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饮食习俗


羌族岁时食俗

羌民居住的各山寨很可能分属不同的部落。故节令不尽相同。同寨又有大姓小姓之分。同是过年过节,饮食安排也不一样。

过年

羌族有自己的年节,也过汉族的春节。羌族的年节,又称“过小年”,时间不定,早的农历十月初一,迟的腊月二十八。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将猪用棒打死,以火烧掉猪毛,剖开后祭祖祭神。羌族过小年,要举行家庭宴会,喝收成酒,吃莜面做的三叉形大蒸饺,馅用腊肉颗颗喝豆腐做成。有的山寨用面粉做牛、马、鸡、羊形状的小馍馍,祭祖先喝天神。欢宴与歌舞要持续5到7天。三齐乡羌民过小年后,次日亲族邻里互饮咂酒,唱酒歌,互诉离别之情。尔后,青壮年去成都平原打工,到春节后才回来。

农历除夕,菜至少要5种,多则16种,总数不得为10,多为腊肉和卤肉,还有野味。主食为大米干饭,各种食品都要有剩余,以祈来年丰收。同时要给猫、狗留些好吃的食物,并注意观察狗最先吃什么,就预示来年哪些东西最昂贵。团年之后,全寨男女欢聚在一起跳“锅庄”。原先是在各自家里围着“锅庄”欢歌曼舞,后来规模大了,改在寨子里进行,要一直跳到天亮。除夕夜半子时,一要给祖先泼水饭,二要去牛圈观察牛头方向,准备大年初五的出行。

初一早晨吃酸汤面。因为团年时吃了大量肉食,可以调剂一下。此日不动刀,不背水,不兴拜年,也不窜门,全天娱乐。晚饭,家家户户一律吃大米干饭,要备许多肉酒,饮咂酒,男人们更爱白酒,妇女们则喜欢蜜酒。

初五举行出行活动。在初二到初四期间,人们根据各家牛头指向商定“出行”的方向。这天,各家出一名男人为代表,带上酒、肉、馍馍和三根香、一对蜡烛,去确定的平坝烧香、点蜡、祭天、烤肉吃,形同野餐。不出行的人,以熊形或獐形馍馍为靶,举行打靶比赛。射中预兆吉利,打毕,饮酒、吃肉、吃馍。春节期间,全家人必到屋顶给祖先献酒、肉、饭。

正月十五过大年

似汉族人习俗。另据《北川县志》载:“冬至,家宰猪羊做蒸馍,具酒者相酣饮,谓过大年。”这可能是羌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羌族也过。吃粽子、月饼、糍粑等,同汉族。

羌族日常食俗

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名曰“锅庄”。锅庄既在堂屋中间的火塘或火炉上架一个“希米”(三脚架),上安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锅圈,圈上架锅。“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还是欢歌狂舞的中心。“锅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尿布等。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

羌民多不分家,故三代同居者常见。平日吃两顿饭,由媳妇做;从清明节起,农事繁忙,则吃三顿。早饭由媳妇做,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午、晚饭由婆婆做(媳妇上山劳动),多为菜稀饭家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以解乏。

盛饭由主炊妇女担任,盛好后,先捧给长辈,后送给男人,最后给女的。切肉则是男人的专职,女人是绝对不准的。据说是因为屠宰家畜与祭祀有关,必须由男人来干。

在家中,座次是固定的,一进门是孩子们的座位,孩子对面是上席,供老人坐,老人背对后山墙,山墙上镶嵌着白石(既最尊贵的白石神)。老人左侧是男人位,右侧使女人位。切肉的刀放男座旁,炊具、餐具皆放妇女座旁。客人来,则男客坐男位,女客坐女位。如是贵宾,经老人邀请,可与老人同坐。羌族极重视年纪,其次是辈份,再次才是社会地位。虽贵为一寨之长,未经长者允许也不能坐上席。在羌族人家里作客,不能翘二朗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

羌族的主食,除玉米蒸蒸外,尚有:

金裹银  先煮大米,后下玉米搀和粗粉,焖熟后,黄裹白,吃时配酸菜或肉菜。

荞面条  和荞面时要掺“野棉花”(一种野菜)。荞面条的长度是衡量主妇炊事水平的标志。搅团 原料为杂面,配“酸辣汤”食用。

酸汤面  以酸菜熬汤,再煮面。

面疙瘩  将麦面、荞面或玉米面,拌成小疙瘩煮熟。可与大米稀饭共煮。

玉米汤圆  以玉米粉包馅(腊肉、油、盐、白苏等)制成。

玉米羹羹  玉米粥加酸菜等,配馍馍吃。

炒面  用青稞面或小麦面炒熟(加盐、猪油或白苏),多作出门的干粮。吃时用三个手指捏成小团放嘴里。

大米干饭  过年时才吃。

烧洋芋或蒸洋芋  蘸蜜或盐吃,也属于主食,也可将熟洋芋做成糍粑,或摊薄饼卷菜吃。

馍馍  在羌民主食中,馍有重要地位,饭稀则上馍馍。馍馍用白面加上玉米面及肥肉粒、盐、花椒等做成,供直接食用或切片炒食。馍馍不可称馒头。因为“馍”“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忌讳。

副食品  副食中常见者有酸菜、驼驼肉、苦荞凉粉、血豆腐、猪血灌肠、猪肚子骨头、油炸洋芋片、腊肉等,也吃火锅。

驼驼肉  系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一人一驼。

猪肚子骨头  宰猪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熏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丛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肉食主要是猪肉、羊肉,猪肉一般都是抹上盐腌上几天,平摆在锅庄上风熏干,再挂出去,这就是腊肉。猪油亦薰干制成腊猪油,吃时再割下一块食用。

羌族的“羌”字从羊,从“人”,即古代的牧羊人。可知,自古羌民与羊就有密切关系。如今羌民仍养羊,常吃羊肉,吃法多为煮。

很多羌民不吃牛肉,认为牛,特别是耕牛,应受到尊重。牛死即剥皮埋掉,意谓牛已脱去毛皮,下辈子转世为人,不应再任人驱使。

也有的村寨吃牛肉,煮食。茂县的赤石苏区则喜食生牛肉。杀牛后,选块牛肉割下,趁热蘸盐巴吃,味道鲜美,吃后身强力大,能耐寒抗冬。

羌民吃马肉、狗肉和野兽之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名也吃。

但吃肉也有禁忌,例如,产妇禁吃马肉、母猪肉、耕牛肉、羊肉和姜。小孩禁吃猪尾巴,说是吃了干什么都落在后面;小孩还忌吃猪蹄子,说是猪蹄上的趾叉会把好运叉走。

羌民重互助,农忙常换工。给谁家做,谁家伙食就格外好,除“猪膘”、香肠、猪肚骨头、白酒及各式馍外,第一次休息时还兴“打尖”(加餐)。路近就送醪糟蛋,路远则在出工时,即带上特制的馍馍。

修房子(多在农闲时),同寨的人都来帮忙,只管酒饭,不付工钱。掌墨师坐上席,长者陪酒。菜肴重实惠,少者八九碗,多至十一二碗。不得刚好十碗,因为“十”与“石”谐音,狗吃食的碗才是“石碗”,故应避开。招待换工或帮工,应慷慨大方,吝啬者会被讥笑。

饮料  饮料主要是酒和茶。据记载,对我国酿酒技术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古人,禹之臣仪狄和禹的后裔杜康都与羌族有瓜葛。现代羌族同胞仍特别爱喝酒。男性人人都喝,且海量惊人。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醪糟酒,饮时用长竹管咂吸。饮“咂酒”,往往要由在场最年长的人讲四言八语合辙押韵的吉利话,并由长者先饮,其他人依年龄次序咂饮。平辈的,年龄又相近者可同时咂饮。重阳节酿的“重阳酒”,可保存一年以上;用玉米酿的“玉米蒸蒸酒”,具有地方特色;在原料中加了蜂蜜,酿成的有甜味的酒,则是女人和孩子们的饮料。

近年,国内名白酒及香槟酒、白兰地、威士忌等,也传入该地。这些酒要用杯子喝,故称“杯杯酒”,是富裕者的饮品。

羌族住地产茶。旧时北川的“白羊茶”是贡品。羌族饮茶习俗与汉民同。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熟识者多替付茶钱,以示友谊。贫苦无茶树之家,常饮老茶叶,或以茶树枝代茶,此俗近年已经很少了。

羌民虽有牛,但不喝牛奶,也不吃酥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