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满族出于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举行的活动,是体现其民族特点的重要习俗。
满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满族自然崇拜观念的反映之一。
满族生活在大自然中,依靠星辰日月来分辨四时,尤其是在夜间依靠星辰来辨别方向,而且星辰最准确的就是北斗。所以在满族祭祀里面,有祭七星,有祭三星,也有祭千星,祭万星的。
“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后的午夜里,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烟筒后面摆起祭桌,陈放七个香碟,七盅米酒。七盏油灯碗儿(这个数字各氏族之间也有区别)祭桌之外,另设一个小桌放祭猪,口噙五谷,头朝北斗。 全族的人按照辈分面向北斗排列。跪拜。
“家祭”是指满族内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
宁古塔(即宁安)地区每年举行的春秋两次家祭,一般连祭三日。
第一天是祭祖,先在排列整齐的祖先神位前摆上供品,由族长率领全族老幼,依辈分排列在神位前,萨满(神职人员)祝词,众人行叩头大礼。接着由主祭人用烧酒浇猪耳朵,如果猪大声叫或者摇晃耳朵,就意味着祖先接受了祭品,为大吉大利。此时萨满头戴神帽,腰系串铃(叫做"腰铃")手持皮鼓,边跳舞,边唱"领牲调",然后再行叩拜礼。晚上是"背灯祭"。背灯后萨满唱"背灯调"当天祭祀结束后,族人共同分食供肉。
第二天是祭天,平时满族家庭都有在院内竖起一根高过屋脊的神杆(索罗杆子)的习惯,祭天,也就是祭索罗杆子,据传说这个索罗杆子,是满族先祖老罕王进山寻找人参的木棍,这根木棍又是老罕王的应手武器,用它多次击溃过野兽,使老罕王逢凶化吉,老罕王过世后就把这根木棍当神供奉起来。祭天就是冲索罗杆子磕头朝拜。祭祀时,把猪在杆下宰割,主祭人将猪锁骨套在索罗杆子顶上,(再祭时以新易旧)。把猪的内脏放在锡斗里,送到杆子顶上去,让喜鹊和神鸦来吃,称为“神享”,三天内吃完,便象征大吉大利。猪肉分“大肉”“小肉”,“大肉”煮熟后上供,然后众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饭”众人分食。所有肉、饭三天内必须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带走,必须埋在索罗杆子底下。
第三天是举行换锁。在院内插满三杈的柳枝,少年儿童们把彩线系在脖颈上,跪在祖先神像前,以象征子孙如枝之繁,如叶之茂。每年祭祀时,都要为儿童“换锁”,直至男婚女嫁。
满族家祭也有明确的禁规:不许孕妇、疯癫者和戴狗皮帽子者入祭。在祭期内不许借债、讨债、还债,不许争吵,更不许打闹、开玩笑。
满族由于长期在山林中居住和从事狩猎活动,对山川树木的崇拜在满族早期就已经形成,他们认为林中、山上都有神祇,所以在进山的路口的树上挂一些彩色的布条或者纸条,以奉“山神”。狩猎结束,下山时还要选择高山祭祀山神。把捕回来的鹿和野猪尾巴割下来做贡品,然后把酒燃着、上香、磕头,才能出山回村。
捕鱼要祭祀河神,要烧香供肉烧饽饽,带头人要向河神敬酒,众人磕头,祈祷河神保佑众人平安、收获,祈祷结束,大家把供品吃掉,然后开始下水捕鱼。捕鱼时规矩也很多,不能乱说乱动,出网时不能说“没有”这句话,不准背着手在岸上溜达。如遇过路的人帮助拉网,网上岸后,要送几尾鱼表示感谢。
满族在祭祀时,除了祭正神,还有祭野神的习惯,就是跳老虎神、鹰神这类神。(具体仪式不详)(至今当地人形容一个人跳脚,发脾气,就会说“又跳老虎神了”)满族人在过去有一个习惯,凡是逢年过节出门遇到大桦树时,必须得绕三圈,再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才能走。这些都反应了满族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对自然万物的崇拜。
满族人祭祀用的祭品也很独特。如家祭所用的香,就是采自当地山谷中生长的“达子香”的叶子,在立秋前采取,阴干后研为细末,做成供品香,燃烧时香气扑鼻,味道独特。只可惜制作方法已经失传。
满族的祭祀活动是同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相联系的,带有原始迷信色彩,他们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同时把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做为家、族体系的精神支柱,企图通过神、祖的力量摆脱苦难,得到幸福,反映了这个古老民族纯朴的、美好的愿望。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是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