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与哈哈腔专业剧团


    哈哈腔是中国和清苑逐渐融合中形成的地方剧种,在河北省有较大的影响。数百年来,它不仅是清苑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1955年建立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艺术团体。

    一、 哈哈腔

    清苑县位于冀中平原东部,是暖温带亚湿润气候。清苑现城,春秋时期属燕国,战国时期属赵国,亦有燕南赵北界区之称。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元代贾辅在故城营造了历史上藏书最丰富的万卷楼,县籍元杂剧作家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明清以来,清苑县地处畿辅重地,交通比较发达。清康熙年间,清苑故城形势稳定,呈升平景象。在故城设立的莲池书院,集全国学者名流,成为燕赵第一高等学府。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民间艺术得以在清苑迅速流播,并随着地方剧种在全国的蓬勃兴起,哈哈腔便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在形成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和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民间俗曲哈哈腔为唱腔曲调的地方剧种。

    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哈哈腔,它的演出场所起初是城乡庙会,至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平、津等大城市的茶楼、剧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其流布区域曾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等地区。由于受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还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特点的三路流派。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

    1955年专业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建立后,清苑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哈哈腔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对哈哈腔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发掘、整理、改编、上演等配套工程,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在“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下实施的振兴哈哈腔的战略,为哈哈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哈哈腔传统剧目的发掘及整理上,通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普查,搜集到哈哈腔传统剧目一百余个。在哈哈腔表演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上,八十年代以来,有计划地把一些艺术造诣较深的名老艺人加以集中,采取录音和文字记录等办法,将他们的拿手唱段保留下来。在积累和保护哈哈腔艺术资料上,曾安排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原团长、国家一级作曲裘印昌多次深入到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德州、惠民等处的哈哈腔流行地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资料;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还由他相继完成了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志·河北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中有关哈哈腔剧种、哈哈腔剧目、哈哈腔表演、哈哈腔音乐的记述,音乐集成还选录了哈哈腔的代表性唱段和演奏。尤其是在建立和扶持哈哈腔专业剧团上,保留至今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在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及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专业剧团

    1955年,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于清苑县正式建立了专业的哈哈腔剧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演员和女演员唐荣仙、商焕文、钟爱珍、王淑英、唐晓俊、刘喜荣等,使哈哈腔剧种后继有人、别开生面。1958年,在保定市的直接领导下,陆续从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中抽调了编剧马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导演赵炳枢、作曲孟光寿、裘印昌(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三年制学科)、舞台美术创作陈汉文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的弟子宋艳玲(毕业于河北省戏曲学校)以及胡凤香、杨少海、金雨生、李树平等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和乐手充实该团队伍。1959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南方视察工作回途路过保定,由当时的省委书记林铁陪同,在河北礼堂观看了清苑哈哈腔剧团演出的《小王打鸟》。1958年至1960年,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学员队中组建哈哈腔班,为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赵兰菊、赵金艳、张喜莲、郝新玲等优秀青年演员。后来,保定地区戏曲学校、清苑县戏曲学校,又都不断地向该团输送了苏宇光、赵恩启、陈僧记、王玉玲、王改新、西小芳、魏小萍、臧兰英、王兰荣、闫秋艳、张桐改、孙艳欣、郝小花、魏百焕、彭金未、李新舍、卢明新、蔡果儿、卢志军、孙芬田、杨冬岚、孟喜生、李全乐、张文政、徐国庆、王进发、王宝林、赵福祥等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和乐手,使这个县剧团的阵容更强、行当更齐全。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整理、改编、演出了传统剧目《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三拜花堂》、《皂袍记》、《下陈州》、《武当山》、《白云山》、《白马告状》、《唐知县审诰命》等。其中《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和《三拜花堂》,曾先后参加了省、地戏剧汇演。《王小打鸟》一剧曾在中央电台录音、河北电视台录像。为了丰富上演剧目,提高演员水平,该团还移植了其它剧种的剧目,如河北梆子的《宝莲灯》、《档马》;豫剧的《审子辩奸》;评剧的《白蛇传》;京剧的《三岔口》、《扈家庄》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河北省戏曲学校导演倪阡,曾多次到该团拍戏和辅导。1958年,该团开始演出了现代戏《》,以后又相继移植演出了现代戏《朝阳沟》、《海棠峪》、《夺印》、《丰收之后》、《社长的女儿》、《红嫂》、《三世仇》、《箭杆河边》、《戴诺》、《芦荡火种》、《红色交通线》、《革命自有后来人》、《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以及《飞夺泸定桥》、《借牛》、《游乡》、《补锅》等。自己还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红缨歌》(编剧:马嘶)、《地道战歌》(编剧:王修、申耀中、浩歌)、《江山万代》(集体编剧,执笔:王金台、马嘶、常文山等),自编的小型现代戏《接闺女》、《看瓜》、《女队长》、《席场风波》等都先后参加了省、地汇演。《接闺女》一剧(编剧:马嘶),中央电台曾多次播放。

    1963年,该团应邀去中国戏曲研究院演出《扈家庄》和《五当山》,去北京电视台演出《皂袍记》,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赞扬。1961年、1963年,中宣部周扬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在天津和北京两次接见该团的全体演员。1964年,该团被评为河北省“三好”剧团,其演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十年动乱期间,哈哈腔剧种曾一度面临夭折,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的春天又使植根于民间的哈哈腔吐放新芽。
    1979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闹花园》整理、演出的《影误重圆》(剧本整理:李忠奇),在河北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并由中央电视台播放,扩大了哈哈腔剧种的影响。1981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白云山》改编、演出的《白云仙子》(剧本改编:常文山、倪阡),也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并由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后,该团还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风雨红杏》和《奇冤赤子》、大型古装戏《刘金定下山》;改编、演出了历史故事剧《亡国恨》、《诗文缘》、《潞州壮别》以及传统剧目《杨二舍化缘》、《孙继皋卖水》、《小尹卖瓦房》等。《风雨红杏》一剧(编剧:谢美生、蔡晨),曾在河北省戏曲调演中获奖。同时,还移植演出了京剧的《断桥》、《八仙过海》、《巧县官》以及其它地方剧种的《狱卒平冤》、《喜脉案》、《朱洪武与马娘娘》、《画龙点睛》、《下河东》、《斗洛阳》、《呼家将》等剧目。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景勃、教师焦克、张志祥、王永庆、中国京剧院的孔新垣、林燕、唐继荣、黄庭俭等著名演员和鼓师以及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导演岳有才等,曾先后到该团拍戏或辅导。1983年,该团被评为保定地区“四好”剧团;1985年,被保定地区文化局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团”的称号。199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御酒埋香》(编剧:孔新垣、焦克),获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表演、配角、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等多项奖项。1999年,该团首排首演的大型现代戏《希望的田野》,获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该团首排首演的古装戏《选婿》,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2001年,该团首排首演的现代戏《钟声》,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200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地道战》唱腔选段,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2006年,又招录了毕业于省、市艺术院校的梁巧娜、李玲玲、张丹、王佳、渠超、单强、张跃、贾红健、王兰静以及户杰、沈飞飞、耿瑞红、李进军等优秀青年演员和乐手,进一步充实该团队伍。200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作序、裘印昌撰写的专著《冀中戏曲哈哈腔》,获第二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一等奖。2009年,该团重新编排的改编传统剧目《影误重圆》(剧本整理:王永庆),获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优秀表演奖、优秀伴奏奖、剧目奖、导演奖、表演奖等多项奖励。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清苑县哈哈腔剧团自1955年建立以来,其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在当地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倡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清苑县与外省、市的文化交流中,该团也曾多次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进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