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蹈编创应从童心出发拒绝成人化


儿童舞蹈编创应从童心出发拒绝成人化
巧从“童心”出发完成儿童舞蹈的艺术编创
  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特色和儿童心理状态,为防止儿童舞蹈创作成人化,笔者认为儿童舞蹈编导,应确立从“童心”出发完成儿童舞蹈创作的理念,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儿童,给儿童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童心世界,让每一个儿童能感受到舞蹈的韵律美;除此之外,编导还要多方面、多角度积累各门艺术文化知识,借鉴传统舞蹈语汇,只有这样,编导才能更有效的致力于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不断提升儿童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价值。

  1 儿童舞蹈创作要研究儿童特点,要坚守“童心”理念进行艺术创作

  1.1 儿童舞蹈创作,要熟悉和研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儿童舞蹈创作的规律和制作技法跟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不能按对成人的要求来要求儿童。

  从生理看,儿童骨骼较软,容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心脏收缩力差,容易疲劳,而他们的大脑发育很快,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儿童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和节奏能力较差,但弹跳能力发展比较好,而且儿童头大四肢短,所以为儿童设计动作,应充分考虑他们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动作要求简单,自然,力求舒展,短促有力,线条清楚,方向明确,节奏欢快,达到表现儿童的活泼可爱。

  从心理上看,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因此儿童舞蹈编导要抓住儿童舞蹈的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这个统一的整体。

  ①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在创作儿童舞蹈过程中,要了解儿童感知事物的特点和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赏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生活。

  ②童知性:即儿童感知、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能力。儿童的“童知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知识性的内容;二是儿童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内容;三是儿童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对儿童的教育和启迪。在深入儿童生活中时,我发现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需要是强烈的,范围是广泛的,无论是生活知识、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乃至道德规范,民族习俗等等,都在儿童求知范围之内。

  ③童幻性:它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幻想(又称想象、憧憬)是儿童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儿童舞蹈创作应多想象从未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把握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这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④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我认为儿童舞蹈艺术创作应与生活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相似,即自娱自乐。

  儿童舞蹈创作应真诚走入生活,感应童心,建立儿童自立的童心世界,创作出使儿童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的舞蹈,这样才能够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舞蹈乐而不疲。反之,舞蹈创作如果让儿童觉得无趣却硬要他们学习,任你吼破嗓子,棍棒高举也无济于事。

  熟悉和研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完成儿童舞蹈创作的基础。


  1.2 儿童舞蹈编导,要深入角色,坚持童心思维进行艺术创作

  儿童舞蹈编导进行艺术创造的心理过程是指编导从自身到角色的创作心理过程,可以概括为,抛弃自我,转换思维,满怀激情,拥抱角色;寻找感觉,制作儿童性格化的形体动作,形神兼备,塑造生动的儿童形象。这里重点谈谈儿童舞蹈编导要深入角色、转换思维的艺术创作特点。

  编导在进行儿童舞蹈创作时要进行思维界限的转换——用儿童的眼光观察儿童,会发现儿童世界其实是极其奇妙而多彩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表现出天真活泼、喜欢玩耍、喜欢新奇、富于同情心、富于想象;儿童还不具有理性思维,更谈不上缜密的逻辑思维,只局限在既懂又不懂,即合逻辑又不合逻辑的感性层面上。在他们眼里:鸟儿会唱,鱼儿会哭,花儿会笑,月亮会高高地看着自己,连桌子、椅子、橡皮、铅笔,也会想事,也会做梦……这就是他们的童心世界,儿童舞蹈编导如果用百分之百地符合科学逻辑,其结果必然把儿童的天真烂漫,奇思异想,乖巧机智的灵性抹杀。这个童心世界,也许只有和他们交朋友的老师,真诚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取得他们的信任,听他们说心里话,经过长期观察,揣摩他们的行为,才有可能深入这小小的世界,如能够深入这个童心世界,才能取得儿童舞蹈创作入门的钥匙。

  编导要明白儿童舞蹈虽然也给成年人欣赏,但主要是给儿童看的,儿童欢迎的节目,往往具有童真、童趣,生动活泼。这类节目也能唤起成年人的童心,也同样受到成年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