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摔跤,彝语为“格”, “格”是力量与技术的体现,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最为普遍、对抗性很强、最受广大青少年男子所喜爱的节日竞技传统体育项目,是寨与寨之间年轻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一项传统活动,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云南省元谋县金沙江南岸凉山乡、羊街镇黑彝族(诺苏)地区。
彝族摔跤的历史相当久远,为抗拒异族入侵,保卫家园而形成的,摔跤成了彝族健身习武的体育运动,形式别具特色。彝族传说火把节的来历是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土摔跤摔死了,天神被激怒后放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人们用火来烧蝗虫而得来的。可见彝族式摔跤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摔跤,在古代称“角抵”,《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之”。据史料记载,该活动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之后代代相传至今。彝族传说中的阿鲁举热、惹丁毫星等英雄和传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彝家有句谚语道:“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可见该活动在彝家的重要。
彝族摔跤,不分级别,没有服装,摔跤有很大的灵活性,此外摔跤不仅是两个人争个高低,而且往往是村寨之间山林纠纷和地盘争夺时互相不服,便以摔跤来定是非。相互之间产生矛盾时,不是以理服人地解决问题,而是双方派出摔跤人员进行较量,在双方交界上举行摔跤比赛,以胜负定是非,胜者为是,负者为非,如果没有强大的摔跤大力士,有理也变为无理。
彝族摔跤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承,在彝族(诺苏)中流行的传统性体育运动,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彝族摔跤是为抗拒异族入侵,保卫家园而形成的,摔跤成了彝族健身习武的体育运动,歌颂了彝族人民热爱家园、勇猛善战、开朗豪放的武士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体现出了彝族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较量。
彝族摔跤已成为国家民族运动会指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在国家、省、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以元谋小凉山黑彝族为代表的运动员多次摘取了金牌,为弘扬保护传统民族竞技体育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