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教学中给学童选择心爱的乐器



给学童选择心爱的乐器
     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小事,要选择适合他们大小的乐器,琴不能过大或过小。让学童夹好琴,左手沿琴底板伸直,如果左手掌得到了琴头,手指能包着琴头的卷曲处,琴的规格就合适。如果左手到不了琴头,乐器过大,孩童拉起来很吃力,手型扭歪,音的准确度就差,音准练不好,会大大影响学童学琴的兴趣。再者,琴的颜色儿童要喜欢,一般情况尽量要买新琴,孩子爱不释手。即便使用二手琴也要跟孩子说清楚,别的孩子用过的琴声音会好些,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不要影响孩子学琴的情绪。其次,要注意琴枕和琴码不宜过高,以免按指过分费力,手指疼痛,手指肉垫上形成深深的弦印。选择琴时还要注意琴的音色,过于难听的声音,对儿童听觉不利,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识谱、读谱是学好琴的前提
   训练读谱的方法,要唱与拍手打节奏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训练为宜,既识了谱又学会了不同音符的时值。谱子识得好才能拉得好,视觉音准才有根基。但是,小朋友识五线谱困难较大,所以,要从简单的乐理知识着手,五条线,四个间,如第四间唱mi。根据音符时值的不同,把五条谱上各音符,打拍子高声反复唱。小孩子学会双手一合一离为一拍。打拍子与唱相结合,小孩子又喜欢有高兴,加强了记忆、增强了音乐的听觉和视觉。而每上一段新课就唱一段,读谱、识谱能力逐渐增强。在训练同一种内容时,要反复多次采用“循环记忆”的方法力求取得好的效果。特别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要知道音程的关系,特别对学习小提琴的孩子来说更要明确知道半音、全音与手型的关系,这对孩子一生是受用不尽的。

教材的选用,特别对学童来说,是一门科学,一定要仔细加以推敲。
   尽量选用儿童教材,如没有而选用了传统教材,一定不要急于求成,滥施压力。否则,就会使学童失去学琴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心理,所以必须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一点一滴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感到学琴容易而不难,增强学琴的勇气和信心感。
   选用教材时,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选用儿童熟悉而又喜爱的儿童歌曲,音乐形象鲜明的民歌及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的经典作品和外国民歌。如儿歌《娃哈哈》、《两只老虎》、《雪绒花》、《哆来咪》等,儿童一边拉一边唱,很有兴致,学童肯练,也容易达到一些技术上的要求。
   教材的选择上还应特别注意的是:一则要防止为了训练技术而不拉或少拉儿童喜欢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光练儿歌而没有全面系统的技术训练。应特别强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材都要一板一眼的夯实基础,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地使孩童学起来易于接受而又深刻理解。技术训练中尽量符合儿童兴趣,要采用先唱后练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每课之前都要先唱谱子,孩子要是唱的好,拉起来就顺畅易于掌握。技术练习程度深了,音域太宽,只唱一些片段就可以了。

给儿童授课在内容,方式和上课的时间上,与成人不尽相同。
   首先必须严格控制上课时间。时间过长致使儿童显得无奈,易出现急躁容易走神,下课时间一到儿童就无法接受上课的内容。五、六岁儿童上课时间一般在30-40分钟为宜并结合课堂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一下曲作者、乐曲内容,复习一下本节内容并可讲解有关乐理知识或唱谱等,对于练习曲技巧上的难题尽量分解成单元,掌握好后再合起来练习,切不可误认为强迫小孩子长时间注意一个问题认为是加强印象的方法,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它违反了心理学规律,其结果会造成涣散和消极。课程结束前,要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作业练习,以及下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一些教学环节引起儿童上新课的愿望。
   儿童刚开始学琴时,持琴、握弓、音准、手型可能都不会很好,但老师和家长都必须清楚地看到学童哪怕是很少或点滴的进步都应当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孩子对学琴产生信心而萌发出自信感,气可鼓而不可泄,就像幼儿学走路,说话一样往往会引起家长的欢呼和勉励,对学童学琴的整个过程一样都要以鼓励为主。对于练琴中的些技术要求尚未达到时也要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批评使孩子不断取得进步。
   作为教师不仅给学童讲课,教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多拉琴给学童看和听,在课堂上还要经常与学童一起拉,儿童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感觉、知觉、和表像,抽象概括的能力还是很差的,而且各种心理过程的进行还不能很好地受自己目的和计划的支配,而是很容易受外部影响的支配。因此,在教学的种环节中,教师大量的示范演奏就成为主要教学的方法。教师富有爱心的表情,充满激情的演奏和热爱音乐的情感除了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外还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从而使其在提琴上有美的理想和追求。
   上课时,老师精神要充沛,语言要亲切幽默,动作要有感染力,学生也高兴,精神也集中,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童在技术和音乐上的不足,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出毛病并以夸张的手法给予展示使他们有改正的决心。
   技术训练一定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尺度,学童年纪小,进度就要更好地控制,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要以“拔”进度,揠苗助长会造成“夹生饭“,会给以后的教学造成困难。应当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和差异,适当掌握进度。学童学琴难以理解长远目标,但一定要让他们加强音乐的领悟和演奏能力。除培养学琴的兴趣外,在有条件时,还要给学童录制一些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演奏的优美的抒情乐曲和富有小提琴演奏技巧辉煌的名曲,使他们逐渐地树立起长远的学琴目标而对小提琴的学习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对练习好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参加考级,通过考级曲目的训练使其演奏能力增强,技巧更加规范而增强成就感,练琴看到了成绩和进步更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练琴时间过长,大大超过了小孩精神集中的限度,往往引起反面的效果。看到别的孩子在玩,自己憋在房子里练琴,心里不痛快就难以安心练琴而产生厌烦感。因此,练琴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岁和能力适度增加,练习的曲目内容也不要单一,适当按排好学童练琴,学习和玩耍的时间。
   学童之间要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增加交流是促进提高的好机会。儿童都有好胜的心理,看到与自己年龄相近,水平相仿的小朋友提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很快就不服气,极易产生赶上去的心理。看到了目标找到了不足,而产生了动力激发出学琴的积极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启发、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家长急切希望儿童成材,只要演奏上稍有差错总是责备孩子,甚至打骂,使学童心理上受到创伤。强迫的办法是难以坚持长久的,往往还会引起反感。尽管历史上有一些音乐家是用逼迫的办法培养出来的,但是,时代的发展像这种家长式的逼迫作法已很难奏效。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儿童从不自觉到自觉练琴。不重视启发兴趣是不好的。我国教育史上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句名言,“启其蒙而引起趣”。当然,兴趣不能代替意志,也不能代替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潜在的智慧和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学琴就有了主动性。把上课,练琴,演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创造出活泼而又有趣的生动局面。所以,我们应当强调培养爱音乐的情感,因为这是一切成功的儿童教育实践的第一步。
   有趣的定向而深入的发展就形成了兴趣和爱好,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发性的要求,表现出对学习的专一性,坚持性,学琴就成为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阶段。爱音乐才是学习的原动力,尽管每个学童学琴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想成为艺术家,有的想成为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有的想成为特长生,但是,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促成其爱音乐的情感意向是极为重要而可贵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性统一起来而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韧性,这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所以,兴趣与爱好转化到与理想、目标相结合,学习上就表现出了方向性、自觉性,最终产生志趣。
   一切爱音乐的情感就当从儿童开始起,把音乐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一些音乐知识都联系到孩子的直观和理解能力,教师上课的语言,行为也都是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影响力。在美妙感人的音乐熏陶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种上艺术的根苗,培养出爱音乐的情感意向,才能发挥真正促进学习自觉性的作用。兴趣与爱好是培养人才的“能源”和“动力”,是造就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