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随着学校体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校体育将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要去探讨、研究解决。实行中考体育加试十多年来,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发现50米跑途中跑的教学训练方法:采用实心球设置的“竹间式”途中跑的教学法,以完整教学为主,启发式教学与个别对待相结合的模式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要好,其优点是学生对50米跑的技术掌握时间短,成绩提高快。现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方法来分析说明短跑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50米跑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有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每学年都有50米短跑,也是中考和体育达标的测试项目。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传统教学法课时少,强度小,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和运动成绩,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反馈慢,忽视了个别对待的原则,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分解练习多,完整练习少,不利于完整技术环节的衔接,违背了单个技术环节要服从整体技术,并在完整技术中检验的原则。以下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供同行参考。
二、"竹间式"途中跑的教学法
1、方法:采用18~22只实心球,将球的距离分别以男生180~220厘米、女生150~200厘米"一字"形直线排列球的起跑线和第一只球距离约5米,距离逐渐增大,学生从起跑线开始用站立式起跑,加速依次跑越过所有的实心球。
2、要领:练习时,分别设置两组跑道,教师站在两跑道的之间,观察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技术动作,及时指出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动作,同时也可叫出技术动作较差的同学一起观察其他同学练习,互相对比,找出问题。在学生基本能完成整个过程时,教师又可在跑道的中间强化他们的技术动作,提醒他们加快速度、身体保持平衡、抬腿要高、摆动手臂、不能“跳跑”、“坐着跑”等的现象。
3、结果:根据初中体育教学大纲,50米跑就是初一年级的教材,其教学模式主要的都是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同时依据我校初三年级中考成绩来看,我校每年的初三学生有三百多名,中考前一个月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平均成绩统计男生的7″6左右,女生的8″9左右。通过模拟考后进行8个课时的“竹间式”练习,中考平均成绩统计男生可达到7″1以上,女生可达到8″4以上,中考在全市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同时途中跑的技术动作上也有明显的提高,训练前后的成绩出现明显的差异。
三、分析
1、各种教学法的优点
(1)在短跑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法,能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各环节的主要技术问题。采用实心球设置“竹间式”途中跑教学法,是以完整教学为主,以启发式教学与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学的第一次课就让学生学习“竹间式”途中跑的完整练习,学生练习自觉性及兴趣高,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诱导、激励学生自主练习,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或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只要在练习中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加以改进和提高技术,就会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完善,从而加深了对途中跑中步幅与步频关键技术的认识,练习中也就更加自觉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竹间式”途中跑的信息反馈快,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方法,独立进行练习,既预防和纠正了上体过于前倾、大腿前抬力量不足;后蹬不充分的形成“坐着跑”;腰腹力量差,动作不协调的形成身体后仰;两臂摆动幅度不对称、不协调形成身体左右摇晃稳定性的缺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学法通常的教学顺序是先教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然后再进行加速跑动作的教学,主要技术解决了,再抓次要问题,这样的教学步骤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①关键技术的问题全由教师从理论上加以灌输,动作细节如何解决,学生也不清楚,每个细节也得教师传授,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多属分段式的层层注入,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很少有自己动脑筋想问题的机会和“双边”活动的联系。②学生是来学短跑的,但练习时间过长,只是叫他们多次重复练习那些他们枯燥乏味的动作,时间过长便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影响了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反复练习,加强对学生动力定型的建立。在短跑技术教学中,培养正确的姿势,跑得平稳,跑得放松自然;同时摆动腿充分前抬,积极下压,支撑腿充分后蹬,跑的步幅大,步频快,是短跑教学的重难点,从多年教学实践看,初中学生学习短跑时,普遍存在的缺点是;①途中跑时大腿抬得不够高。②后蹬不充分,形成“坐着跑”。③途中跑时身体后仰。④途中跑时身体左右摇晃,稳定性差,衔接差,后蹬无力,抬腿不高。而“竹间式”途中跑的教学,除了加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外,教学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在高速运动中快速后蹬力量能力练习,采用的主要教法是;①采用设制置实心球“竹间式”障碍步,让学生跨越每个“实心球”,而且每节“实心球”的距离逐渐增大,以强化步幅、步频,提高后蹬力量;②途中跑与步频和步幅有着密切的关系,步频的加快有利于增大步幅的距离。反复进行规定步数的加速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如何运用加速跑的高步频来增加步幅的效果。由于反复的练习,从而有利于短跑的动作概念的建立,缩短了教学的时间。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分解练习多,完整技术练习少,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看,每个分解后的技术环节都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过程,各个技术环节结合形成完整技术时往往还会出现脱节现象,而且每个分解后的技术环节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技术要求,这就无形中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加长了学习的时间。
(3)达标与技评相结合,注意“三基”教育,加强体育能力的培养。“竹间式”途中跑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对每位学生练习作出即时评价和反馈,并随时指出途中跑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技术要求,不断向学生输入正确动作技术知识。教学形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思想上进一步懂得:要提高运动成绩,发展身体素质是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是关键,从而调动了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的热情,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途中跑技术,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技术,结合自身的特点,去观察和分析动作技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锻炼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只着重学习单一的局部的分解动作技术,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少,部分学生不太注意学习运动技术的倾向得不到及时纠正,片面认为途中跑跑得快就行,从而影响了途中跑基本技术的掌握。
2、“竹间式”途中跑教学法简介
“竹间式”途中跑教学法是以程序教学为摸式,即:建立完整概念→学习完整技术动作→解决重要技术环节→改进完善动作细节。
教学顺序是:利用实心球实制的“竹间式”障碍跑,使学生在固定的“竹间”步幅上全程跑。
①让学生跑过设定的“竹间式”距离的全程跑,让学生体会动作后,立即教它们正确的摆臂、重心稍为前倾、身体平稳、抬腿、用力后蹬的技术,此阶段只要求学生粗略形成完整的途中跑技术动作。
②学生粗略形成完整的途中跑技术动作后,安排成绩优劣的各一名学生试跑,让同学们观察分析在都能基本完成途中跑动作时,为什么跑得快慢不同,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加快步频、增大步幅相结合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此阶段以加强和改进途中跑技术为主。
③竹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步幅、加快步频的连贯性练习,逐步固定步幅的距离和步频节奏,完善途中跑动作。此阶段应注意个别对待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加强薄弱环节练习,提出不同要求,完善技术细节。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按各自的实际情况,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努力进取。
四、总结
“竹间式”途中跑教学法是一种完整教学为主,以启发式教学与个别对待为辅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无论从教学实践看,都是比较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它打破了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法,有效地减少了分解教学的复杂环节,加大了启发性,节省了教学时间,使教学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中学生练习富有的兴趣,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摘自:《侨中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