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县陈家沟、鲤鱼、木桥、长青的苗族从黔东南黄平、凯里、台江等一带迁来。第一个移居时期距今约300年,雍正年间黔东南苗族人民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不少人被迫逃亡来县。第二个移居时期距今约200年,贵州苗族乾嘉起义失败,清军强迫苗民迁徙。第三个移居时期,距今大约100至140年间,张秀眉领导苗族起义,斗争持续20多年后失败。贵州“上下游废田不下数百万顷,流亡可复者仅十之二三……降苗所存户口较前不过十之三”,“其民则逃亡转徙,百里无烟。”苗族人民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向黔西南迁移。
一、语言文字
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居住县内的苗族分黔东方言和川滇黔方言,即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鲤鱼、陈家沟、长青、马路河、木桥等地操中部方言;跑马厂、鹧鸪园龙树脚、营盘山、丰洞等地操西部方言。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交际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词汇。
解放后的新词和外来词,苗语中用音义两借的办法,苗语完全能够精确地描绘和刻画各种事物的形态,表达各种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建国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1950至1956年,中央和省组织民族语文科学工作队伍,深入苗族聚居区,进行广泛的调查,创制了苗族文字方案。
苗文(中部方言)共计26个字母,32个声母,26个韵母,8个声调。声母中“Y”和韵母中的ao、ee、iao、iee、ui、aa、uai、an、da、m都是用来书写汉语借词的,在拼写汉语借词中韵母“i”与声母z、c、s、y相拼时,要读成[]。学会了全部韵调和拼音,就可以读拼课文和写话。苗文是表音文字,在掌握苗语的基础上,只要写熟记熟声母,韵母和声调,就可以应用自如。
根据苗语词的结合及在句子中的作用,苗语词类可分为名词、代词、指示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状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13类。
二、居住服饰
居住
兴仁县苗族居住在河谷沿岸或高山地带,喜聚族而居,多则百余户,少有五六户,依山建筑自成一寨.住房以木质结构为主,坝区多为两层楼房,以瓦盖顶,砌石墙封山;山区普遍是以茅草盖顶,住房形式多为一层。苗寨多栽有桃李果木、竹林,四时葱绿,建国前苗族人民较贫穷,多数就地取材,建立3柱头的叉叉房或5至7个头的木柱房,四壁用竹编围。房屋大都分为3间,中为堂屋,作招待客人和吃饭之用,左右两边、火坑和卧室之用。少数富裕者住瓦房,结构和汉族房屋大同小异。极少数人住岩洞。
建国后,县内苗族人民陆续建住宅,不少村寨有半数以上的住宅是建国后或近几年来新建。建国前后雨樟交乐雷打石苗人多住岩洞,1983年国家出资建房,最后5户才建房搬出。
服饰
苗族因方言的差异和居住地区不同,服装式样和所用布料、花色图案等各有差异。中部方言的苗族服饰较统一。男装一般对襟布纽扣短衣、筒裤,老年人穿长衫、头包青帕。所用布料由妇女亲手纺编、染色,自裁自缝而成。建国后,男装一般和当地汉族相同,但色彩保持蓝色和青色,女装全身所用布料以棉布染成深紫和青色作底布,在衣袖、胸围、后衣片等处的绣花边沿分别镶嵌红、绿、蓝等绸缎条作装饰,其中蓝绸缎所占面积较宽,把绣有龙凤、犀牛及几何图案的衣片、衣袖、胸围等衬于深青色棉布上。挑花、绣花图案一般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老年人的后衣片不绣花,是用自织提花形图案衣料染成深紫色而制作。
上衣是大领无纽扣短衣,系织花带于背后。女青年下身着白褶长裙,裙脚织红、绿、黄3条虹(象征长江、黄河是祖先起源地)。裙的前后各系一块与裙同长、精心缝制的提花围腰。头饰装束,内头巾两块包住长发。头巾边沿绣有锯齿形花边。年轻姑娘还钉有银泡花,外包四方形头巾,头巾的两边吊有丝络,包成椭圆形。戴大银耳环、扭丝耳环和瓜形耳环。头右髻戴有银插头片,青年妇女和姑娘还在插头片上外接5棵1尺2寸长的银链,连接银蝴蝶插于头顶上,再戴上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饰品。苗族的背带、童帽精美,背带布满绣花、挑花和自织的提花,色泽鲜艳,手工精细。童帽有猫头帽、虎头帽、瓦房帽等。上面精心绣有花纹图案,配做花边,钉有银器18“罗汉”,在帽的后面再加上银铃、银富印、丝络等。操西部方言的苗族因分次方言和土语区,服饰较复杂。服装充分使用精巧编织和刺绣、蜡染等技艺。女装上衣前胸开襟、无扣、衣短齐腰,红布作高领,下衣是百褶裙,用细白麻布做成,裙脚下沿镶有2寸宽的红布,头顶包红色粗毛帕,在衣裙相接的腰间系上飘带。围腰系于前,飘带束于后,飘带头还戴细瓷珠、银链等。这是其中的一种服饰。西部方言区另一服饰是发束于头顶,包大盘青帕,帕的外圈,套一绣花带,下沿缀满两寸来长的多串细米瓷珠(也有玻璃和银珠的),串珠下端垂吊银铃、银刀等银器,耳吊细耳环。
上衣右开襟,用花边滚托肩和袖口及衣领。下身系裙,裙有蜡染和不蜡染的。不蜡染的裙,只在编织裙布时,经线用白线、青线相隔,编织出条形花布做成百褶裙即可。围腰飘带均不绣花。西部方言区还有一种服饰:上衣白色或浅色,前胸开襟,襟口镶一条约1寸宽的其它色布,衣短齐腰,衣的后肩上有一块方背盘,绣有几条简单的边线。下衣是白麻布制成和百褶裙。
三、习俗
婚俗
1、中部方言婚俗
血缘选择苗族婚姻在姓氏上有所限制,在苗族中,只有不同姓的才可通婚。祖先结拜过被视为同宗,其子女视若兄弟姊妹,不能通婚。一般说,能否通婚,以苗姓为准。
择偶苗族择偶有自由择偶和包办择择偶。自由择偶:男女青年在各种节日或赶场等活动中,通过唱歌互相认识,彼此选择,经过较长时间的交往,最后同意结成伴侣。这种择偶形式称“游方”。待双方都有一定意思后告知家长,家长又通过多方了解确无意见,便聘请媒人出面定亲。包办择偶:双方家庭门当户对,儿女年龄相适,双方父母同意,再征求儿女认可。双方默认联姻后,男方备办点心糖果,米1升、酒l壶、雄鸡1只,,择定吉日由摩尼(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个别人家要叫摩泥往返几次,婚姻才算定。摩尼必须是结发夫妇两个健在,男女孩都有。
定亲双方择定吉日良辰后,女方通知亲友寨邻与男方的来客(十余人)汇集一堂。男方备办酒百斤、米3至5斗、猪肉五六十斤、雄鸡、鸭各l只以及粉丝、豆腐、茶叶、叶子烟等。女方家将男方带来食品做成熟食祭供祖宗后,双方公推老人分宾主坐上席,互讲祝福话,有的还互唱酒歌。
交礼金根据古代沿袭来的规矩,在举行婚礼前,要先交礼金,女方家要通知舅父收礼金。舅父一般来1至3人,由一个“命好”(结发夫妇健在,男女孩都有)的舅父背一根2尺多长、用竹杆做的刻好礼金项目以及数量的标尺来收礼金(这节竹叫刻木,即婚书)。交礼金在男方或女方家,由双方事先协商确定,不论在哪方,女方的舅父均有决定权。“摩尼”请求舅父让礼让情,其他人只是作陪。礼金是银饰品、布料和舅父的外甥钱、父母的辛苦钱、折鸡鸭的钱等.银饰品包括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银头片、戒指等(无银饰品结不成婚)。交礼金当天若是男方家困难,一时交不清,就由“摩泥”负责,结婚前补齐。
结婚双方都办酒席,男方请3至5个男青年前一天到女方家,晚上举行宴会,送亲姑娘与接亲小伙对歌,直到接亲小伙拿出一条带去的青帕子。次日早上,接亲的小伙挑着糯米饭、几斤猪肉和一只鸭,接走新娘。新娘穿着老式衣服(背心不绣花,只有提花图案),众多的送亲姑娘一起步行到新郞家(按旧俗新娘必须穿草鞋),新娘出门时,若寨子有立房子的要停止响动(响锤),遇办丧事的就绕道而行。新娘到男家门口时,由一位中年妇女指点,先跨左脚进屋,进屋后,坐在中柱下,以表示从今日起当家立志。中午,男方家摆席吃午餐。新娘不吃饭,坐桌陪送亲姑娘。饭后,几个迎亲姑娘到井边挑半挑水后(表示开始在夫家做家务).新娘与送亲姑娘以及去接亲的那几个小伙子返回女方家,仪式结婚时新郎不在场。婚礼后,新婚夫妇到次年的2月2日以后才同房。
2、西部方言婚俗
有自由择偶和父母包办择偶。自由择偶受阻力,女方就会背着父母而跟男方去成婚,半月或一月后,男方找二三个族中长老,带上酒和肉与夫妇同行,回到女方家认亲,女方父母只好默认。一般情况下,男方要付一笔“离娘钱”,拿几十斤酒肉,让女方亲朋共吃一餐才算开亲。
吃鸡酒操西部方言的在结婚前,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男方请两个媒人,一正一副称为讨媒,另有族中一叔伯作为男方父母的全权代表。正媒背把伞,副媒背毡包,带几斤好烟草和酒、肉各30来斤,女方父母也找两个坐媒以及族中长辈和寨老等陪伴。两个讨媒到女方家后,向女方父母唱求亲歌,若女方父母无意见,则找两个族中的人陪同两个讨媒,走遍女方父母的内亲家中请客,就是远居百里以外也要走到。媒人到内亲家中也要唱同样的求亲歌,并对被请者递上几匹烟叶,再告诉吃鸡酒的时间。吃鸡酒席上,双方媒人、族中寨老把女方家所要礼金和衣料数目定下来,并让所有参加鸡酒的人知道,开议定送亲人数,让坐媒将竹签削好缺口递给讨媒,将按竹签切口的记录发给送亲客酬劳。
接亲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家根据女方家嫁妆多少,请一帮小伙子到女方家接亲。接亲队伍中有一位领头人。接亲时,男方家要挑酒米一挑,还有挑一腿和三皮肋疤骨的猪肉到女方家,礼品上要打红封。接亲的人要吹着唢呐和芦笙,边唱歌边跳舞,高高兴兴地到新娘家,新娘家以礼相迎。
送亲苗家送亲的人很多(除已丧偶者),任何人都可以当送亲客,多时有100多人,最少有30至50人,主要以男女青年为多数。送亲客多少是根据新娘家的亲戚多少和农忙农闲的季节来定。送亲客中必须有一对夫妇作为领头人,送亲客的衣食住行一切由领头人安排。出亲时,新娘要当着父母和亲友的面哭,表示怀念,依依不舍。亲友要拿钱给新娘(三角五角都可)。
换装送亲客来到距男家只有二三里路时,新娘把最好的服装拿出来由领头替她换。服装出自姑娘的双手,一般在婚嫁的大喜日子,苗家姑娘就要把自己多年挑绣缝制的最好的服装穿出来显本事。
进亲进亲时,男方家也有一对夫妇作为领头人恭候女方家送亲客。男方家事先请一帮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提着酒壶,拿着碗,只要抓住送亲客,不管老少,都得先喝三碗酒才给进男方家大门。男方家领头人事先用一张大桌子放在大门口,拦住女方家的领头人对歌,一直要对到有一方领头人认输才让进男方家大门。进亲时,男方家用盆装有一盏灯,一面镜子(灯表示今后日子光明,镜子表示照出妖魔鬼怪驱除邪恶),新娘必须从盆的上面跨过,以示吉祥。同时,男方家早有一人拿着一只大公鸡站在大门口,当新娘抬脚进大门时,突然把公鸡从新娘的头上放飞,表示凤进龙门。
送亲客进门后,男方家指定一位斟酒人到送亲客里面去先认新娘的舅父后认叔父,再认姑父(送亲客里面必须有这三方面的人),认到谁,谁就得喝三大碗。认完亲后,男方家的领头人吩咐帮忙的人抬甜酒水给送亲客喝,意解渴,后喝油汤水,意为提神,最后吃香瓜子(可以用苞谷泡代替),让众亲友摆家常。
摆酒正常只摆“上桌”、“右桌”、“左桌”,坐不完的送亲客由男方家另外安排坐席。上桌为“对歌桌”,坐有新娘、男女双方的女领头人、新娘的婆婆等。酒菜上桌时,男女双方的女领头人就开始对歌,一直要对到有一方认输才能开始饮酒吃菜;右桌为“正桌”,上座有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下座有双方的男领头人,左右座有其他主要亲戚,称为“正桌”。左桌为“陪桌”,坐的是新娘家的姑表,血表等,还有堂哥堂弟,通常称为“扯皮桌”,只要男方家稍有一点不如意,这些姑表血表就要表现出来,一般男方家派出斟酒和陪客的都不愿到这桌去。
洗脚送亲客休息时,男方家指定几位姑娘先给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洗,后给女方家领头人洗,最后是给其他送亲客洗。不论洗到谁,洗不洗都要给来洗脚人的钱(三五角都可)。男方家给送亲客洗脚后,女方的领头人又指定送亲客中的两位姑娘出来给男方家洗,主要洗男方领头人、新郎的父母亲、厨官等。洗到谁,同样在给钱。
洗完脚后,进亲礼节结束。年老的亲友可休息,男女青年自由对歌、吹芦笙、跳舞和谈情说爱。
跪亲进亲的第二天,由新郎和陪男向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和女方领头人下跪,女方家要给新郎从头到脚换一套服装,其他亲友要给新郎和陪男丢钱。
送礼也叫发草鞋钱。这是一种传统形式,一般只付给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各3元6角,领头人2元4角,一般送亲客3至5角。
退亲退亲时,男方领头人用一张大桌子堵住男家大门,要女方领头人对歌,对到有一方认输才让女方领头人走。退亲时,男方家要事先指定两位姑娘到寨门口去拦新娘(叫拦亲,新娘在双方领头人对歌时,趁人多不注意,悄悄溜跑了),新娘被拦住后,就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亲人,送亲客和亲友要送给新娘的钱,新娘被拦亲的人劝回新郎家后,送亲客才能退亲回女方家。
丧俗
1、中部方言丧俗
丧葬分为送终、入殓、报丧、葬礼、复三等几个程序。老人病危,儿女日夜守护。老人落气,全家恸哭,寨邻帮忙料理丧事,并将老人抬到堂前,沐浴穿戴停放于木板上。人去世后,急找本民族巫师推算安葬时间,派人分别到亲友家中报丧,亲友吊丧时,孝子跪着迎接。儿女、女婿须在人殓棺前给老人送上6尺白布作为垫盖布。参加葬礼的各路亲友请人吹唢呐,带着鞭炮、香烛、纸钱、鸡鸭、糯米、大米及苞谷等物,有的还关祭碗、祭帐、挽联。办丧事不收礼(钱),丧家一般杀猪或杀牛。葬礼必须有巫师给死者开路,棺木送到墓地后,落土时,巫师念巫词后,孝男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然后带上鸡鸭、香烛、钱纸到墓地向死者悼念,并请巫师退魂。孝家要守孝120天,守孝期不寻欢作乐、剃头,禁忌吃狗肉,3年内不贴红喜联,不穿红绿衣服。
2、西部方言丧俗
老人死后要将尸体洗净入棺,择期安葬。根据经济条件杀猪打牛办丧事(也可不办)。葬后第13天夜晚,亲戚各带上一壶酒来祭奠死者,并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祭祀又叫“烧灵”。办丧事最隆重的典礼,多年才办一次,被祭死者不止一个。子孙分了家的也要联办。
横葬无论坟的向山如何,都要让死者的脚朝东方。据说祖先从东方来,死后仍然走到祖先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