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小提琴


在整个乐器王国里,最富有人情味,最充满神秘色彩的乐器,恐怕就算小提琴了。你看那流畅的琴体犹如少女阿娜腰身,琴背板上波浪起伏的火焰纹,就犹如“蒙娜丽莎”嘴角那神秘的微笑。小提琴不仅仅是可以演奏的乐器,而且是一件供人鉴赏的艺术品。

就常人看来,制作一把好的小提琴似乎只需要好的材料,精细准确的制作,那便大功告成,小提琴便能发出那震撼人类灵魂的乐音。实际不然,仅仅是精选材料和精工制作是远远不够的,恰恰相反,在小提琴制作的几百年历史中,那做工之粗糙,用料之随便,而其音色之美妙,价值之高昂的小提琴,并非绝无仅有。令人惊叹的是:小提琴制作圣地意大利的克雷莫纳产生出许多价值连城的提琴,其用料完全违背今天人们制琴的选料原则,然而其音色却出人意料地优美动听。

在今天看来,用啤酒桶板做小提琴不仅不可思议,似乎有点近乎于天方夜谭,可历史上这倒是实实在在的史实,这种用料的粗糙,制作的漫不经心与那无与伦比的甜润音色是多么地不协调。意大利布雷西亚派最早的提琴的制作师之一加斯帕洛(Gasparo),他是我们所知的最早完成古典小提琴典范型式的大师,然而他的琴制做得就很不精致,(见七九年《乐器》第二期《加斯帕洛·达·萨洛和保罗·玛季尼》)。据史料透露古意大利的制琴大师们决不在表面上在对自己的琴精雕细做,在许多细节上,尤其是在琴头上能很明显地辨别出凿子的“痕迹”。名震一世的帕格尼尼喜爱的“大炮”(提琴之名)的制作大师约瑟·瓜奈利,其制做工艺称得上粗糙,但其作品的发音却宏亮、坚挺,大有音冲云霄之气势。

几百年来,许多提琴制造者为获得古意大利提琴大师斯特拉地瓦利、阿玛蒂,瓜奈利等人制作的提琴的音响效果,他们精心地模仿这些个大师们的琴型和尺寸,并在选材等制作工艺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但无论他们在各方面模仿得怎样维妙维肖,甚至出神化入,其音色总是稍逊风骚,略输一筹,似乎是斯氏等大师们已将人类的提琴制作、发展到了后人不可逾越的尽头。仅此一点,对现代已发达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人们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谜。

有人曾讲过:“乐器是制造声音的机械,它是产生空气振动和声压差的一种机械。”从这个角度出发,小提琴完全不亚于一架精密的仪器。精密得你稍稍变动一点,哪怕是调式时轻徽地动一下音柱,制作时多刨一刨,涂漆时不经意地多刷一刷,都将彻底毁掉那优扬的声音。制作者们永远也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小提琴不仅仅是制造声音的机械,而是一个充溢着灵性的生命体,她是灵魂和智慧的结合。创造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比制造一部精密机械要难得多,小提琴不仅仅是科学和艺术精密的匹配,她更是灵魂和智慧的完美融合,所以,19世纪末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乌吉恩.伊扎耶就说过:“小提琴这种乐器简直就是既有灵魂又有智慧的乐器。”简单意义上的模仿是绝对不行的,这也许是众多仿模者们失败的症结之一。

对中国人来讲,小提琴是完完全全、地地道道的西乐,但是小提琴的制作也没有逃出中国先圣老子“阴阳平衡”的理论,尽管老子讲出“一阴一阳之为道”的真谛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小提琴那个概念呢。不过,小提琴的制作现在看来也得符合咱中国的“阴阳”的理论才行呢。

小提琴面板的选材是鱼鳞云杉,要求年轮顺直而均匀,垂直于年轮的木射线越多越好。提琴的背板用料是枫木,比重要高,木射线要发达。云杉木射线的垂直窈窕,显阴柔,枫木的木射线的发达强健,呈阳刚,两种不同气质的选料和搭配,难道不正是昭示了我们先人老子“一阴一阳”的结合才是合乎天道之规律吗,同时也暗合了异种搭配的科学性和同种或者近亲结合的弊端性。我父辈在五十年代买的一把小提琴,声音干涩而夹小,结果一提琴制作师指出了该琴的毛病,即面板过于刚阳,给换了一块木质较柔和的面板,音量和音质大为改观。非常神奇的是,作为提琴面板材质最好是生长在阴柔的北面,而作为背板的枫木最好是用生长在向南一面的材质。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道:“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而阳呈现一种释放的力量,阴体现一种收藏的聚态。生长在南方的材质,其释放的功能较强;生长在北方的材质,其收藏的能力很好,在小提琴中如果没有阳刚的释放,发音就狭小,穿透力弱,缺乏金属的色彩,如果没有阴柔的收藏,音质就干涩,音量直白,缺少甜润的光彩。这一南一北,一柔一刚,一阴一阳,一放一藏,致使小提琴神秘纷呈。

自十八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人类在各个领域里前所未有的发展都进一步论证了达老先生理论的真理性,可是在小提琴制作这个领域似乎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势,而吹奏乐器和其他乐器在十八世纪以来都经历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当然,几百年来,无论是在小提琴制作的材料上,还是在其造型上,意欲对这堪称乐器王国的皇后进行一番实质性改革的大有人在。早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有人曾用铝片,有机玻璃、陶瓷为原料制作小提琴,尽管成品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但十分遣憾的是,这些个成品由于丧失了其实用性而仅能作为供人观赏的工艺品。难怪,圣托乌斯说:“一个为割切的目的而制造一把锯子的时候,他总是要利用金属,而不采用玻璃,因为后者虽然是更美观的材料,却会使他的意图归于失败。”

有人曾试着在造型上对小提琴进行改革,做成方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等,试验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在无数次碰壁后悟出:小提琴自它诞生定型以来,就成为实用美与形式美最完壁结合的典范,任何造型上的改造都是徒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