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与“三官”祀典


明人郎瑛撰《七修类稿》,论及元夜张灯,解释为源起道教的"三官"祀典。

"三官"是道徙编造出来的三尊神祀,分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据说它们例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个日期一起下降人间弄神作法,其中正月十五这天是天官给人赐福,称"上元";七月十五这天是地官给人消灾,称"中元";十月十五这天是水官给人赦罪,称"下元"。所以在道教信仰中,"三元"都是节日,都有相应的祀典。但对世俗影响最大的则是正月十五之"上元",因为这一天的神祀"功德"以天官赐福为主,其时又当岁初岁首,隆重地庆祝一番,不仅是叨求福祉,还兼有祈祷全年平安、万事顺遂的意思。至于张灯,其实也是一种媚神手段,据说三官各有嗜好:天官喜欢娱乐,地官喜欢热闹,水官喜欢灯火,所以人们在元夜大张灯彩、结群游观,而且并举猜谜、拔河、踏歌等各种娱乐活动,实在是为了同时取悦"三官"。后人每称过上元为"闹元宵",突出一个"闹"字,亦因这个缘故。

比较诸说,元宵节张灯观灯之俗起源"三官"信仰的讲法可能最称切近。但是自唐宋以来,作为民间庆典的"闹元宵",早已逐渐褪尽宗教信仰而完全成为世俗性的公众娱乐节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谓写尽古人元夜游观、彻夜狂欢的盛况。至于灯品彩札之精、烛月交辉之丽、人马喧阗之盛、百戏杂陈之乐等种种细部景象,除却《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这些书略作描述外,人们只能从相应题材的风俗图像上概观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