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语言文字


“伴我人生的蒙古语决不忘却的文化,生死相依的草原誓不背离的故土”,这是一句几乎所有识字的蒙古人都能背出的诗句。

一种民族语言,对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来讲,是它保存传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发展繁荣的沃土。假如一种民族语言被外来语言所代替,那就意味着那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已经宣告崩溃,而且发展方向已经改弦易辙。换句话说,从一种民族语言的现状可以看出那个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在现有条件下的活力和前景。把语言与土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提醒人们不要放弃,是那句著名诗句经久传诵的生命力所在。

语言属性及其方言

蒙古族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和蒙古语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还有达斡尔语、土语(蒙古尔语)、东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蒙古语多音节词的第一音节和闭音节的单音节词有长短元音的对立。第一音节以后的短元音由弱化走向失落,形成复辅音出现在音节末尾或复辅音自成音节的现象。有元音和谐律。构词附加成分在词根之后,接在名词后面时,表示数、格、反身、人称领属等语法意义;接在动词后面时,表示体、态、时、式等语法意义,形成黏着语的特点。

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约有700万,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分散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河北、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区约有400万蒙古族。据有关统计,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人聚集地方,70%以上的蒙古人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做日常生活的主要用语。在保持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好的地区,保持蒙古语的纯正性比较好,否则相反。我国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现各方言区通用畏吾体蒙古文。

蒙古语各地方言之间互相都能沟通。近一百年以来,由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蒙古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经过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国内蒙古语区统一使用畏吾体蒙古文(新疆蒙古族部分使用“陶德”蒙古文)和内蒙古编写的蒙古文通用教材,促进了各地、各方言区蒙古人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1977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牵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字系统及其演变

畏吾体蒙古文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时(1206)被确定为国家的通用文字的。在那之前,乃蛮等部落已经使用这种文字,而且比较成熟。至于他们何时采用这一文字系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从13世纪上半叶成书的《蒙古秘史》及《蒙哥汗碑》等碑文看,当时已经形成了用畏吾尔文书写的规范化的书面语。由此可以推断,蒙古人使用这种文字的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时间。

使用统一的文字,对蒙古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随着蒙古统治者对外扩张,蒙古语文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在蒙古帝国时期和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像我们今天在许多国际会议上把英语用作通用语,当时从汉地到欧洲边缘的亚洲广大地区,把蒙古语当作通用语言来使用”“明朝统治者于1407年在北京建立外语学校,鼓励人们学习蒙古语。1452年明朝给欧洲国家的外交文书也是用蒙古语书写的。

蒙古语就像中世纪的拉丁语和今天的英语一样显得十分重要,是当时民族之间联系的通用语言”(W·海施西)。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使其影响范围内各种语言有一种统一的文字记录系统,命吐蕃萨迦派教主后来成为元帝师的八思巴喇嘛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等人在西藏、印度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蒙古语言音调,创制一种方形新字,俗称“八思巴字”(1269)。这种新字不仅用于书写蒙古语,而且也用于书写汉语、藏语、畏吾尔语和梵语。蒙古新字颁行后,主要用在官方文书或官方造发的印篆、碑刻、牌符、钱钞等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新文字没有能够代替畏吾体蒙古文,也未能达到拼写其它各族语言逐步替代其原有文字的目的,其颁行40年后,蒙古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中央亚细亚、波斯和俄罗斯等地仍未推行使用八思巴文,而继续使用畏吾体蒙古文。但是应该提及,它却成了创制朝鲜文字母的基础。

对蒙古语语法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是13世纪著名学者搠思吉斡节尔,著有《蒙文启蒙》(即《心箍》)。搠思吉斡节尔第一次归纳整理出他那个时代的书面蒙古语语法,为以后蒙语规范化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