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教育


摘要:据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执拗、自卑、恐惧、妒忌等几个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对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教育 体育教育

国家教委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到1997年底,全国在校的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到24%以上,在校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也有20%左右,而且从近几年的资料看来,发病率还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就会有濒临精神崩溃的感觉,美国每年有6%左右的人患精神分裂症。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竞争机制越来越激烈,而青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例如: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因此开展对他们心理疾病的治疗和调节的研究,主动预防心理疾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1、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原理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的收缩。相反,做动作,产生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运用遵循了这一原理。

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2、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

今天,人们以经认识到了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却忽略了其健心功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2、1 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水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其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 进行情感教育 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意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3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2、4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 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目前,在校的学生心理失衡大致有以下几种:

1、焦虑型,这类学生性格急躁,做事没头序,心不在焉,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及受挫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的方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好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的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是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磨练,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心理弱点得到改善。

2、抑郁型,这类学生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与同学交往少,不合群,反应慢,动作迟缓,学习成绩差。

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技巧的、集体的项目。男生安排篮球、排球、足球为主。女生安排健美操,集体舞为主。运动强度大小交叉,速度快慢交替,幅度大小结合,内容应动作变化多。有意识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去完成任务,让患者体验到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树立自信,调节好情绪。

3、恐惧型,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风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学习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学习成绩不好。

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给他们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锻炼他们敢说的勇气,有时尽管只需三言两语,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心理教育意义的;练习时,尽量把他们靠前些,促使他们先做、敢做,锻炼胆量;也可让他们多学一些单双杠、支撑跳跃、跨栏等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激烈的比赛活动,逐渐克服与消除怕出丑、怕跌痛、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

4、执拗型,这样的学生,往往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已见,不愿主动帮助别人。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可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应在平时经常与这些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和熟悉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感;再根据他们在课堂的表现,采取相宜方法,以改善与填补他们心理上的缺陷部分。例如可安排他们到较强的学练组,使他们通过练习发现和改进自己的短处;也可让他们带着任务到最弱的学练组去指导同学,使他们在指导过程中,逐渐发现采用一种固执的方法是不行的,需因人而异、方法多样才有效,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遇事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

5、自卑型,这些学生多为体质较弱的。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的现象。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的唤起他们的激情,可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吸引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经常感到有兴趣、心情舒畅、非常快乐。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难度,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从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不断地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培养意志力。

6、嫉妒型,爱嫉妒的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别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易紧张,心理时常处于压抑状态。其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有:

积极超越 要让学生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多分析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并看看别人那些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寻找优势 引导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发现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各显其能,各有所长,同样回得到同学们的好评与尊重。

培养良好的心态 经常利用一些机会启发、诱导学生学会体谅、理解别人,心胸开阔,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保持良好心态。

还有很多的症状,如,孤僻型、依赖型、懒惰型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手段、方法,如:提高体育教法手段的娱乐性、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加强教学形式的集体性等等,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良好的治疗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

贾大光 《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张培生 牛玉芳 《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