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通称“春节”。俗称“过年”。节期一般为3天。

年初一晨起焚香、鸣炮开门,祭拜天地和祖宗。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儿童给长辈叩头拜年,可得红包。早餐合家团聚吃年饭,不吃荤。饭后,外出谒诸神,拜祖宗,祈求“合家平安,万事顺利”。乡人邻居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 “恭喜发财”。家家户户备冰糖茶、糖米、豆、花生等敬亲、待客。3天过后,亲友来往作客、相互请食,谓之“请新年酒”。

元宵

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俗谓“上元天官赐福”日。须斋食,迎灯迎神析禳。白天迎神,彩架台戏;晚上迎灯,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彩灯高悬,五彩缤纷,有桥灯、龙灯、船灯、跑马灯、狮子灯等,谓之“闹元宵”。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已辰”。乡间家家做艾果,以驱鬼邪。曹远一带,家家采艾做果,备酒肉,宴请亲友,互送相饷,至今不变。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

解放前,城里13坊,有龙舟7艘。每年举行龙舟赛。贡川也有竞渡之举。家家户户裹株奉把祖先,亲友相送,谓之 “分节”。门上悬挂艾叶、更蒲,意为“艾叶如旗招百福,更蒲似剑斩干邪”。中午饮富蒲雄黄酒,以避邪毒。采百草煎汤为儿童洗澡,以防疾病,制香袋挂儿童胸前,编五采线束儿童手臂,以驱毒虫。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肉粽、海领粽替代了过去的白水粽、土豆粽。龙舟竞赛盛况胜昔个。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晚上设案焚香,陈列瓜果于庭,少女围坐案前,一手执针,一手拿线,手反背后,引线穿针,以求乞巧。解放后废止。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家家户户点烛、焚香、烧纸、化帛、敬奉祖先。各家备酒肉,亲友相邀,叫“过七月半”。晚上,在门前焚香化纸,给无祀孤魂野鬼受用。儿童扎稻杆龙,遍插线香,敲锣打鼓,走街串巷“逐鬼”,直至深夜,将稻杆龙送往河边火化。解放后,只宰鸭过节,其它习俗已废除。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备月饼、果品,相互赠送,意为“团圆”。

晚上,合家团聚饮茶吃月饼,边吃边赏月。贡川一带已婚未育妇女,邀集一起,乘月光偷摘南瓜煮吃。谁吃到瓜蒂,就算谁有增添男孩的兆头。为喜庆丰收,户户宰鸭、抓鱼、买肉、称粉干、做米保,邀请亲友同庆佳节。农村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冬至,家家扫墓,上坟挂纸,以酒肉奉祖祖宗。有的族姓立祖田轮流祭扫,凡族内男丁都上坟拜祭,祭撰丰富,食后可分“丁果”。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农家有的做米粿吃,有的晚上加餐。商人宴请帮手,意为“吃了重阳酒。工夫不离手”。安砂一带还炖猪脚吃补。1988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此日又定为“敬老日”。永安每年这时都开展敬老、爱老、养老以及各种老年人的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年廿九日),俗称“卅年瞑”。家家备鸡、鸭、鱼、肉果、炮烛等年货,作“卅瞑糍”,分送亲友,叫“分年”。新婚女婿以鸡、猪脚、糖、饼奉送岳家,叫“送年”。晚上设家宴,合家团聚,叫“嗑团圆饭”。饭后,家长分发红包给小辈,叫“压岁钱”。灶神、祖宗前焚香点烛,房间灯火通明,整夜不熄。老人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解放前,贫家无米过年,有的离家逃债。民谣唱:“孩子爱过年,大人愁无钱。”故称“年关”。

解放后,除夕呈现一派新气象,除“团圆饭”丰盛外,夜晚还有观赏红灯、花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