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压岁钱、庙会、年夜饭……过去的几千年中,传统的春节民俗绵延至今,并通过自下而上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保持这些传统风俗的同时,也给节日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形成了新民俗。
“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们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遵守,必将成为明天的民俗,成为时代所赋予的心意。”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总结了近十年来大家伙认可的、成型的十大新民俗。我们不妨跟随他的思路,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新民俗”。
全民看春晚
每年的除夕之夜,家人一起看春节晚会几乎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第一选择,也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一份“过年”情结。从1983年开始,春晚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春晚辞旧迎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守岁”方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春晚是对传统守岁习俗的调整,甚至是一种削弱。”高巍说,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时辰,在传统习俗中,除夕当天老人着正装领子孙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家人需围坐在炉火边守岁,辞旧迎新。
“古时候守岁有两层内涵,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祝福父母长寿,守岁的风俗,既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又是对新年寄予的希望。” 高巍指出,但是,这个守岁的风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民看春晚这一新风俗的兴起。
“看春晚之后,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感受年节的快乐,但可能亲情的沟通就相对少了。在全民看春晚的同时,如何让亲情的沟通得到适时的延续,值得探讨,毕竟春节最重要的主题是团聚,是亲情的沟通。”高巍说。
短信微博电子邮件拜年
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高巍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过去拜年大多亲自上门拜访或互赠贺年片等形式,东家进西家出、七大姑八大姨的,在春节期间走上一圈,让人们在这种走亲访友中体会年节的祥和、热闹。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近几年来,春节期间以短信、微博或者电子邮件拜年日渐成为主流。
“但不少受访者表示,拜年短信的内容原创少,大多千人一信,缺少温情和有针对性的话语,让人感觉新年的祝福有点对付。”
高巍建议,用短信等新形式拜年,发送的内容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把心底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创作原创短信,就能达到诚心诚意拜年的效果。
庙会发展多元化
买年货、品小吃、赏民俗要想寻年味,还得逛庙会。高巍说,在北京地区,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已经恢复了三十多年,除了以京味儿为特色的传统庙会,现在的庙会活动还出现了很多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具有观赏性的特色项目,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如天坛、地坛的祭天、祭地表演,朝阳公园、欢乐谷等的洋庙会等。此外,近些年来衍生出的像金源燕莎、东城区文化馆、丰台区文化馆等室内庙会形式,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大大提高。
“像天坛每年的祭天仪式,都能吸引二三十万人前去现场观礼,带给人很大的震撼。因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今天人们去庙会已脱离了吃与凑热闹的低层次需求,更希望在精神文化上得到满足。”
烟花爆竹燃放量减少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春节有“开门爆竹”的说法。高巍说,爆竹的起源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近几年来统计发现烟花爆竹的燃放量逐年减少,去年有一个统计显示除夕到初一全市共清扫出烟花爆竹垃圾共计1400多吨,相对于前年减少了950多吨。
“一方面是花炮的价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燃放爆竹带来的伤害不可避免,所以很多人对春节放炮的热情大大降低,但根本上反映的是市民的文明意识在日渐提高。”
高巍说,由于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很多市民有意识地减少燃放量,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陋习,有改进的必要。
年夜饭饭店吃
近年来,在外吃年夜饭已渐成时尚。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以辞旧迎新之名,全家男女老少围炉而坐,其乐融融。“方便、省事儿”是许多人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的主要理由。
高巍说,传统意义上的年夜饭,其实从腊月初八全家人为年节准备食物就开始了,一家人为一顿饭忙碌,以至于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都要留到年夜饭当晚,这种企盼和参与的乐趣正是年夜饭的意义所在。
“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庭还是更愿意在家吃,那种亲情的沟通和创意,那一口家的味道,才是年夜饭真正的诉求,年夜饭中有家味、年味,更有民俗味。”
中国年走向世界
高巍说,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如果中国的春节已经随着国人在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而跨越了国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们喜爱的节日。在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巴黎、伦敦等地,中国的春节被定为合法节日,春节期间洛杉矶的唐人街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舞狮舞龙表演,创造节日喜庆的氛围。
“中国年走向世界有利于借鉴国外先进的年节文化,同时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晚辈给长辈压岁钱
按照习俗,吃过年夜饭,就发压岁钱,这是孩子们新年最盼望的礼物。高巍说,压岁钱又叫“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蕴含了长辈对晚辈自上而下的关爱。
“和传统习俗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城市兴起的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春节期间给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压岁钱,既能表达感恩之心,这也是传统春节文化的核心,又体现了孩子对老人的敬畏之心,唤起了人们的尊重意识。”
高巍介绍,给老人压岁钱是子女表达孝心的一种形式,在生命教育越来越缺乏的现代社会,让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是特别适合在家庭中推广的新民俗。
出国外地旅游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春节本来应该是不远万里回家团圆的日子,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期间出门旅游,这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新民俗。
高巍说,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日渐增大,借助春节长假出去放松一下是很多人的选择。虽然说春节期间的休闲娱乐也是其中一大主题,出去旅游并没有违背过年核心的诉求,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春节传统的团圆主题是一个冲击。
“和休闲娱乐相比,感恩是春节更加重要的主题。在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上,如何处理好春节期间亲情的表达和出门旅游,即自己乐和全家乐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者可以在旅行中带上长辈一起,或者分一段时间旅游,分一段时间回家陪父母,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租友回家过年
过年回家,体验亲情,是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的企盼。而家中父母则希望,年龄渐长的子女早日带回“另一半”。为了应对父母关于婚姻大事的嘱咐和唠叨,近些年来,在春节期间租个“男友”或“女友”回家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要租友回家过年的大多是一些‘剩女’或‘剩男’,这些人每年回家几乎都会面临被相亲、被催婚的境地,一些自尊心强,又怕父母不开心的‘剩男’、‘剩女’,于是才租友回家。”
高巍说,租友回家过年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在婚姻方面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新一代和老一代在婚姻和生育观念上的差异。其实作为父母亲,应该给予子女在婚姻问题上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为他们创造条件,帮他们解决婚姻问题。
反向过年兴起
车票难买、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止了外地打拼年轻人回家的脚步。于是,不少异乡儿女们有了一个新的选择:接父母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这些年来,“反向过年”——父母们选择到儿女们家里过年的新年俗悄然兴起。
“反向探亲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过节方式,是对传统探亲方式的补充。从根本上彰显了农耕社会以根为归宿或者大事要回家的理念,实际上,春节最大的意义是一家人能够顺利团聚,共享天伦,在哪儿过年其实是次要的。”高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