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距镇远县城38公里。报京大寨是报京乡的中心寨,周围有松柏、极有、白岩、龙奔等十几个侗族村寨,共居住着六千多侗族群众。报京侗族属北部侗族的一个分支,由于自古交通闭塞,保留了较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侗语,独特的服饰和独特的侗族习俗。“三月三”讨葱节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这个传统的节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有关“三月三”侗族讨葱节日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为庆贺播种顺利,秧苗易长,秋天丰收,村民们便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而一旦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他们不再吹芦笙,跳舞,走村串寨,专心一意的搞好农业生产。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相认识、了解、沟通感情。
“三月三”还是一个爱情悲剧的纪念日。相传很久以前,报京寨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男的叫桥生,女的叫良英。良英的父母嫌桥生家穷,不愿把良英嫁给桥生,硬把良英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良英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背地里继续和桥生相亲相爱。三月初三这一天,良英到田里捞了鱼虾,到园里扯了葱蒜,约桥生到寨边金圹洞旁的莫嗄树下相会。两人脱下草鞋挂在树上,表白忠于爱情生死在一起的决心,并到坡上煮食了葱蒜鱼虾,以誓永不分离,后来却遭到寨头及族人的毒打,双双跳崖殉情。后人为怀念桥生、良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每年三月三,一对对青年男女来到金圹洞边谈情说爱。瞻仰桥生、良英留在莫嗄树上的鞋印。相誓要学桥生、良英一样,永远相爱……
如今的“三月三”讨葱节已成全寨人请客会友,广会亲朋,相爱定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但那独特浓厚的民族风俗却依然保留至今。“三月三”节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捞鱼捞虾赠笆篓
三月初二,姑娘们三五成群地相约,每个人都身背笆篓,手拿虾筢、捞斗。到寨子边的水田中捞鱼、捞虾。这一天不管到哪一家的养鱼田里捞鱼,主人都非常欢迎,让姑娘们随意捞、尽情捞,捞的鱼虾越多,主人越高兴。姑娘们互相帮助,你赶我捞,有说有笑,每个姑娘都捞得半笆篓鱼虾后,她们才满意地走上田坎。姑娘们把捞来的鱼虾,连同笆篓赠给各自的心上人。
小伙子得到了笆篓,也就表示已得到了姑娘的爱,他们高兴的奔走相告,邀请自己的男友,到附近的山坡上,把鱼虾煮熟一起吃。坡上这一堆,那一堆的青年人,吃得津津有味,相互谈论自己的情人,相互祝福爱情的成功。这以后,小伙子便选定日子,买好礼物,相约姑娘到坡上见面,还给笆篓,送上礼物,对唱情歌,使爱情关系进一步。
2、迎客进寨芦笙舞
三月初三,报京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准备迎接远道来的宾客和附近村寨来的亲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芦笙,女青年手拿牛角,端着“酒海”,中年人手握铁炮、鞭炮,到寨子外一里远的路上,列队等待客人的到来。
中午,远来的客人与近村的亲朋好友都向报京寨走来,男男女女,浩浩荡荡,挑着米酒、腌肉,提着活鸭、糖果,一边走一边吹芦笙,鸣铁炮。听到铁炮声,迎客的队伍便沸腾起来。先鸣三响接客炮,再把芦笙吹得山响。客人走近,姑娘们笑咪咪地献上“牛角酒”,每个客人必须喝干一角酒,方许过关。这是第一道拦路酒,主客相互祝福,走向寨门。在寨门路口喝第二道拦路酒。由芦笙队领路,放着鞭炮铁炮,顺着下山石板小道,大家你推我让,走进大寨。在大寨芦笙场边的关口,再喝第三道拦路酒。
走入芦笙场,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几百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又一圈。大家欢快地跳芦笙踩鼓舞,一边跳,一边唱。寨老和年轻姑娘手捧装满米酒的牛角,不时敬献给跳舞的客人。人们跳呀,唱呀,直到太阳落山,主人们才分别请上客人到自己家中,盛情款待。
据悉,报京三月三于2005年被公布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报京侗寨于2007年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保护村寨、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