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作为一个学员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只有当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舞者的思维的内部扎根,舞者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一个”蒙族气质来。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所谓“气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那么,演员们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如“开”和“放”的基本形态的情感线索:热情的灵魂,积极探索的精神;二是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蒙族文化的实体,这样,表演时对蒙族舞蹈的气质把握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三、节奏处理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如蒙族舞中经常出现的由一个急速地旋转接着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大雁展翅),这里包含着一连串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形成完美的舞姿造型。这些动作和造型是连续的、有规则的,有很强的节奏性。处理节奏还标志着舞者能在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蒙族舞中,极其自然的表现出相同情感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情感。事实上,表现情感本身也体现出舞者自身的情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