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体育与健康》新大纲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新大纲区别于旧大纲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前题下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课程标准中更是具体地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5 个方面。近年来,体育教学不断探索,改来改去,体育课已经越来越让体育教师茫然、无所适从,人们在不断的反思,体育课应该怎样改?应该说,《体育与健康》新标准为今后体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有了指导性纲领,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能够贯彻落实指导思想,还要经历一个时期不断摸索。本人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体育实践课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主渠道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丰富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内容,理论方面增加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如果为此专门设置一定的理论课课时,势必影响实践课的课时,这有悖于体育课的基本特征。“《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的,先锁定这个目标,增进健康有多种手段,这门课程的主要手段是体育实践活动,还有一些运动文化、运动技能等内容,但课程主要以体育的实践活动为增进健康的手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它必须是通过参与活动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增进健康,必须是通过身体的活动,通过一定的身体负荷。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摘自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季克异处长的专访录)从处长的讲话精神不难看出,体育课不宜专门开设体育理论课,在教室里讲健康,应该通过实践课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地练习中得到发展。当然,理论知识也是要传授给学生的,这要在实践课的过程中来完成。
二、体育实践课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
教学大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同时,也给了体育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空间。必选教材有田径、体操、武术,限选教材有各项球类项目、地方特色的项目;田径、体操又有许多分项,即使是单一的跑的专题也可分为快速跑、中长跑、趣味性跑等内容也就是说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是有比较灵活的应用空间。换个角度,必选教材里的同一教材,为了达到掌握技能,增强体质,实现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课堂组织形式。就教学模式而言,有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有培养学生组织观念的军体国防教育;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情景教育,有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有体现技术、技能的认知教育,有体现学生素质的超量训练;有心理教育,有健康教育。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体育课趣味性的重要因素。过于单一的教学样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熟练掌握这些教学模式,才能随时将它用于教学过程中。
三、要突破课的密度及运动负荷的束缚
当我们准备一节课时,很自然会考虑到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这是因为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多年来做为评课的标准。那么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不是每节课所必须达标的呢?请参考以下事例:“近日,笔者辅导一位青年教师按《标准》为实验区展示一节课,选定课题是社会适应领域水平三——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具体教材选择了接力跑、拔河两个游戏,我提出了教学思路:准备活动后,首先进行接力跑,失败的队在总结时可能会出现优生嫌弃胖生的现象,然后讨论:对跑得慢的同学怎么看待?接着按原分组进行拔河赛再总结讨论:对身体瘦小、力量差的同学怎么看待?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人各有所长,只有关爱别人,才能被别人关爱。可是,在评议会上遭来了许多教师的非议,议题在密度太低上。”(摘自《体育教学》2002第3期,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的欣喜与疑虑)。教学大纲明确了教育目标的指向,体育课不应该只是增强体质这一单纯的目标。要实现多目标的功能,体育课就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用于心理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这样必然会影响一节课的密度和负荷。因此,仅把密度、负荷做为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是不合理的,也会束缚人的思想、影响课的创新。
四、要灵活地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及社会适应教育渗透到实践课中
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及社会适应教育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教育新动向,是一种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体育教师有必要学习新时期教育理念,并将它应用在体育实践课中。体育知识的传授不能依赖理论课,将体育课严格区分出理论课和实践课,不是理论界所倡导的;灵活地应用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是体育课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要实现体育课多个目标的功能,首先要将体育课指向多目标,可以两个、也可以多个。例如:在一节铅球课上,可以设定发展学生力量素质的目标;同时设定传授技术、技能目标;在练习的间隙,还可以设定健身方法的目标;结合课堂情况,渗透组织、纪律性教育。可见就一节铅球课可以设定四个教学目标,而且,这四个目标很容易实现,不必做目标的堆砌。再如:一节远足课,可以设定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包括如何团结协作,如何对待病、弱、肥胖的同学等问题;同时也设定健身的目标,一定时间内要完成多远的路程等问题;如何尊守交通规则。当然,一节课不能提出两个无法同时实现的目标。在目标选择上要结合教材特点,要选择那些可以兼容的目标,要侧重突出其中的某个目标。
五、要改变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效
分层教学的由来就在于学生群体客观存在身体素质的差异,传统一个标准的教学,使得素质条件较好的学生处处体现体育课上的优越性,不仅得到教师的赞许,也得到同学的刮目相看。而那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同学,在体育课上就显得极其被动和无耐,即使体育课十分的积极,体育成绩仍然不理想,甚至不合格。分层教学可以先将这些弱势群体因人而易地制定起始基准,他们的参照标准是这些基准,这就可以更加客观地体现弱势生的发展状态。须注意的是:分层教学不是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然后分开教学。此外,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效,还要注重教学过程。如果只以素质成绩为结果,那么,素质好的学生即使他们不参加体育课的练习或活动,他们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使得有些学生投机取巧,不认真参加体育课。如果将一些成绩以教学过程为评定标准,就可以引导好生也能积极参加体育课,并取得好成绩;对弱势生,可以通过努力、积极进取,取得相应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