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主要传统节日


双柏县位于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地处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与易门、禄丰毗邻,南与新平、峨山交界,西与景东、镇沅相连,北与楚雄接壤。全县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40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县内无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 。境内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相对高差2390米。

双柏旧属古滇国,彝族始祖在境内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厚。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彝族老虎笙和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查姆文化的故地。

双柏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9.3%,各民族和睦共处,繁衍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和习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节庆节日。

鄂嘉七月十五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在鄂嘉举行,活动在群众自发组织笙歌传唱、自娱自乐的基础上,节日期间增加了由县、镇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赛歌会,陀螺、磨担秋、磨秋千表演等活动,增加了节日活动的内容,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当天,七月十五街的笙歌和商贸活动便在鄂嘉拉开了序幕,十四、十五日进行高潮。这个时候,整个鄂嘉小镇的街道上、场坝里,到处是笙歌跳唱的队伍和欢快娱乐的人群。

鄂嘉七月十五节,又称“鬼节”、“东方情人节”、“彝族狂欢节”,还戏称“摸奶节”,因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而闻名,成为人们神驰向往和纷纷踏访的一块风水宝地。关于鄂嘉七月十五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鬼节”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习俗。彝族普遍认为人有三魂不灭,一魂回到祖先发祥地,一魂附尸守坟,一魂在家保佑子孙。每年旧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是祭祀祖先的大祭之期,家家户户要接祖先祭祀。

旧历七月十五这天,是送祖先回归之日。这一日,人们携食带酒云集于大红山上,杀鸡宰羊、焚烧纸锞祭祖送祖,还请毕摩唱颂祭祀歌、跳神舞。随着祭祀活动的伸延和人们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商品交流等活动,日久天长,旧历七月十五的祭祖送祖活动演变成了“鬼节”。另一种说法是七月十五街源于古老的氏族部落群居生活。很早很以前,现在的鄂嘉地区以界牌为界分为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部落群体。由于保护民族部落的利益,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民族部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终有一日,下四里的小伙子为上四里姑娘的情歌而动,上四里的姑娘被下四里小伙子的弦声所引,两个不同氏族部落的姑娘小伙子偷偷走到了一起。挡不住姑娘小伙子之间的“活着要笑在一起,死后要埋在一起”的纯真爱情,最后,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氏族部落终于“言归于好”。于是他们选择红山梁子这块风水宝地,杀鸡宰羊,祭祀先祖,封僵解冻,开亲往来。人们在红山梁子上开怀畅饮、踏歌对调、谈情说爱狂欢了三天三夜。

从此,每年的旧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街这三天,便成了他们踏歌对调,倾诉心怀,寻觅情缘的节日。

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该节都会在素有“中国彝族虎文化故地”之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县城妥甸举办,自2007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这是一个经贸往来的盛会,更是双柏古老神秘文化集中展示的盛会。

节日期间有三万余人齐聚虎乡,共同领略神秘古朴的“三笙” (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文化。节日在保留双柏原生态彝族“三笙”传统舞蹈展演巡演、“祭虎”仪式及万人彝族风情歌舞联欢的基础上,历年来已经举办了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大型商品展销会、“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虎乡长街宴、锦绣虎乡歌手大赛、彝族刺绣比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摄影书画根雕展等多项大型节庆活动。目前,这个节日已经成为双柏彝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契机。

跳虎节

流行于法裱镇小麦地冲和大庄镇木久郎一带。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彝族“罗罗人”都要由一位长者率领,穿着形似虎皮纹的外衣,挨家挨户地去跳、去唱,定时举行接虎、祭虎、跳虎、送虎仪式,人人都要参加,并遵从“跳虎节”俗规,意为送福免灾,镇邪除恶。在这些彝族罗罗人支系的心中,罗罗人共同的祖先是老虎,他们认为,“虎节”就是过年时接虎祖的魂回来和彝族罗罗人一起过年。

开街节

流行于安龙堡乡说全、新街和大麦地镇普龙一带。每年的一月一日在大麦地镇普龙、农历正月初八在安龙堡乡说全、正月十三在安龙堡乡新街。开街节当天,这三个节庆举办地搭棚扎彩,彝民云集街市,笙歌戏舞,岁首第一个街天,以迎新除旧,俗称开街节。

,成千上万的彝族人民从各地赶来,一是进行物资交流,讨个开市大吉,财源茂盛;二是娱乐热闹,会“意中人”。街道上、公路上到处人山人海,四弦铮铮,笛声悠悠,各种歌舞曲调清脆悦耳,歌山舞海,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岩神抢婚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双柏县安龙堡乡他宜龙村举行。在这个时候,这里的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村外的石岩子山上,杀鸡宰羊,纵酒对歌,尽情狂欢,以当地特有的方式祭奠传说中被岩神抢走的彝家少女。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二字在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已成为历史,而他宜龙村的岩神抢婚节却越过越热闹,除周围九村十八寨的少数民族群众前来参与外,附近易门、峨山等县的群众、客商也纷纷前来参与狂欢,天刚亮明就来到石岩子山选摊点,有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卖日用百货的……紧接着,他宜龙村的姑娘、小伙们人人身着华丽的服饰,兴高采烈地来到石岩子山谈情说爱。在悠扬的四弦琴声中,青年男女们尽情地跳脚,纵情地对歌,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烤肉串。天黑了,男女老幼围在大火塘边继续载歌载舞,饮酒猜拳。空旷的山野间,一切显得那样地激情奔放,那样的和谐自然。

祭龙节

流行于法裱镇法甸村委会一带,舞四时农事,尽兴而休,以祈求“风调雨顺,粮茂物丰”,节日时主要以跳龙笙为主,这是当地彝族罗婺支系在农历二月初二过祭龙节时跳的一种舞蹈。整个活动持续三天,内容有祭龙、请龙、转龙、跳龙四部份组成,这些内容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模拟龙蹬脚、龙翻身、龙摆尾等古朴、原始的舞蹈动作外,还贯穿了一系列的农事生产过程,以生产工具为道具,把放水、犁田、撒秧、栽种、收割等农事活动融入其中。

象鼻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在大麦地镇的的河口村委会石宝村举办,村落所在的山形从高处往下看酷似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山。节日时,象鼻山附近的彝家人会自发地相聚在象鼻山,像过节一样,人人穿上崭新的衣装,尽情狂欢,从早到晚吃住在山上,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节日活动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对唱山歌、跳花鼓舞、四弦弹唱、跳芦笙舞等,人员最多时可达近四、五千人,跳歌场上有羊汤锅等彝家美食,同时出售当地彝族特色的农副产品,民间自发组织节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火把节

主要流行于双柏县法脿镇李方村、者柯哨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火把节,为彝族的年节,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鸡宰羊,燃火起舞,通宵达旦,举行唱古歌,祭火神等活动。开始时举行扳牛宽赛,然后杀牛祭祖,分而食之。二十五日逐户笙歌相贺,昼夜不休。二十七日敬“火神”,二十八日“送火把”,收锣舞休节止。

姐妹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龙田(今独田乡)的马道山打跳,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在楚雄的大地基自草王(相距17公里)赶草皮街(山上)。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有两姐妹,姐姐嫁在龙田,妹妹嫁在大地基乡,因森林茂密,豺狼虎豹较多,平时无法来往,一年只能借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妹妹才能和打跳队的人一起来看望姐姐。24日晚在龙田马道山打跳,天亮之后姐妹两又到楚雄的大地基自草王赶草皮街(山上),进行打跳、对歌,因此被称为“姐妹节”。逐渐形成了打跳,对歌,男女谈情说爱的特殊节日。

仙鹤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在双柏县大庄举行,节日时组织大型物资交流及民族民间文艺活动。节日的由来与当地一个“仙鹤战胜祸害当地群众的妖怪,又教人们识文断字、知书明理”的一个民间传说有关。离大庄不远的干海资波西厂等许多村子,每逢这个时候,群众都要模仿仙鹤的各种姿态,跳起“仙鹤笙”,以此来朝拜勇敢、机智的仙鹤。

双柏县大庄镇,地处滇中腹地、哀牢山脉以东,双柏县、楚雄市、双柏县、易门县的交界,这里历史文化悠久、独具特色,物产丰茂,尤其是热谷作物享誉四方。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与仙鹤结下不解之缘,把“仙鹤”作为一种圣物来崇尚,形成一种“修行成仙、尊是为鹤”的民族古文化。

相传在800年前,从很远的南方跑来了一个妖怪,用它巨大的身子挡住了大庄沙甸河。顿时,天昏地暗,河水被堵塞了,两岸的许多庄稼被淹死在浑浊的泥水中,许多人在这场大洪灾中送了性命。剩下的人们死里逃生地跑到了离河岸很远的一座高山上,然而,浑水却一直撵着人们不放,人到哪里水就漫到哪里,眼看人们就要承受灭顶之灾,只听见北边的茫茫天宇中,传来“嘎——嘎——”几声鸣叫,随之从浓重的云缝里飞出了一朵五色祥云,一只浑身雪白、头上红丹耀目的仙鹤,乘着一头犀牛、架着祥云迎面而来,犀牛迅速用自己庞大的身子堵住从尹代箐河与普岩河流下的河水,仙鹤勇敢地冲向妖怪并与妖怪撕杀起来。在仙鹤的机智灵敏和强大力量的搏击下,直到黎明时分,妖怪最终被打败而跌落在河里。

仙鹤累了,便在沙甸河畔的一个池塘边稍作休息,正准备起飞时,忽闻金鸡报晓,无法继续升空为仙,就长期居住下来。犀牛则化作了一座山,日夜守护着每一个洪峰的到来,洪水一大,他就用力喝,使水难以成灾,也就是从此,大庄不再有较大的洪灾。仙鹤与妖怪搏斗时落下的羽毛变成了各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工具,人们用这些工具疏通了河道,使河水向前奔泻而去。

仙鹤居住下来后,日夜守护着人们,教人们种稻养鱼,每到夏秋两季,大庄沿河两岸稻花飘香、鱼儿肥壮,被誉为双柏的鱼米之乡,直到如今,大庄稻米质地优良、谷花鱼肉质细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仙鹤又教人们识文断字,知书明理,从此,大庄走出了许多文化人,不少人飘洋过海求学深造。

传说中的那座山,周围群众把它称作“祭天山”,每年大年初二,人们一家老小,带着丰盛的食物,都要去那儿朝拜。仙鹤栖息的池塘,后人把它挖大,叫“仙鹤湖”,池塘周围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改造,后称为“仙鹤公园”。相传大庄村也就是仙鹤居住下来后,人们也相继迁来,与仙鹤共处,以求得到仙鹤更多的庇护,迁来的人们都能丰衣足食、人畜兴旺、幸福美满,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多,成为方圆几十里内最大的一个村庄,后称之为“大庄”。

从大庄村对门的山上看大庄,大庄的地形地貌就如一只白鹤在低头喝沙甸河上的水,传说是仙鹤在与妖怪撕杀时累了,扑在河喝水。仙鹤的传说,在大庄广为传诵,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仙鹤的崇敬,大庄村后山上一个传说是仙鹤曾经落脚仰望东方的地方,当地群众纷纷到这里祭神许愿,人们把它称作“仙鹤寺”。

离大庄不远的干海资波西厂等许多村子,每逢重大节日,群众都要模仿仙鹤的各种姿态,跳起“仙鹤笙”,以此来朝拜勇敢、机智的仙鹤,启示人们崇尚光明,远离黑暗,为纪念仙鹤的勇敢、机智,根据群众的意愿,大庄镇党委、大庄镇人民政府决定,每年8月12日即大庄撤乡建镇纪念日定为“仙鹤节”,进行组织大型物资交流及民族民间文艺活动,共同祝愿大庄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