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元宵节习俗之最
最奇葩——看新娘
这风俗流行于莆田东部沿海一些地方,做法是:凡元宵节前一年嫁到本地来的新娘,都要于元宵夜打扮一番,浓装盛服,或坐于自己家的厅中或排坐在各里社的门前,让人们观看。把看新娘放在元宵夜,这因为有的人结婚时,邻居乡里人多忙于生产活动或出外谋生,未及时一睹新娘的丰采,特在元宵节夜晚让大家补看一次。
最华丽——新度锦墩村打砂花
新度镇锦墩村的特色元宵,村民用竹片把高温铁水打到果树上。村里几位打砂花的传承人把白砂粉冶炼成铁水,用竹片打到果树上,制造出“火树银花”的盛景。
最血腥——打铁球
在莆田,黄石镇下江头村、涵江镇前都有元宵打铁球的习俗。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胜利,同时鼓舞乡亲们继续随时为保家卫国而做好准备,借助神灵的威力,诞生了在元宵期间“打铁球”的习俗。“僮身”甩背用的铁球,由3寸多长的铁钉制成,直径长10厘米左右。巡街时,“僮身”目不斜视,不时用铁球甩打脊背,鲜血淋漓。
最无畏——涵江白塘镇江村踩炭火
涵江白塘镇江村元宵赤脚踩过长达20多米的炭火。一说:是为菩萨暖脚,以利神灵护佑一方平安。又说:各村、各姓挑精壮青年将代表各自宫、庙与对方比斗勇气跳火,庆祝元宵。以此祈保、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兴旺发达。
最惊心动魄——莆禧古城元宵爬刀梯散铜钱
莆禧古城元宵活动的重头戏“金簪插神嘴踩刀轿、赤脚登刀梯撒铜钱”,据称至今有1500多年。爬刀梯的壮汉身穿肚兜,裸着双脚,径直登上用锋利钢刀扎于两支木柱间形成的 16 米刀梯的顶端,让人扼腕惊叹。
最精致——黄石镇清前村斋菜
每年元宵,黄石镇清前村的村民就用面粉、豆腐皮都食材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贡品。
最震撼——南日岛浮叶村闹元宵
南日岛浮叶村,位于莆田南日岛东部,是一个讲闽南话的村庄,他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长年累月地跟大海打交道,所以正月十八闹元宵也冲着大海而来。。他们用一种已非常见的方式——游行来娱悦古老的神祗。每年的正月十八日为当地元宵出游,独具特色。各部落(姓氏)的神明上身、海岛游行、铁针打背、冲宫、聚斗等等十分震撼。
最不可思议——菩萨冲花
涵江多地都有元宵冲花的习俗。一些被挑选出来的男性村民身着莆仙戏服,依次进入宫庙,进行 “叩堂”仪式。在敲鼓摇铃中,这些被称为“僮身”的人在众人簇拥下走出宫庙。“僮身”们除去上衣,缓步上前,毫无畏惧地赤身俯在火星四溅的焰火之上,耀眼的火花喷在他们身上甚至是脸上。焰火燃尽,停顿片刻,一旁的村民立刻上前再点燃一根烟花,“僮身”又上前重复冲花的动作。数次下来,面色如常。
最刺激——梧塘松东元宵踩火
涵江梧塘松东元宵节目赤脚踩火炭也是众所周知。在空地上用木柴围起一个圈,点燃后,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菩萨座轿穿越火海而过,以祈平安。更为刺激的是还有倒退踩火炭。
最热烈——摆棕轿
摆棕轿是莆田元宵节中最常见的庆祝方式。人们围在燃烧火堆前,表演者抬着用棕料做成的“轿子”,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随着时紧时缓锣鼓声,一次又一次地高举轿子又落下,一圈又一圈的快跑疾跳,围观的人群也随着强烈节奏呐喊助兴。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最红火——涵江国欢镇新坡村挑担盘
新坡村全村约有700多户人家,每年按生肖属相决定“做东”的人家,轮到谁,谁家就可以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将各家和亲戚拿来的担子集中起来巡游,一般一户有25担左右。担子总数约有四五百担,红红火火,场面甚是壮观。
最唯美——涵江白沙澳柄村元宵
涵江白沙澳柄村闹元宵,喜庆的红色出游队伍淹没在热烈的黄色油菜花地中,甚是唯美。
最早——仙游钟山镇钟山村周边正月初四闹元宵
仙游县钟山镇钟山村周边正月初四开始闹元宵,可谓是莆田最早闹元宵的地区。
最晚——文峰宫元宵摆烛山
每年的正月廿九,是莆田大多数地方元宵的最后一晚,称“尾晚”。农历正月廿九晚,文峰宫传统的妈祖“尾晚”元宵正式举行。当天晚上,文峰宫举行游灯、文艺踩街、点烛山、莆仙戏演出、独角戏表演、十音八乐演奏等系列活动,祈求平安。
最别具一格——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
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每年元宵必摆南瓜塔、漳柑塔和肉糕塔“三塔”祭品。正中央的南瓜塔是用扁平形状的南瓜,层层相叠。寓意着世代当官,科甲鼎盛,福荫全族。这是全省祭祀唯一使用南瓜来当祭祀品的。右边的漳柑塔有19层高,用了300多斤桔子,象征着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左边22层高的肉糕塔利用18屉肉糕做成,寓意着节节高升,甜甜蜜蜜。这种嵌满芋丝、肥肉和芝麻的肉糕传说是当年黄滔到长安考进士沿途所食的干粮。
最辛苦——涵江延宁宫蔗塔
延宁蔗塔渊源悠久,相传妈祖为了救出海捕鱼因天气变化而迷失在海上的乡亲,点燃自己居住在半山腰的茅屋,想以烈火作为航灯,但茅屋烧尽仍不见乡亲们的渔船返航,她就将自家的甘蔗全部砍下来堆成一堆点燃,由于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乡亲们见到火光后顺利返航,避免了一场海难。后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建“灯塔”,祭祀妈祖。一座蔗塔的完成耗时三天左右。
最耀眼——枫亭游灯
枫亭游灯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乡村依旧俗游灯,规模日益扩大,逐年更新,百花齐放,旧式的汽灯和火把早已不再使用了。电灯及现代化设备技术派上用场,游灯队伍摩托车开道,小轿车先行,各式各样的彩车五彩缤纷,不同类别的华灯大放光芒。一路车鼓、军乐、“十音”、“八乐”声震荡夜空,穿插而行的男女化装故事翩翩起舞,观灯者人山人海,洋溢着一片节日喜气景象。
最震撼——南日岛浮叶村闹元宵
南日岛浮叶村,位于莆田南日岛东部,是一个讲闽南话的村庄,他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长年累月地跟大海打交道,所以正月十八闹元宵也冲着大海而来。。他们用一种已非常见的方式——游行来娱悦古老的神祗。每年的正月十八日为当地元宵出游,独具特色。各部落(姓氏)的神明上身、海岛游行、铁针打背、冲宫、聚斗等等十分震撼。
最不可思议——菩萨冲花
涵江多地都有元宵冲花的习俗。一些被挑选出来的男性村民身着莆仙戏服,依次进入宫庙,进行 “叩堂”仪式。在敲鼓摇铃中,这些被称为“僮身”的人在众人簇拥下走出宫庙。“僮身”们除去上衣,缓步上前,毫无畏惧地赤身俯在火星四溅的焰火之上,耀眼的火花喷在他们身上甚至是脸上。焰火燃尽,停顿片刻,一旁的村民立刻上前再点燃一根烟花,“僮身”又上前重复冲花的动作。数次下来,面色如常。
最刺激——梧塘松东元宵踩火
涵江梧塘松东元宵节目赤脚踩火炭也是众所周知。在空地上用木柴围起一个圈,点燃后,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菩萨座轿穿越火海而过,以祈平安。更为刺激的是还有倒退踩火炭。
最热烈——摆棕轿
摆棕轿是莆田元宵节中最常见的庆祝方式。人们围在燃烧火堆前,表演者抬着用棕料做成的“轿子”,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随着时紧时缓锣鼓声,一次又一次地高举轿子又落下,一圈又一圈的快跑疾跳,围观的人群也随着强烈节奏呐喊助兴。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最红火——涵江国欢镇新坡村挑担盘
新坡村全村约有700多户人家,每年按生肖属相决定“做东”的人家,轮到谁,谁家就可以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将各家和亲戚拿来的担子集中起来巡游,一般一户有25担左右。担子总数约有四五百担,红红火火,场面甚是壮观。
最唯美——涵江白沙澳柄村元宵
涵江白沙澳柄村闹元宵,喜庆的红色出游队伍淹没在热烈的黄色油菜花地中,甚是唯美。
最早——仙游钟山镇钟山村周边正月初四闹元宵
仙游县钟山镇钟山村周边正月初四开始闹元宵,可谓是莆田最早闹元宵的地区。
最晚——文峰宫元宵摆烛山
每年的正月廿九,是莆田大多数地方元宵的最后一晚,称“尾晚”。农历正月廿九晚,文峰宫传统的妈祖“尾晚”元宵正式举行。当天晚上,文峰宫举行游灯、文艺踩街、点烛山、莆仙戏演出、独角戏表演、十音八乐演奏等系列活动,祈求平安。
最别具一格——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
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每年元宵必摆南瓜塔、漳柑塔和肉糕塔“三塔”祭品。正中央的南瓜塔是用扁平形状的南瓜,层层相叠。寓意着世代当官,科甲鼎盛,福荫全族。这是全省祭祀唯一使用南瓜来当祭祀品的。右边的漳柑塔有19层高,用了300多斤桔子,象征着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左边22层高的肉糕塔利用18屉肉糕做成,寓意着节节高升,甜甜蜜蜜。这种嵌满芋丝、肥肉和芝麻的肉糕传说是当年黄滔到长安考进士沿途所食的干粮。
最辛苦——涵江延宁宫蔗塔
延宁蔗塔渊源悠久,相传妈祖为了救出海捕鱼因天气变化而迷失在海上的乡亲,点燃自己居住在半山腰的茅屋,想以烈火作为航灯,但茅屋烧尽仍不见乡亲们的渔船返航,她就将自家的甘蔗全部砍下来堆成一堆点燃,由于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乡亲们见到火光后顺利返航,避免了一场海难。后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建“灯塔”,祭祀妈祖。一座蔗塔的完成耗时三天左右。
最耀眼——枫亭游灯
枫亭游灯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乡村依旧俗游灯,规模日益扩大,逐年更新,百花齐放,旧式的汽灯和火把早已不再使用了。电灯及现代化设备技术派上用场,游灯队伍摩托车开道,小轿车先行,各式各样的彩车五彩缤纷,不同类别的华灯大放光芒。一路车鼓、军乐、“十音”、“八乐”声震荡夜空,穿插而行的男女化装故事翩翩起舞,观灯者人山人海,洋溢着一片节日喜气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