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中学学生在课改中健康地成长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各门学科都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在实践中凸现人文化。因此,教师们总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创设学生的实践机会,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完全展示自己。然而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学生因为害怕参与竞争而不敢表现自己,等到别的学生展示时偷偷模仿,偶尔被老师点了名,不是低着头一声不吭,就是满脸通红、妞妞捏捏……这一切都源于学生的怯场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能力的发挥,造成工作、学习效率低下。学生长期处于怯场这样的情绪状态中,势必影响学习,形成畸形心理。
根据本校实际,切合《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化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心理的形成因素,并采取了一定的疏导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习中怯场心理的形成因素
怯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一情境下(如在同学面前演讲等)的表现过于重视,或对这一情境不熟悉,使该情境对个体的刺激强度相对较大,从而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现场表现欠佳。欠佳的表现进一步导致消极的自我暗示,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又出现紧张的心态。
农村中学学生见识面狭窄,心智不够成熟,许多事物所伴随着的负面情绪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心理印痕,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实际行为的怯场表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 自身因素
1、“性急吃不到热包子”。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过分看重活动任务,想出色表现自己,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于集中,造成心态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反而适得其反把事情给搞糟了。
2、“前怕狼后怕虎”。
想要展示自我,又不敢展示,一直处于矛盾之中,眼睁睁地望着机会从眼前溜走后再捶胸跺脚,后悔不已。
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农村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缺乏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情绪自控力弱,挫折容忍力低,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次失误而遭受的心理刺激会使他丧失自信与尊严,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便会紧张不安。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怯场愈演愈烈。
(二) 外在因素
1、期望,期望,没有期望。
家长对孩子过高期望(恨铁不成钢),过高的期望往往伴随着过严的要求,一次失败后用批评与训斥施压于孩子,甚至用显微镜来查找孩子的缺点,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自信与勇敢的引擎在启动的瞬间便感觉等待他的将会又是一次失败。失败使他们害怕,害怕又使他们胆小。
2、谦虚,谦虚,越谦越虚。
平日,教师常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告诫学生。教师的本意是想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往往事与愿违,对部分学生而言,教师的告诫无异于在给他们泼冷水。一些成功之后的大胆念头、欲望和快乐的情绪都被这种告诫所取消,甚至导致这些学生后来事事小心谨慎,瞻前顾后。
3、挫折,挫折,一挫就折。
挫折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优良个性。但是一些教师与家长把挫折和批评甚至是体罚等同起来,部分学生会因其挫折而显得惊恐和不堪一击,严重的完全丧失自信心。
二、对“怯场心理”现象进行疏导的策略
(一)自我调控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排除外界干扰的前提下,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
有了自信,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才能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去战胜怯场心理。四十五分钟班会课,学生自已设计,自己开展活动;学校网络开辟各种栏目,所有节目由学生当主持,一展多才多艺的才能;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用录像机摄下,然后滚动播出,组织学生自我欣赏。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既当主人,又当评判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不少学生看到学习活动中优秀的自己,顿时产生了正面的、肯定的评价语言,如“我能行”、“我不比别人笨”、“我的手挺灵巧”等,并且扎根于自己的潜在意识,达到强化自信心的目的。同时,学生也看到了同学们的不良表现,这样既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认识到有些人,甚至更多的人比自己差,正如卡耐基曾说的“当你没有鞋时,却有人没有脚。”自然信心十足。
2、在自我体验中平和心态。
学校开辟多种园地展示学生的成功之作,“书法之窗”、“艺术之殿”、“快乐沙龙”等,这些成了学生陶冶情操,展示才能的活教材。另外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练比赛,让那些怯场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展示和表演。长期以来,学生都能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优秀的同伴,正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水平,进而抛弃不切实际的追求和盲目的自卑感。
3、在自我控制中放松精神。
农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过度的紧张情绪,这是不利于学习活动的。要克服这紧张情绪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教会学生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调节心理情绪:音乐渲染,调节情绪;引用游戏,激活情绪;浮现美好,自我调整。
(二)教师疏导
1、巧借媒体,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的。直接兴趣是由某些带有情绪感染力并能引人入胜的事物或活动直接引发的。间接兴趣则是由事物发展的结果所具有的意义而引起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音、形、色、动态等综合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好动、好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消除了学生的怯场心理。
2、 降低难度,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农村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不参与、不配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感到完成任务比较困难,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在活动之前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降低难度与要求,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内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往需要一种平等的气氛。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下,双方才会敞开心扉,交换意见。所以,教师要转换角色,屏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整评价方式或比较方法,改变评价标准或比较内容,有利于克服学生怯场心理。
(1) 以退为进。
学生最崇拜的人通常是教师,因而教师切不可一味地把自己打扮成权威、完人的化身,而应该以自己有某次错误或不足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逐渐消除其胆怯心理
(2) 以进促进。
教师用一种欣赏与赞美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微波 闪光点,并适当而又巧妙地加以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唤醒沉睡的自尊、自信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勇气,从而突破因缺点和失败困扰所形成的胆怯心理,找回自信。
(3)“进”益求“进”。
具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往往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他们做事总是小心翼翼。针对这一点,有意让学生担任小干部,尝试着班级管理,尝试着组织活动,尝试着收拾场地……这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而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无疑对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起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培养作用。
(三)家长培训
家庭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家长对孩子怯场心理的调控具有经常性、密切性和深刻性。所以,学校和 老师要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提高家长调控孩子怯场心理的自觉性与能力。
1、 榜样引路,提高家长育人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转变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大力介绍家长克服学生怯场心理的成功先例,当这些榜样为广大家长所了解的时候,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些原来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听到别人这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到学校来向 老师请教,怎样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的怯场心理就受到了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正面影响,进步十分显著。
2、开设讲座,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帮助学生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实际,针对性地对孩子的直接监护人━━父母进行指导。如对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咨询及购置相关书籍借发给家长,让家长阅读,并要求家长写出心得体会,以座谈、演讲等形式交流,彼此获取信息,提高家长自身教育子女的素质。
3、搭建舞台,融洽家庭亲子关系
心理学在研究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时候,提出“学生的态度可以被条件化”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把学生的态度表达与慈爱和赞同这类条件配对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配对,学生就逐步把态度表达与慈爱和赞同产生并体验到的积极的情绪反映联系起来。
运用这一原理,针对目前家庭中亲子关系比较淡漠,学生怯场心理严重的现状,经常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听课,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在参与中,使家长明确到创造性地开展亲近孩子活动,不仅能调节孩子学习的心理状态,而且能拉近孩子与父母间的距离,促使孩子健康发展。
三、疏导后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又一次对教师、学生、家庭三方面进行广泛的调查,以检验我们施加了一系列教育影响之后,取得的效果。
1、 学生自我调控怯场心理的能力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在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表现控制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日益增强。
2、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已认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自我实现、自主学习的契机,运用目标导向,激发学生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学习的意识行为,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其次,是教师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来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关系大为改善。
3、家长素质得到提高 。
在参与活动中,家长们也改变了陈旧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懂得欣赏、沟通能增进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四、疏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农村学生怯场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改变不可能一蹴而成。因此在疏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克服怯场心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万万不可操之过及,虎头蛇尾,要像“春雨润物”一样慢慢渗透。
2、满怀期待,满怀关爱。教师与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学生的关注,因此不管他们表现如何,都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目光中感受鼓舞,从话语中体会温馨,从举止中树立信心。
3、表扬也应适度。《新课程标准》倡导重表扬、重鼓励,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也要有一个度,否则学生长此以往,就会目中无人、夜郎自大,怯场心理是克服了,却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五、结束语
根据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上疏导策略,学生的心态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够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如”;学生的自信心大增,敢于、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受挫力增强,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怯场心理还不能一蹴而就,更待我们去探索、去实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会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完善、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