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曲《打跳欢歌》讲义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对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曲目具有一定的听辩力,演奏力和演所奏曲目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乐器演奏曲目的学习、吹奏使学生对祖国博大民族产生浓厚兴趣,弘扬民族,增强对民族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

    1、民族乐器的定义



    2、通过学习、演练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独奏能力。

    三、教育难点

    乐曲结构有引子、行板、小快板、慢板、快板、尾声、乐曲一共有170个小节,每一段落都有演奏的具体要求和要点。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我来介绍乐曲背景:“打跳”流传于丽江县、宁蒗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有些地区因其舞时用和葫芦伴奏,也称之为“芦舞”或“跳”。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子还是在宽广的场坝,只要悠扬的笛声一响,刹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从舞蹈里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无比强大的内聚力。丽江纳西族大都与各民族杂居,与邻近民族有频繁的交往,因此,从打跳的风格细微处也可看出它的变异。“咚罗丽”因受手挽手、手拉手的限制,主要动律在胯部、腰部及膝下的腿部。舞蹈时顺时针方向进行,最后一位是吹笛者,他也可在舞圈的中心,没有限制。因此,吹笛者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韵味极浓。当地传说:远古的时候,在崇山峻岭中,居住着许多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部落里,有一户勤劳的农家,母亲早逝,留下五个儿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对儿孩子们产百般疼爱,尽心操劳把五个儿子拉扯成人,五个儿子长成了五条精壮的汉子,老人得到了无比的欣慰。从此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2、讲解

    乐曲是根据云南丽江纳西族的打跳音乐素材改编而成;是一首改编的民间乐曲。“打跳”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集体性歌舞方式,音乐丰富多彩,舞蹈动作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舞蹈形式为“三步一跺脚”。

    乐曲根据所表现的舞蹈内容,有引子、行板、小快板、慢板、快板、尾声。整个乐曲一共有170个小节。

    曲式结构是:引子+A+B+A+尾声。

    1小节—7小节是引子部分,中间有一个小快板“665 331 223 6”“61612232216”12小节—46小节是A段,77小节—99小节是B段。

    100小节—103小节是乐曲的过度段。中段有一个快板是103小节—115小节。

    116小节—155小节是A段,156—170是乐曲的尾声。

    在整个乐曲中,很多地方采用了波音、叠音、打音、虚指颤音,演奏难点1:对指头的基本功底要求非常高,要有熟练的基本功底,手指要做到灵活、自如、到位、手指的“打跳”非常重要;难点2高音“6”的双吐要加强练习,要注意气息的力度控制;难点3:吐音和打音要同时使用,这样能增强音的硬义和更有弹性,难点4:演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整个音乐的感情处理。让乐曲更有活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