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瑶山,有一种来自于神秘花瑶人喉嗓的旋律――呜哇山歌,这激越高亢的天籁之音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灵。这是高高瑶山上独有的音乐,它曾是这个民族在迁徙流离中寻找家园的呼号。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
花瑶呜哇山歌渊源流长,千百年来,花瑶人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人无限的激情和灵感。呜哇山歌是花瑶人灵感的呐喊,激情的呼唤。它产生于花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狩猎、伐木、采草药、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赶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达男女爱慕之情……内心的激情用喊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唱,是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形成而发展的,是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
花瑶呜哇山歌至今还流传着几千首,共有24个韵脚,内容丰富,涉及到的题材十分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瑶语称“见子打子”)。在演唱中,歌手常用瑶语和汉语演唱,汉语演唱的歌曲颇多。山歌题材主要有瑶族来源和迁徙(花瑶巫术咒语高腔调,瑶语称“霸麦热皈”)、农业劳作、深山狩猎、洞谷名胜、死亡葬丧、服装首饰、日月星辰、风花雪月、婚姻嫁娶、傩巫鬼神等等。因呜哇山歌演唱大多在乡间野外,不受劳作时间限制,随意性很强,歌的内容可以随场景和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自由抒发的劳动号子。花瑶人家请人做事就一定得请人来唱歌,呜哇山歌成为传唱千年的劳动号子。演唱时,有独唱、对唱、多声合唱等多种形式,常用大锣大鼓来伴奏,歌声高亢激昂,穿云透雾。
花瑶呜哇山歌属高腔山歌,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曲调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唱时可以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它的节奏,声音高亢嘹亮,有较长的甩腔,并常加用“呜哇呜哇……”等衬词。歌词结构复杂,一般为四句体、六句体和多偶句体,一般七言、九言、十一言为一句,歌词讲究节奏和押韵,共24个韵脚。在音律艺术上,由于花瑶人隐居深山密林,力求传得遥远听得清晰,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中最高音往往是衬词“呜哇呜哇……”,常出现在第二句后(加腔)和歌词的最末尾(绞腔)。在歌词末尾的前一句是固定句式:“十八哥呀×××”或“十八妹呀×××”(男唱时用“十八妹”,女唱时用“十八哥”)来渡韵,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双关、对偶、歇后、排比、引用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山歌无假戏无真”,呜哇山歌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花瑶人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呜哇山歌表达出来:
清早起来赶路来,大路赶着小路来。呜哇……
大路赶到歌师傅,小路赶到歌秀才。
十八妹呀少年乖,赶到两位歌师一路来。呜哇……
(乖字韵,呜哇山歌数量最多。)
田埂长草田埂青,连到好妹十伤心。呜哇……
别人叫我丢掉姐,虫吃桃子起了心。
莫听东边锣鼓响,莫听西边过号声。
不做芭蕉树上千条挎,不做棕树底下万条根。
十八妹呀话难听,要做火烧蜡烛一条心。呜哇……
(听字韵)
深山老林路幽幽,郎有妻子妹有夫。呜哇……
妹是蛤蟆地上跑,郎是天鹅白云游。
十八哥呀好呷油,一世婚姻不二收。呜哇……
(油字韵)
清早摘莲要手尖,后生连妹要口甜。呜哇……
一日到妹屋里行三转,三日到妹屋里讲九遍。
十八妹呀我个贤,硬树只怕软藤缠。呜哇……
(贤字韵)
同一首呜哇山歌,可以用瑶语版和汉语版翻唱,但韵脚谐音有所变化:
三个田螺滚上坡,三岁娃娃会唱歌。呜哇……
不要别人告诉我,自己聪明捡得多。
十八妹呀我老哥,旁人听见笑呵呵。呜哇……
(哥字韵)
用瑶语演唱则改变了韵脚:由“哥字韵”变成了“乖字韵”。
簸烂兑落滚硕块,簸中炼尕嘿夜甩。呜哇……
阿雅厚喃货帮网,阿角灵心嘿捡甩。
少年乖,喃喃骂倒嗲蒯蒯。呜哇……
(乖字韵)
在演唱中,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节奏,可以省唱固定句子中的“十八哥呀”和“十八妹呀”,直唱“少年乖”就行了。
花瑶山歌分平腔山歌(瑶语称“甩客”)和高腔山歌,高腔山歌(呜哇山歌)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过去,花瑶祖先常隐居深山老林中,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了呜哇山歌:“呜哇……呜哇……”,声音激越高亢,可穿透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较强的劳动,呜哇山歌可以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数千百年来,它伴随着花瑶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花瑶人战胜大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花瑶呜哇山歌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正如一位作家形容:时为高天大风呼啸,时为空谷巨鸟和鸣,时为江海“轰”地举起千堆雪,又“哗”地跌成万斛珍珠,滑过古滩,流入金黄的沙地……整个空旷的山谷回荡着一片“呜哇”声。
2004年,由65岁歌手陈世达和54岁歌手戴碧生组成的花瑶呜哇山歌组合,经文化部门精心包装后,代表湖南参加全国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得优秀歌手奖和薪传奖,并被邀请到北京进行表演。
2005年,由湖南省民委、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于12月11日在长沙湖南大剧院举行,来自全省14个地州市的500余文艺工作者选送的50多个节目纷纷登场亮相,经过三天的紧张角逐,由隆回县民宗局和文化局选送的花瑶呜哇山歌组合,在与众多市县选送节目的同台竞技中喜获金奖。
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评选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音乐类榜首。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在花瑶人的歌声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那不为人知的瑶山深处,时时回荡着一片“呜哇”声。
越高亢的呜哇山歌,这个既朴实又浪漫的民族,在歌声陪伴下走过了艰难的岁月,还在歌声的陪伴下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