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玩中学创新


小学阶段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下面结合《圆柱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玩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应运而生。在《圆柱的认识》一课的导入中,老师首先拿出一个圆柱形茶叶筒,问学生:“这个茶叶筒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圆柱形。接着老师又问:“同学们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如:饮料瓶、油瓶、酒瓶、铜笔、水桶、积木中用来搭房子的柱子等等。这时老师告诉大家,“你们所说的这些物体中有些是圆柱,有些却不是真正的圆柱。那么究竟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柱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圆柱,看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圆柱的秘密最多,好吗?”简单的引入谈话,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了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创新的意识也随之产生。接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投影,实物触摸,对比观察等,很快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在认识圆柱的高时,我再一次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首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了从圆柱上底而圆心插入一根小棒到下底面圆心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圆柱上下底面间的距离即为圆柱的高。然后让学生量出自备的直圆柱物体的高,看谁能发现圆柱的高的特征,看谁测高的方法最简捷。这时,同学们在创新的意识的趋动下,再一次兴致勃勃地进入了玩的情境,并很快得出了“圆柱高有无数条,沿圆柱的外表量高最简捷”的结论。

二、在玩中学会创新思维

智能,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其中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来处理某些问题。在圆柱的侧面积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将一个圆柱体纸筒沿高剪开,再展开侧面得到一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哪一部分有关?宽又与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的结论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逐层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除了是长形外,还可能是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哪些部分与圆柱的底面有关?当学生再一次得出结论后,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沿高剪,圆柱的侧面展开还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同桌先议一议,再动手剪一剪。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相继得出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结论。如,附图{图}这些图形看来与前面的知识联系不紧,然而老师稍加提示,学生便马上发现这些图形通过割补,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这样,同学们对前面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进而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课中,由于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多思、巧思,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在玩中提高创新能力

人没有知识就无所谓能力,所学的知识不会应用就不能形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给学生以动手操作、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圆柱的认识》教学的末尾,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做完后将评出最佳创作奖。这时学生的头脑里不但有了清晰的圆柱概念,而且牢固地掌握了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因此,尽管课本后面的附页画有圆及与之配套的长方形,如果照图剪下来,粘贴后即可得到一个圆柱体,但是,学生这时谁也不愿意去剪现成的图案,而是根据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先定半径画圆,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再画长方形或正方形,最后剪粘而成。在这一动手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玩得有新收获也是小学教师的职责。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玩玩、拼拼、剪剪、量量、画画、修修补补中学习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实施创新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