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技巧(二)


      共鳴
      發出聲音後,必須要藉助共鳴才能使聲音更有厚度、更響亮,尤其是低音部分胸腔共鳴要更多些。在合唱的訓練中必須讓團員找出整個音域中每個音的最佳共鳴位置,並且應用於所有曲子的演唱中。

      尋找共鳴常用的方法有:

    (一)閉嘴唇發m的音,注意口腔中要留有空間,此時整個口腔都會感覺麻麻的,然後可以嘗試將嘴巴張開發出『ㄇㄚ』的音,但不要讓共鳴的感覺消失。

    (二)讓團員成90度敬禮的姿勢發聲,此時整個臉也都會有共鳴的感覺。

    (三)用『ㄋㄩ』來發聲,是最容易發出共鳴聲音的方法,在練曲子時可先讓學生用『ㄋㄩ』一句一句的唱,再套上歌譜或歌詞,以找到最佳的共鳴點。

    (四)用『ㄨ』模仿發出風吹過的聲音,因為身體的空間打開了,整個共鳴會達到最高點。

      談到共鳴就要討論到聲區的問題,很多兒童合唱團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演唱時,聲區的轉換較難掌握。所謂聲區,指是聲音在生成及共鳴的過程中,由於振動及鳴響的方式不同,而產生不甚相同的音色,而予以適切的劃分。為了教學需要,在不同音高區域間,先予以適當的、有所區別的唱法運作,可分為胸聲區、中聲區、頭聲區及上頭聲區,且越高音頭聲越多、越低音胸聲越多。但最終的目的仍以達到『統一音色』,唱出優美音質、沒有聲區境界的美聲為理想,而且發高、中、低音間聲音的運作應該是一貫的,聽起來最好不要有區域分別,或有關卡阻礙的情形,演唱中聲區的轉換應以氣及身體的空間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