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儿童歌唱的误区
我认为唱歌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音乐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当今儿童歌唱存在着很多问题,之所以有这些问题大多数取决于部分老师,而有些则是自身原因。老师决定着儿童的学习方式这一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有不少的老师强调孩子用真声,这虽然可以获得明亮效果,但用多了肯定会对孩子的歌唱器官造成损伤,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气氛与音量而不顾及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呢?就是有气息支持的头声歌唱状态。所谓头声歌唱就是以头腔共鸣为主体带动其他共鸣腔体的歌唱发声方法。无论是唱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都应以头腔的高位置来歌唱。
有人将头腔发声误解为“像蚊子叫似的声音”、“虚弱的声音”。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孩子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真声、追求音量)唱歌,一旦要改为头声唱歌,就必须不去追求歌唱的音量,而着重追求优美的音质,这在生理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实际上,尽可能用弱声和优美的声音唱歌,能使歌唱者自然地掌握协调使用声带及其附属器官的要领。必须通过这样的训练阶段,方能使儿童领会优美的声音概念和歌唱方法。对于这个用弱声唱歌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无论如何,要使学生能安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这是一个切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歌唱是以人体作为“乐器”的,儿童那么幼小的身体不应该发出那么大的音量。不少教师无视儿童的生理条件,对于儿童应该有多大的音量缺乏敏锐的感觉。这种胸声歌唱(真声、追求音量)妨碍了儿童声音的正确发展,也不符合儿童生理状态。正如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法权威哈蒂在他的著作里曾警告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年复一年,多少未来可能成为有美好声音的儿童,由于迷惑于这种所谓的‘带劲的’、‘自然的’歌唱,而成为‘牺牲品’”。
那么是不是儿童歌唱就一直是这种弱声演唱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儿童歌声的必要音量和充实感,只有经过弱声发声阶段,使儿童的声带及其附属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才能够获得。不要在儿童刚刚学会用一点头声的时候就急于要求增加音量,那样,必然导致“进一步,退两步”,这是教师应当务必记住的一点。这好比在体育课上要求低年级儿童做腾空旋转动作,可以说这是粗暴的行为。当然,因此造成的肢体损伤是易于辨认的,而声带的损伤却不容易察觉,往往使人终生受害。越是期望儿童将来能获得大音量和富于充实感的歌声,越是要让他们注意嗓音的保护。
童声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这是指导发声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音质问题,自然就会产生音量。音质问题一定要彻底解决。缺乏经验的教师,容易在解决音质的问题之前,首先考虑解决音量的问题。那些在解决音质之前首先考虑音量或者对音质和音量等量齐观的人,必定是对童声训练没有经验或对儿童发声缺乏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