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绘本的封面


古诗绘本的封面

古诗绘本的封面

圆圆的月亮课文内容

  《圆圆的月亮》这篇课文有什么内容?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圆圆的月亮课文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圆圆的月亮课文内容:

  《圆圆的月亮》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叶祥明和安井季子编写的一部诗情画意的绘本,向人们传达着爱这个主题,爱是相互的,只有我们付出后,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圆圆的月亮》是一本诗情画意的绘本,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夜晚。窗边的少年、迷路的小狗以及迫不及待跃出水面的小鱼……,虽然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内心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祝福。月亮就像姐姐一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时刻关爱着我们。她用她那无私的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送去对亲人的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原本是中国古诗中的一句词句。在这本书中被作者演绎的是那么的形象贴切。书中的每一页都在传达着爱这个主题。爱是相互的,只有我们付出后,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你拿起这本书给你的孩子读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你的父母对你的爱呢?而你又如何将这种爱延续下去?让我们在这个宁静的晚上,静静的给孩子阅读吧。让爱的芬芳充满整个房间,愿世界更美好。

  附《圆圆的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绘本,了解《圆圆的月亮》的基本内容,学习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图文结合、边读边想、反复阅读、相互交流。

  2、结合图文品读绘本,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并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的熏陶,感悟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在阅读《圆圆的月亮》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观察、展开想象,进一步去发现绘本无穷的内涵和魅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图文中读出更多内容,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希望自己变得更美丽吗?如何做才能更美丽呢?光有外表的美是肤浅的,拥有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崇高的美!(指名说,引出:读书让我们更美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什么是绘本?绘本有点像画册,又有点像故事书,它比画册多了些有趣的故事,比故事书多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美丽而又充满诗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千百年来被我们无数次的描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它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读封面,猜想故事情节

  1、师:今天我们绘本故事的主角就是月亮,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书的封面,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并指名来说一说。)

  2、师:读封面上的文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绘者、出版社等,齐读一下这本书的题目。(板书课题:圆圆的月亮)

  3、师:看到这个封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觉得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情节,让学生自由地来表达)

  三、初读绘本,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

  2、同学们,看着图听了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3、师:这么宁静而又温馨的故事,刚才只是老师读了一遍,相信你们肯定不过瘾,你们想不想读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声音再次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生再次阅读绘本故事)

  四、品读绘本,学习阅读绘本的方法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了两遍这个故事,回想一下,那圆圆的月亮到底将月光都洒向了哪些地方?(师生共同回顾)

  师:宁静的夜晚,所有的一切都包裹在这宁静之中,只看见天上升起的一轮圆月,一会儿它来到了原野上,一会儿它来到了屋顶上,一会儿它来到了公园的长椅上……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月亮把月光洒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月光真是无处不在啊!

  2、师口述:夜晚,今晚的月亮好圆。原野的小屋里,女孩儿从窗口仰望着夜空,说:“有谁也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吧!好美好美的月亮。”

  3、在看着哪!在看着哪!屋顶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一读)公园的长椅上又有谁?它们又在说些什么?(学生想象,自由表达)

  4、这里还有一只迷路的小狗呢!同学们,读绘本除了读文字以外,其实画面当中包含着无限的内容。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小狗的眼神,体会一下它的心灵,它到底怎么了?(学生想象,自由表达)除了绘本本身,从图画中你还能读到什么?(指名说一说)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出小狗的这种期盼?让我们一起来帮小狗呼唤好吗?(出示句子,齐读:“月亮,请告诉我回家的路吧!”)

  5、师:是的,阅读绘本的图画,就应该这样读。怎么读呢?(学生回答,师板书:用心观察展开想象)

  6、旷野上,一对鼠兄弟在说话。(自己跟身边的人读一读)通过读它们的对话,你觉得这对鼠兄弟心情怎样?(指名说一说)

  7、瞧!狸猫正在山里练习变身呢,它又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出示句子,齐读:“喂——月亮——你看看我,这次一定变得成——”)

  “这次一定变得成”说明了什么?狸猫这次又有可能变成什么?

  8、海边的小屋里,小男孩正在为谁祈祷?他在祈求什么?回顾整个绘本,你能发现什么?(指名来说一说)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想象和交流,看似简单的一幅幅图画,我们却从中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情感,想想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绘本的内涵的呢?(板书:图文结合边读边想)

  五、阅读延伸

  1、如此柔美的月光下,是不是只有小女孩、野猫、小鸟、站长、鼠兄弟……还有谁在看月亮?他们又可能对月亮说些什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此时此刻,关于绘本、关于月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把你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首诗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绘本《圆圆的月亮》,它不仅有简洁的故事,更有着含义深刻的画面,作者用它独特的匠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夜晚!是啊,圆圆的月亮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喜悦和温暖,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月亮。月亮是圣洁的,我们人世间所有的一切在柔美的月光的照耀下都是美好的,最后感谢月亮带给我们的这份美好和感动,再见!

  板书设计:

  《圆圆的月亮》绘本导读

  图——用心观察展开想象

  文——图文结合边读边想

猎手的月亮散文

  猎手的心在草原上扎根,深入骨髓。箭的舌尖舔遍野兽的纹理,甘之如饴。狼号在他指尖的第一个舞蹈上止息,天地安栖。眼神和嘴角以勇敢棱角张扬,风雨不侵。

  那个灵神一般的身躯,与箭时刻齐步而驱。箭在,他在。箭亡,人殒。冷光在眼角飞掠如刀,一如他忠实不叛的箭锋。一支箭的飞翔,成就一只猛兽的臣服。草原的'岁月,凝聚成他一人的锋芒传奇。踏着每个狼群的足迹翻越人生,他矗立成最勇敢的城堡。那里面,是一个猎手的精神王国,骄傲而丰盈,冷冽而孤独。

  他独自在草原上辗转着所有的年少时光,来去箭随,身影箭风间消隐在一个又一个的追逐里。那样的胜利果实,本是成功完满,却不能填满他内心荒芜。有一些由成长衍生的种子,已经在内心生根发芽,欲冲天而起,却寻不着回归的蓝天。

  直到那个月亮高悬的夜,他漫步于草原,开始一次从未有过的捕猎。他看见一个姑娘,在月的清辉之下双目晶莹,泪光闪烁。袅袅长发之后,他用猎手的犀利双眼捕捉了不远处一头狼的模样。那个姑娘的气息因恐惧而仓皇不齐,双眸在月下化作湖水,摇荡无序。

  他的手与箭贴近,迅疾无比。一个呼吸的间隙,箭若迅雷,飞向姑娘身后。倒塌的声音转瞬而至,又一只狼的神话被轰然击溃。

  她收了满眼的晶莹,眉目欢喜,转身向他,眼前,一个男子和箭站成一座理想,赫赫闪光。她原本仓皇的发丝渐次从残留泪滴的脸上垂下,与风同舞。这个草原的猎手看见,这个美丽姑娘眼中的湖心,倒影着一轮月亮,比天上的那一轮,更亮更美,醉了整个草原的夜。

  他瞄准这轮月,嗖一声箭出月落。只是,这一次,他用以发箭的,不是猎兽之弦,而是他的心。

  猎手

  ●贾平凹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见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秆一般,着扫即折,然后拦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坐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来,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边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边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中,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直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滚翻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敢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深的崖下去。

  猎手跌落30米,崖壁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的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猎手跌落60米,崖壁窝进去有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的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猎手跌落100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蛟虫。不用问这是狼的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猎手跌落200米,狼母果然在又一个山洞口

  ……

  猎手与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先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脑中一片空白。

  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只狼。但没有见到狼,与他一块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余岁的男人。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猎手》赏析

  摘要:贾平凹的短篇小说《猎手》以扑朔迷离的结局告诫人们: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许能够获得生存条件的一时满足,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付出惨痛的代价。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以及大自然应该与谐相处,以便使地球的生物圈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猎手》贾平凹魔幻化手法

  《猎手》是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中的一篇,该篇小说玄幻怪诞,神秘奇崛,寓意深刻。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理解感悟”部分有一道以该小说为材料的阅读分析题,该试题所设计的问题精准恰当,能够客观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选用名家经典作品来设计试题,显示出了命题者的眼光与水平,但这道题的参考答案部分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着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并对其中试题的部分答案加以商榷。

  小说的开头用简洁精炼、朴实严谨的语言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与矛盾对立的双方,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作者让故事在开阔宏大的场景中展开,从山麓到山腰再往上,犹如电影画面一般形象地展现了猎手与狼生存的环境,“大稀大矮的境界”几个字暗示出狼生存的环境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扩张已经变得非常狭小、极端险恶,猎手与狼的对立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为全文烘托出了紧张的气氛,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接下来,作者用“粗脚大手”四个字表现出了猎手身体的强壮,“熟知狼的习性”暗示他猎狼历史长、经验丰富,用枪射击“声响狼倒”强调猎手射杀技术的高超,暗示出他在争斗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来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最后把狼吊起来在狼的吼叫声中迅速剥掉狼皮,这表现了猎手对待狼的极端残忍以及人性的缺失。在这种力量悬殊的较量中,狼几乎绝了踪迹。“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这句话在结构上承接上文进一步表现出了猎手猎狼技术的高超,又启示下文表现猎手杀狼数量之多及造成的结果。当猎手把狼猎杀殆尽,没有了敌人的猎手也百无聊赖,只能以喝酒解闷,“倏忽听见一声嚎叫,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里,作者以猎手的幻觉突出表现了他身怀绝技却在失去对手之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与郁闷,一个“紧”字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被痛苦折磨的程度。猎手与狼之间的激烈矛盾因狼的被猎殆尽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暂时趋于平静。

  经过以上铺垫,小说便开始进入高潮。猎手终于等到了狼,在强悍的猎手面前,狼无路可退只能奋力一搏,二者的搏斗便表现出你死我活的残酷性。狼“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可见,猎手面对的是一匹非同一般的狼,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非凡的斗志,但是,这一匹勇猛的狼在猎手的“斗智”面前却表现得无所适从。猎手用自己的智慧迷惑狼,他“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战胜狼的信心十足,从容镇定,狼却不明白猎手的意图,只能用吼声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实力,试图吓退猎手。但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态度仍然镇定自若,对狼的吼叫不屑一顾,并一步一步逼近狼,“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中,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出其不意,狼先是吃了亏。猎手洋洋得意,哈哈大笑,以为得胜,然而狼在绝境中发起反击与猎手殊死搏斗,二者在地上翻滚并跌入数百米深的悬崖。

  在叙写猎手与狼双双坠落悬崖的过程中,作者采用魔幻的手法并借助于猎手的视角把狼一家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出来。猎手在跌落到三十米时发现了狼妻,“皮毛焦黄,肚皮丰满”暗示出它身怀狼崽却营养不良。跌落到六十米时猎手看到了狼子,狼子则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在一小石坪上翻筋斗玩耍。

  在跌落到一百米时,狼父“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蚁虫”。它老迈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已经招来蚁虫对它的身体进行蚕食,生命朝不保夕。“猎手在跌落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在又一个山洞口。”在这里作者省略了狼母的状况,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激发读者去想象。可以想象,在猎手对狼残忍猎杀的背景下,狼的家族生存极端艰难,狼母的情况也只能更加糟糕。借助于以上描写,作者在暗示读者:狼像人一样也有家族,与猎手一起坠落悬崖的这匹狼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命运,而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生与死将直接影响到狼妻、狼子、狼父、狼母整个家族的生存与毁灭。

  在故事的结尾,猎手与狼坠落到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巨痛,然后一片空白。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只狼。但没有见到狼,与他一块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余岁的男人”。结尾处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深深的疑惑,而这正是作者故意留给读者的悬念。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在构思时会故意省略情节的某些方面,制造出一定的空白,激发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性格爱好、审美理想等内在素养把作品中未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了小说的叙事,共同建构了小说的意义。

  这篇小说的结尾就是具有这种效果的神来之笔,猎手与狼是一起摔下悬崖的,但猎手醒来之后,没有了狼的踪迹,“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这样的毫无逻辑的叙述让读者满腹疑惑,读者要想理解这个故事必须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把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补充完整,甚至是重构故事的情节,使不合逻辑的情节显现出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深入反思故事的主题。

  针对故事结尾,20XX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理解”。这套试题所给答案如下:

  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1:结局是自然对人类下的追后通牒。与猎人一同摔下来的狼变成了四十来岁的男人,告诉人们:人类在屠戮狼群,破坏自然的同时,其实就是杀死自身。 示例2:猎手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于精神恍惚间误将他人作狼加以猎杀。作者写作意图无非是想揭示人类的残忍嗜杀,贪得无厌,终将导致害人害己。

  示例3:结尾猎手看到死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而地上却没有狼,作者似乎是想引导我们设想,这只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类也许能占有一时的上风,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毋庸置疑,示例1所给的答案是从小说主题角度来看结尾的,所给的答案准确地概括了主题;但这个答案没有解释清楚猎手眼中看到的为什么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文章的理解只能是感性的.、浅层次的。

  示例2的后半部分实际上与示例1的意思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命题者力求对故事重新解读以便使情节符合逻辑,但其解读是值得商榷的。猎手确实因为无狼可猎精神恍惚,但遇到壮年狼的那天,他猎狼的一系列动作果敢有力,从容自如,手段狡猾,可见,在猎狼的过程中他一直是非常清醒的,绝对不是恍惚到不分人狼的境地。再有,如果真是猎手把一个强壮的男人当成了狼,猎手在与狼共同跌入悬崖的过程中看到狼的一家的情境就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命题者想对小说荒诞的情节努力做出符合逻辑的解读,得出的结论却是经不住推敲的。

  示例3中的后半部分,命题者对作者意图的解释是恰当的,但前半部分命题者对故事情节的重新建构不甚明了。根据小说内容可以推知,摔在地上的尸体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猎手的尸体,要么是狼的尸体。

  从示例3中“作者似乎是想引导我们设想,这只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从这句话可以推测,命题者认为地上的尸体是猎手的尸体,猎手与狼在搏斗中一起摔下悬崖,猎手被摔死了,而猎手的灵魂从躯体中分离出来,看到了地上已经死亡了的自己的身体。从猎手在坠落悬崖的过程中所见的场景中可以看出,狼的生存境遇是艰难的,但狼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因此,可以推知与猎手搏斗的那只狼并没有被摔死,而是重新回到了自然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的主题就清晰了:人有智慧,也很强壮,但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与狼搏斗的过程中,人其实是失败者。狼象征着自然,猎手象征着人类。人类与自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人类如果不善待自然,最终毁灭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对于地上的尸体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狼的尸体,猎手苏醒之后,在他的眼中呈现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这表明侥幸生存下来的猎手在经历了死亡之后最终良心发现了,他的人性获得了复苏。他把狼当作人来看待,把狼看成与人一样具有情感与责任感的生物。那么促使猎手最终良心发现的因素是什么呢?

  猎手在跌落悬崖的过程中吃惊地发现狼并未绝种,仍然用“恶东西”“狡猾的老家伙”来称呼狼崽与狼父,可见,他心目中的狼仍然是凶恶的,对狼的敌意也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当他发现狼的生存艰难、处境悲惨的时候,可能也会心存怜悯,表现出人性的一面,最重要的是他与狼的搏斗造成自身濒临死亡的经历最终促使猎手清醒。猎手与狼“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灾难不单造成了肉体上的“巨痛”,还应该有心灵方面的剧痛,最终促使猎手对自己的凶残滥杀、人性缺失进行反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的主题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许能够获得生存条件的一时满足,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付出惨痛的代价,作者以此来警告人们不要在造成了灾难之后才清醒,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类必须具有保护生物、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

  正如东北师范大学金振邦教授所说:“这个摔死的男人是由摔死的壮年狼艺术点幻而来,它也牵涉到与之相关的生命群体。这是整个小说的点睛之笔,是小说的文眼。狼不仅仅是一种动物,它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物群落,猎手则是人类自己的象征。它暗示读者,人类在摧残自然的同时,也在为人类自己挖掘坟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与重要条件,人类与其它生物体属于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损害都会危机其他生物的生存。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以及大自然应该与谐相处,这样才能使地球的生物圈能够获得持续与健康的发展。”

  总之,从整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来看,与其说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还不如说是作者的灵魂在俯视一切,作者将深沉的忧患意识化以寓言化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猎手(人)与狼(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越来越严峻的关系,促使人们清醒。

贾平凹短篇散文猎手概括

  《猎手》是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中的一篇,该篇小说玄幻怪诞,神秘奇崛,寓意深刻。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贾平凹短篇散文猎手概括,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说的开头以简洁精炼、朴实严谨的语言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矛盾对立的双方,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作者让故事在开阔宏大的场景中展开,从山麓到山腰再往上,犹如电影画面一般形象地展现了猎手和狼生存的环境,“大稀大矮的境界”几个字暗示出狼生存的环境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扩张已经变得非常狭小,极端险恶,猎手和狼的对立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为全文烘托出了紧张的气氛,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接下来,作者用“粗脚大手”四个字表现出了猎手身体的强壮,“熟知狼的习性”暗示他猎狼历史长,经验丰富。用枪射击“声响狼倒”强调猎手射杀技术的高超,暗示出他在争斗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来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最后把狼吊起来在狼的吼叫声中迅速剥掉狼皮,这表现了猎手对待狼的极端残忍以及人性的缺失,在这种力量悬殊的较量中,狼几乎绝了踪迹。“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这句话在结构上承接上文进一步表现出了猎手猎狼技术的高超,又启示下文表现猎手杀狼数量之多及造成的结果。当猎手把狼猎杀殆尽,没有了敌人的猎手也百无聊赖,只能以喝酒解闷。“倏忽听见一声嚎叫,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里,作者以猎手的幻觉突出表现了他身怀绝技却在失去对手之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和郁闷,一个“紧”字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被痛苦折磨的程度。猎手和狼之间的激烈矛盾因狼的被猎殆尽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暂时趋于平静!

  经过以上铺垫,小说便开始进入高潮。猎手终于等到了狼。在强悍的猎手面前,狼无路可退只能奋力一搏,二者的搏斗便表现出你死我活的残酷性,狼“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可见,猎手面对的是一匹非同一般的狼,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斗志,但是,这一匹勇猛的狼在猎手的“斗智”面前却表现得无所适从。猎手用自己的智慧迷惑狼,他“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战胜狼的信心十足,从容镇定,狼却不明白猎手的意图,只能用吼声表现自己的态度和实力,试图吓退猎手。但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态度仍然镇定自若,对狼的吼叫不屑一顾,并一步一步逼近狼,“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中,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出其不意,狼先是吃了亏。猎手洋洋得意,哈哈大笑。以为得胜,然而狼在绝境中发起反击与猎手殊死搏斗,二者在地上翻滚并跌入数百米深的悬崖。

  在叙写猎手与狼双双坠落悬崖的过程中,作者采用魔幻的手法并借助于猎手的视角把狼一家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出来。猎手在跌落到三十米时发现了狼妻,“皮毛焦黄,肚皮丰满”暗示出它身怀狼崽却营养不良。跌落到六十米时猎手看到了狼子,狼子则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在一小石坪上翻筋斗玩耍。在跌落到一百米时,狼父“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蚁虫”。它老迈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已经招来蚁虫对它的.身体进行蚕食,生命朝不保夕。“猎手在跌落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在又一个山洞口。”在这里作者省略了狼母的状况,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激发读者去想象。可以想象,在猎手对狼残忍猎杀的背景下,狼的家族生存极端艰难,狼母的情况也只能更加糟糕。借助于以上描写,作者在暗示读者:狼像人一样也有家族,和猎手一起坠落悬崖的这匹狼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命运。而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生与死将直接影响到狼妻,狼子,狼父,狼母整个家族的生存与毁灭。

  在故事的结尾,猎手和狼坠落到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巨痛,然后一片空白。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只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余岁的男人”。结尾处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深深的疑惑,而这正是作者故意留给读者的悬念。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在构思时会故意省略情节的某些方面,制造出一定的空白,激发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性格爱好、审美理想等内在素养把作品中未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小说的叙事,共同建构了小说的意义。这篇小说的结尾就是具有这种效果的神来之笔,猎手和狼是一起摔下悬崖的,但猎手醒来之后,没有了狼的踪迹,“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这样的毫无逻辑的叙述让读者满腹疑惑,读者要想理解这个故事必须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把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补充完整,甚至是重构故事的情节,使不合逻辑的情节显现出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深入反思故事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