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碧霞祠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泰山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其所供奉的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是我国北方民间最重要的传统信仰之一。

碧霞祠初建于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1488--1505年(明弘治年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是传统民间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朝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传统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碧霞祠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 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在道教宫观中极有代表性,显示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 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一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

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另外,中国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而“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岐的《蒿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明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中国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 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清乾隆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清雍正帝题字 “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