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的民间习俗是下午奉神祀祖,晚上赏月拜月。潮汕的仲秋,天高气爽,凉风习习,气候不热不冷,是四季中的黄金时节。赏月拜月是一项户外活动,当银盘似的月亮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农村的巷口旷埕,城镇马路街边,众多明烛高照的供桌上,都已香烟缭绕,摆满了丰盛的各式祭品。
潮汕中秋节的食俗有饼糕类、水果类、芋头类,拜月的供品基本也是这些。中秋吃月饼是全国性的习俗,但潮汕中秋除了吃月饼外,各地还有各色糕饼,如澄海中秋还时兴吃膀糕,尤其是乌豆沙与乌芝麻糕。揭阳吃绿豆糕、云片糕、粳米糕。潮安还吃面饼、腐乳饼、软糕、书册糕。饶平吃白糖糕仔和豆米斋碗。
中秋潮汕虽然有多种多样的糕饼,但吃月饼是最主要的,共通的。中秋的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所以中秋被称为“团圆节”。人们面对餐盘中的圆饼,仰望玉盘般的皓月,自然而然地寄托对羁旅亲人的思念和祝愿。正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民间传说吃月饼始于唐太宗:太宗曾派大将李靖攻打突厥,李靖胜利归朝正在八月十五日,长安内外一片欢庆。吐蕃一商人献一块彩色大圆饼祝贺,太宗大喜,赏月后将胡饼分给百官共尝。《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美极。昔年的宫廷的月饼是一块大圆饼,据载明代皇宫月饼直径2尺长。清代敦崇的《燕京岁月记·月饼》记述了清代京都中秋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中秋吃月饼另有民间传说始于元代。元朝末年,由于元统治者对汉人实行残酷统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反元斗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元顺帝加紧对汉人镇压,如强制每3户养1名蒙古兵,不准民间用铁制器物,每3户共用1把菜刀,还限制汉人夜间点火和走出家门等等,百姓怒火填胸。苏北高邮一支反元的起义军头目张士诚(一说是北方红巾军的领袖刘福通),为发动百姓一起反抗朝廷,借月饼传书,密书字条暗藏饼中,约定中秋之夜,杀死所养“元番”,举行起义活动,获得成功。此后人们就用中秋吃月饼,纪念此一战斗的胜利。
“月饼”一词虽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但它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宋代其他一些记风俗的食品,未见有中秋吃月饼的记述。北宋有食胡饼、麻饼的记载,但没有与“月”挂上钩;苏东坡《小饼》诗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麻与酥”句,只不过以“月”喻饼之圆。
据载潮汕中秋节活动,盛行于明代,这与潮汕盛产蔗糖,制作糕饼的年代久远分不开。潮汕自唐代末年,农民就已掌握甘蔗的种植和制糖方法。据《潮州志》载,甘蔗为“本州糖业特产,故农民种者也众,于副业作物中首推巨擘,其产量之丰,为全国冠,诚州产出口物之大宗也”。蔗糖丰富为糕饼制作提供了重要原料。而制作糕饼馅料的绿豆、赤豆、花生、瓜碧、芝麻等也都有本地的优良品种。据地方志载,唐宋年间,潮州已出现了饼食糖果作坊;清初,揭阳榕城名食“米花喜糖”、“五云方糖”至清代中期较高档的“月饼”、“五仁饼”等,已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
中秋月饼,潮汕称之为膀饼,是潮汕历史悠久的传统饼食,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潮汕膀饼有绿豆沙膀饼、乌豆沙膀饼、水晶膀饼及五仁膀饼等,以潮安意溪膀饼、潮阳贵屿膀饼年代最久、最出名。意溪膀饼工艺精湛,制作考究,一丝不苟。选用的绿豆、红豆必须是质量最好的,加工前需择优去劣,拣去死豆、坏豆。浸煮脱皮后进一步把劣质豆除去。制作馅心时先把豆熬熟,研成豆泥,然后用新鲜上乘猪油和白砂糖熬成馅心。传统方法是把馅心用陶瓮或水缸装后密封,埋在地窖里1至3年,退去火气。馅皮则用精面和猪油搓揉以后,压成薄片,包馅后经印模印制定型送进火炉烤焙而成。意溪膀饼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脆而馅厚实,肥而不腻,清香甜润,凉喉爽口。民国以前意溪膀饼用“脚钵仔”(也称“煎盘仔”)盛装,既用于中秋食用,也是平时送礼佳品。贵屿膀饼较小,用油麻、瓜丁、白肉丁、花生仁等拌白糖煎制后作馅心,有斋饼与荤饼二种,斋饼不用猪油和白肉丁。贵屿膀饼也鲜香甜美,深受潮人喜爱。
澄海中秋食用的膀糕以苏南膀糕最享盛名。苏南膀糕也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以涂城杜光华开设的光华店产品最有名。膀糕以糯米、猪油、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制作时先把优质糯米磨成粉,按比例加水并配新鲜猪油、白砂糖搓揉搅匀之后,便上盘人蒸笼蒸熟,再把芝麻仁遍撒于刚蒸好的糕上,便可按造型需要切割后包装。膀糕清香甜润,软滑适口,尤为老人、儿童所喜吃。
值得一提的是饶平中秋的“白糖糕仔”,这种糕仔不仅是中秋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和拜月,各村社的“月娘会”还选出制作工艺精湛、质量上乘的糕仔,装盘砌塔,展出竞赛。糕仔的制作是将糯米筛去碎米,然后用慢火炒熟,再碾成粉末,与煮好的糖浆揉成糕料。馅料则是炒熟的芝麻或花生仁捣碎掺白糖。糕印有各种样式、状貌的铁制品、铜制品、木制品等。饶平“赛糕仔”的风俗由来已久,至今仍盛行。
“云片糕”也是中秋节人们最爱吃的糕饼,它由糯米、白糖、猪油、白芝麻、瓜仁、榄仁等制成,工艺十分精细。糯米要碾去米皮,保留洁白米心,然后炒熟。炒时需控制好火候,既要耐心反复翻动,不使过火烧黄,又要保证熟透。炒熟后研末过筛,使之成为粉末。白芝麻同样要炒熟研粉。再把猪油、白糖、榄仁、瓜仁、香料等,与上述两种粉料掺和,搅拌均匀之后取适量糕粉放人糕模中碾压,使糕粉凝固成块状,取出后用刀均匀切片,只留刀痕,成块包装。云片糕清甜松润,可以一小片、一小片取出,柔软而不折断,且气味芳香,细腻爽口。
农历八月,是潮汕的许多蔬果成熟收获的季节。其中的芋头、柚、柿、菠萝、林檎、梨、香蕉、石榴、杨桃、油甘。龙眼等,也被用作拜月供品,故民间也有把中秋节称为“水果节”的,中秋节吃芋头和水果,也形成节日的食俗。尤其是芋头和柚,是中秋非吃不可的,这与潮汕百姓日益高涨的反元情绪有关。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围攻潮州城,马发率众坚守,元兵屡攻不下,后贼人陈懿等投敌,导引元兵人城,元兵人城后大肆烧杀劫掠,血洗府城。百姓记下了这笔血债。元朝末年,元统治者深感末日到来,对地方百姓施行暴政,占夺百姓财物,奸淫良家妇女,剥夺人民游神聚会等权利,广大民众对蒙古贵族和元兵恨之入骨,骂元兵为“鞑鬼”(古时泛称北方日蒙古等少数民族为“鞑靼”),把中秋食芋头时剥芋皮称为“剥鬼皮”,把柚吃柚肉称为“吃鬼肉”。元朝灭亡后,古人为了不忘阶级仇、民族恨而把这一食俗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