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体育课让学生害怕?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
   谈到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副主任张威有一肚子话要说。“体育首先要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但简单地把大学体育变成‘达标课’,丧失其应有的休闲、娱乐成分,就容易导致学生害怕体育课。”
   大学的牌子、中学的形式、小学的内容,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突破的问题,高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规律和特色的理论和体系。四川农业大学邓跃宁等老师认为,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毕业等,其教学就是围绕达标、考试而进行。体育课是按“大纲”、“计划”授课的,因而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大学生一般都在18~22岁之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集中,已不满足被动的形式,更热衷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锻炼,而现在体育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兴趣,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在本届大运会担任志愿者的四川某大学1名二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她了解到的一些同学不愿意上体育课,“可这几天班里很多男生都跑去锻炼了,不过都是课余自己找的项目”。
   据了解,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固然有中学教育忽视体育的原因,也和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关。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专业对口的“定向化模式”,在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时,就明确地确定了毕业后从事中学、大学体育教师工作。因此,学生的培养就框定在非常专门化的范围内,课程表现出专、窄、深的特点。张威说,很多人说体育老师上学时是学习,工作后就是玩儿,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不注重业务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成绩应该肯定,但目前多数学校只在一、二年级开体育课,如果学生两年内没有树立体育意识,体育教学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1995年~1998年,“全国邮电高校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课题组逐年对全国6所邮电高校95级1335名男生、511名女生进行追踪测试,发现学生身体机能入学前两年明显改善,但后两年有明显倒退的趋势,并且1998年毕业前差异进一步扩大。反映身体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重量的瘦体重明显增高,下肢力量、速度、耐力素质明显下降。可以说,学生体质增长4年变化呈“V”形,甚至差于入学时的水平。北京邮电大学温庆荣、史桂兰老师据此建议,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部应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实际,开设若干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既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又能改进和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体育成绩应以学生的锻炼态度、次数、本人运动成绩进步幅度和掌握的体育知识为主要评定标准。
   事实上,一些高校已着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据介绍,从本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将实行更多体育科目男女合上。从明年9月开始,体育课程以必修形式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体育课不分年级,只分高、中、初三级,学生可以从30门专项课中选择,简化体育考试,但毕业时应达到“会长跑、会游泳、会武术一类”的要求。张威解释说,会长跑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长跑成绩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锻炼的主动意识、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量等。张威说,下一步清华大学将开发体育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教育观念。“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