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是


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是

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是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五首》达标训练题及答案

  我夯基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车马喧()东篱()归雁()如酥()燕脂()

  提携()

  解析:解答此题要读准字音及区别开近似的字。

  答案:xuānlíyànsūyānzhīxi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悠然见南山(2)山气日夕佳

  (3)客路青山外(4)最是一年春好处

  (5)半卷红旗临易水(6)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回答。

  答案:(1)悠闲自得的样子(2)气象(3)旅途(4)时(5)抵达(6)天边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塞土燕脂/凝夜/紫。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考查语感和朗读诗歌的能力。

  答案:D

  4.填空。

  (1)《饮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朝代)人,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人,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人,“天净沙”是__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和文体常识。

  答案:(1)陶渊明潜东晋《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2)韩愈退之唐七言绝句

  (3)马致远元元曲名题目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6.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解析:考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答案示例: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淡泊的生活环境。

  6.解析:主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的作用去分析,体会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的悠闲。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7.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8.“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9.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7.解析:考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把握住诗句的内容来回答。

  参考答案: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流水的声音来衬托。

  8.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9.解析: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和妙处。

  参考答案: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0.《天净沙·秋思》是写____________之景,“昏鸦”是写____________之鸦,“枯藤”一句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____________之情。

  11.“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特征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

  12.“夕阳西下”点出____________,“夕阳”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___”字。

  1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______。

  10.解析:考查对词句的理解。

  答案:秋末黄昏时归巢思乡

  11.解析:结合词句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答案:明丽清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12.解析:理解词语的具体指代的节令。

  答案:特定时间昏

  13.解析:结合曲的内容和关键语句理解。

  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4.解析:考查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

  答案:豪放热情凄愁之情借景抒情

  二、语言运用

  15.(20xx南宁中考)假如你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志愿者,请你向来宾解说下面这则广告的含义。

  “盛会机会互惠”--中国-东盟博览会

  解析:考查结合时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盛会”--隆重盛大;“机会”--最好时机;“互惠”--互利双赢

梁实秋《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还有快乐吗?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在寒枝的稍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11.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写作思路。(4分)

  11.①先说我爱鸟,然后回忆鸟的苦闷情景(1分);②再写欣赏鸟鸣、鸟的形体以及对鸟的爱好单纯(1分);③接着说鸟也给人悲苦(1分);④最后写现在很难看到鸟听到鸟鸣。(计4分)

  12.第二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4分)

  12.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第1点1分,第2点2分,第3点1分,计4分)

  13.文章第四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6分)

  13.①“曳”“翘”等动词的运用,写出鸟的形体之美;②“顾盼”,“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对鸟儿的深情;③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的运用展现了鸟的各种姿态;④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计6分)

  14.这篇散文作者善于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还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请联系作品探究这样联想的好处。(6分)

  14.①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②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③联想到以前自己所见苦闷的鸟儿特别是东北看到的那孤苦的麻雀,使文章更真实感人;④这些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突出了主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计6分)

沁园春雪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沁园春雪

   -

  一.望长城……比高。

  1.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图,其中属静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动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字在这段文字中起了______________作用。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格。

  4.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5.写黄河水结冰,用了一个____字,把滚滚黄河的动态写成了静态;而描写静止的群山和高原时,用了“____”和“____”,赋予了群山和高原以生气勃勃的动态。

  6.解释加点的词:①惟:②顿:

  7.全词中与这段文字相反,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两句显示了作者__________的胸怀和_________的气魄。

  9.全词中表白色的词有哪几个?

  答:

  二.江山如此多娇……还看今朝。

  1.对上阕所写作总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词产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全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分析“惜”字:

  ①“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②“惜”的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惜”的是什么?()A。文采B。风骚C。文治不足

  ④“惜”字领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在本文应主读的音后打“∨”。

  汗数还朝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的帝王的评论所持的态度是()

  A.肯定B。否定C。既肯定又否定D。以上都不是

  7.词中评论古代英雄,用意是()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功绩卓著。

  C.为了陪衬当代英雄,评古是为了论今D.为了告诫当代英雄,应文武并重。

  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昔对今朝”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北国雪景长城……滔滔山舞……比高

  2.领起下文3。对偶,比喻,拟人,夸张4。描写5。失舞驰

  6.①只②立刻,马上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8。博大宽阔雄伟旷达

  9.蜡,银,素(冰,雪)

  二.1.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承上起下

  3.①惋惜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③C④秦皇……射大雕。

  4.汗:hán∨hàn数:shǔ∨shu还:hái∨huán朝:zhāo∨cháo

  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6。C7。C

  8.对当代英雄的赞美之情以及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训练题(一)

  ⑴.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2分)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

  5.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7.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9.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0.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2.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⑴.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⑵.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3.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①不尽②终要,终当5.⑵.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6.高大巍峨7.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8.B9.D10.D11.B12.D

  13.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望岳》阅读训练(二)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_______宗青未了______生曾云_______凌绝顶_______

  决zì_______sāo_______更短不胜zān_______夫如何_____

  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青未了()(2)阴阳割昏晓()(3)造化钟神秀()

  (4)城春草木深((5)会当凌绝顶()(6)浑欲不胜簪()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