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当敌方出现危难时,就应趁机出击,一举获胜。这 就是把握时机,以强击弱,克敌制胜的策略。)
 
  趁火打劫之计实际上是指趁人家发生火灾,一片混乱、自顾不暇 的时候去抢劫他们的财物。在军事上是指乘敌之危,进行攻击,因势 取胜的一种计谋。
 
  在商战中是抓住竞争对手的弱点,利用竞争对手的短处,扬己之 长,大获其利。商战中时有“发火灾”的时候,精明之士就从中取利。
 
  50年代末,香港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破旧的厂 房、棚屋、居民住宅,与高耸的英资大厦显得很不协调。
 
  在渣甸山的半山腰,有3个人朝着山下指指点点。为首的中年 人是郭得胜,他左右两边分别站着冯景禧和李兆基。这3个人后来 被称为香港地产业的“三剑客”。
 
  李兆基在3人当中是最年轻的,话语中流露出一股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势:
 
  “搞地产!钞票这东西不保险,政治气候一变化,一夜之间就会 成为一堆废纸。”
 
  “我赞成!无地不富。要想发大财,一定得在房地产上搏一搏!”
 
  1963年三剑客”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的公司,郭得胜被推为董事主席。“新鸿基”规模不大,实际资本300 万港元。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兑风潮,英资利用危机,大举吞并华资 银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7年,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正 进入高潮。北京红卫兵一把火烧了英国驻华使馆,又引发了香港左 派把大字报贴到了港督府大门墙上,遭到英方暴力镇压。一时“中共 即将用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触发了移民大潮,香港地产市场 一落千丈。对于有远见有胆识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 遇。
 
  当香港众多富豪办理移民之际,“三剑客”逆流而上,不动声色地 套回现金,大量吸纳廉价楼宇和地皮。
 
  1968年,局势趋稳,地价回升,工商业又开始繁荣。70年代,地 产开始出现高潮,“新鸿基”趁机将所建楼宇大批售出,在地价上赚了 一大笔。由于实行分期付款,一时竟雄霸了工业楼宇市场。
 
  1965-1972年,新鸿基公司经手的楼宇总值达5.65亿港元。 以成立8年计算,每年平均做了 7000万港元地产生意。这对于一 个只有300万资金的公司来说,业绩是相当可观的。
 
  “三剑客”趁火打劫的经营绝招,在香港地产界创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