山西泽州打铁花习俗


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风俗之一,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发达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竹马等多种形式的故事表演外,到了晚上还要放焰火、锅花、打铁花。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来村,主要是为了观赏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的“打铁花”盛况。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观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邪气,所以来村“打铁花”这一传统习俗被人们冠以迷信色彩以后,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泽州打铁花,是山西晋城市的一项民间表演艺术,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

“打铁花”前,先要在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柳树枝细密、绵软、水分多,不易燃烧),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

泽州打铁花,是山西晋城市的一项民间表演艺术,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鼓风,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铁花虽然好看,但表演却极具危险性。

夜幕降临,表演开始,只见一个又一个壮汉手操铁水,奋力一击,直接打到自己头顶,铁水在头顶迅速崩裂开来,宛如一把大伞将表演者笼罩。

巴公镇来村“打铁花”通常在夜间宽阔的场地上进行,活动前搭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花棚,花棚顶部中央位置竖起一根高杆,称老杆,四周梆上一些新鲜的柳树枝,顶部挂上鞭炮、烟花等,称为彩棚。花棚旁边设一座化铁水用的方炉,一尺多长,拳头粗细的新鲜柳树棒两根,其中一根在一端掏直径约3厘米大小的圆形凹槽,用来盛铁水。打铁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水的花棒,一手拿另外一根,光着上身,蹋拉着鞋(上身摸油,铁水溅在身上容易滑落,蹋拉鞋是铁水进入鞋内,脱鞋容易,这些都是打铁花自我保护的方法),迅速跑到花棚下,用木棒猛击盛有铁水的花棒,十几个打铁花匠一棒接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夜空中,只见铁花在老杆树枝上飞溅,如流星似瀑布,瞬间铁花引爆了老杆上的鞭炮,顿时把当日活动引入高潮,观者惊叹不已,如一片花的海洋,夜幕中梦幻般的美景倾倒了远道而来的人们。

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的兴起,晋城市先后有涌现出城区司徒小镇、阳城砥洎城、高平良户、三甲、沁水柳氏民居、泽州大阳金汤寨等一大批元宵节打铁花表演,相比之下,泽州县金村镇的打铁花更“原汁原味”。

金村打铁花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六的晚上,地点固定在金村镇水池边的土坡上,夜色降临,几名民间匠人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猛吹熔炉,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匠人再用铁勺舀起金属汁,操起板子用力的击打,铁水抛上空中时形成美丽的“焰火”,顿时,一幅幅富有吉祥意味的“天女散花”、“鸿运当头”等绚烂夺目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眼前。

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又与道教艺术的世俗化密切相关,同时还融入了泽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打铁花民俗起源于春秋,虽屡有中断,因技艺依附于道教,实施依附于铁匠行业的开炉及民间年节及喜庆日等活动,故传承不绝、绵延于今。

泽州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很深的联系,经过驱傩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演变成乡村祭祀、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社火表演,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