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饰是服装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像服装那样必备的物品,佩饰是审美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修饰品。蒙古男人的佩饰包括火镰、鼻烟壶、烟袋、手镯、戒指等。从古代起,马、弓箭和火镰被称作是蒙古男人的三宝。蒙古人认为,火镰是光明的象征,刀子是邪恶的镇宝,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出门时必带这两件物品。这也是野外露宿、打猎、烧火等游牧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男人的刀子要戴在身体的右侧,火镰戴在身体的左侧。骑马时均插在腰后,下马或进别人的家时放下刀子和火镰,下垂于左右两胯。
蒙古人认为,火镰打出的火源于长生天。因此点燃篝火、腊月祭火等操作意义重大的行为时必须打火镰取火。同时火也是蒙古人观念中,净化邪恶的工具,代表生命力征像。迎接远方来的使者、逃离瘟疫、安葬死者归来时必须从两对火中间走过。蒙语中形容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时,用“有火有力”等言语。正因为这样,蒙古男人从小就熟练掌握打火镰取火的技巧,当新郎之后,女方家的婚嫂们要考验新郎的取火技艺,如果打三次火镰还取不上火就被嘲笑为“火力(活力)待尽的小伙子”。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火镰样式有所区别。年轻人戴编织花纹或镶有宝石、玛瑙银边儿火镰,老年人则戴镶有乌林赫或树纹赫的铜边儿火镰。
从腰带上解下火镰过夜时,如果是在自己的家,就把火镰挂在高处,要是在别人家,就放在自己睡觉的枕头底下。
蒙古人的刀具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习俗。如,不能用刀尖儿指太阳、月亮、星星、天地、山水、佛像和他人。给他人递刀子时不能刀尖儿对准人,不能用刀子插肉吃或递给别人。宰杀牲畜、削肉剃骨等作业中,不会熟练用刀的人将受到众人的取笑。
鼻烟壶也是蒙古人特别讲究的佩饰之一。一般用玉石、玛瑙、水晶、陶瓷、牛角、红木等材料制作。其形状以椭圆和半圆为主。里面放好掺有香料的烟面儿。装鼻烟壶的袋子叫做“褡裢”。褡裢,有礼仪型和普通型两种。老年人用暗色褡裢,中、青年人用色彩亮丽的各种褡裢。褡裢的镶边儿艺术和刺绣装饰也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
蒙古人带褡裢有严格的规矩。把褡裢插挂在腰带上,其位置在身前左侧。早先只有吸食鼻烟的人才戴褡裢,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佩带褡裢成为了所有蒙古男式必备的装饰物,并具有了礼仪内涵。男人相逢时必须互换鼻烟壶致以问候。在这个过程中,年少者先向年长者递送鼻烟壶,年长者接过鼻烟壶之后,做出用鼻子吸食的动作,再把自己的鼻烟壶递给年少者。同龄人可以同时交换鼻烟壶。交换鼻烟壶时必须把衣帽收拾整齐,以示正规和严肃。如果两个人产生纠纷之后,有错误的一方或年少者向另一方奉送鼻烟壶。另一方接受了鼻烟壶就意味着两个人的和解。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过去,人们一般在鼻烟面儿中参和一定的蒙药,防止鼻炎和传染病的传播蔓延。这是鼻烟壶在生活中起过的另一个作用。
烟袋和烟荷包也是蒙古男士的佩饰之一。自然,它们的制作和工艺也是特别讲究的。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和烟袋嘴三部分构成。用金、银、铜、铁等制作烟袋锅。用鼠李树、红木、杏树等质地坚硬的木头制作烟袋杆。而烟袋嘴一般用玉石、玛瑙等石头精雕细刻制作。烟荷包要用绸、缎和库锦缝制,上面还要贴抠或刺绣各种赫、乌嘎拉吉花纹。烟荷包的上方还要接缝三至六条红、绿、粉、兰颜色的飘带。烟荷包如同绣花靴一样都是表明妇女,尤其是姑娘手艺高超的代表物。不少地方风俗中烟荷包是姑娘赠送给恋人的制定信物。东北民歌《白虎哥哥》中唱到:“垂有六个飘带的烟荷包,在六月的月光下细心缝制,本想送给白虎哥哥,妈妈却让阿拉坦巴干拿走”。婚俗中也有新娘为新郎佩带
自己亲手缝好的烟荷包的行为。因此烟荷包,毫无疑问是宣扬新娘手艺的特殊礼品。
古代蒙古男士经常戴一只耳环,后来逐渐放弃了这种习俗。戒指是迄今为止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不过原先蒙古男士的戒指都戴在大拇指上。据说是出于射箭时保护拇指或用力的需要才这样做的。现在的男士只要到了十八岁就在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戒指与婚配状况无关。蒙古男人也戴铜、银单手镯,但不会带在手腕上向外露出,在袖口里靠上戴紧,其说法是避免雷披或防止风湿类疾病。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男人戴手镯与审美情趣似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