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的感言


育儿心经的感言

育儿心经随笔

  女儿上学了,近半年来我一直担心她是否能够适应小学生活,上学,差不多是我前六年教育成果的一个大检验。何况,她差不多是班里最小的。很有一种”孩子上学我交卷”的意思,非常忐忑,我并不追求学习好,但我认为一个教育成功的孩子,应该爱学习、会学习并且功课好。

  我相信”七岁看老”这句话!

  一个月下来,我仔细着捕捉着各种变化,与她交流,也每一个任课老师交流,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可以肯定的讲,她是适应的。并且,无论从理解力,听课专注度,课堂表现,性格,与同学的交往,运动方面都还是不错的。我确信她在我的轨道上,而没有令我失望。

  无人时,会回顾一下六年的育儿历程,感慨万千,有欣慰,也有遗憾,一些经验,与诸位新妈妈分享一下:

  一、玩具:小时候无疑会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差不多是跟着感觉走,家里的玩具堆了二个玩具箱,有时看看,很多玩具很好,但由于买的时机不对,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结论:买玩具,应该根据孩子当前的需要买,比如,最小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触”,可能后来是”听”,再后来是”色彩”,再后来是”手眼协调”,再后来是”新奇”,再后来是创造”,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玩具给她。早了,就达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二、故事:每一个妈妈,都会给孩子讲故事,但不同的年令段,需要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最早是”角色”,然后是”情节”,然后是”道理”,然后是”情感”,然后是”知识”,然后是”幻想”,给二岁的孩子讲知识性的故事或是给五岁的孩子讲情节类的故事,显然不如反过来效果好。

  三、运动:从最早的翻身,到后来的爬,坐,到后的站,走,跑,骑车,轮滑,舞蹈,泳泳,都需要母亲仔细的判断孩子的发育,适时的给她创造合适的环境。早了,会拔苗助长,晚了,可能错过了她学习这类运动的最轻松而有利的时机。

  四,、交流:有时候家里一大家子人,语言不少,但没有人专门在”跟孩子”说话,这种环境对孩子语言发育的刺激不如每天妈妈专门跟她说一会儿话。从开始的音节,到后来的词,句子,到后来的表述,语气。到后来的不同的语言(包括英文等),需要母亲随着孩子的成长,交流中有意识的.强调某一方面。

  五、尊重:孩子再小,也是个小人,他的要求可能是无意识的,他的表达未必正确(比如哭或大发脾气),但他的要求未必不合理,他不是大人的附属物,每一个决定和安排,是否有意识的想一下孩子的”意见”。我们的安排对她来说是否真的正确和合理。随着他的成长,是否有意识的给他一些”自我主张”的机会。从玩具的选择,到衣服的搭配,到外出的安排,到课外学习的课程。

  六、视野:从最早的色彩,到后来的玩具,到后来的家居,到公园,倒后来的高山和大海,倒后来的自然,倒后来的天文和地理。孩子的视野一点点在被打开,带着的一岁孩子去爬山,可能不如带着他在草地上奔跑,带着四岁的孩子逛公园,不如带他领略大海和山峰。

  很多很多……

  这些内容本没有什么新奇,我强调的是”有利时机””有意识”和循序渐进”,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心中的课程”。

筝笛心经典散文随笔

  傍晚,我和儿子漫步古城。路过一条幽静的巷子时,我们突然发现那里聚集着好些人,优美的音乐在清风中荡漾。我忙带着儿子挤进人群。

  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女子在抚筝。筝乐悠远,如山间潺潺的流水,孤鸿飞过时的几声清啼,静静地飞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

  一曲终了,那女子缓缓停手,在掌声中向观众点头致谢。

  人们纷纷走上前去,在女子的古筝盒里放入钱币。我拿出一张五元的钞票,递给儿子,说:“去吧,表现一下你的爱心。”

  儿子像一只快乐的小鹿。

  那位抚筝的女子说话了:“多谢各位的支持。但愿我的筝声能带给你们一丝愉悦和快乐。下面,由我的搭档陈小波先生为大家献上竹笛名曲《墨写你的美》。”

  站在女子身后的一位年轻男子慢慢走到场地中间,手中长笛一扬,欢快清脆的笛声立刻在小巷响起来。儿子听着听着大喊起来:“呀,爸爸,叔叔吹的是《花千骨》中的那首歌。太好听了,太好听了。”

  那是一种美妙的听觉冲击。时而婉转清脆,时而轻吟浅唱,时而高亢激越。我深深地陶醉,久久难以释怀。

  “这两位应当是搞音乐专业的。太精彩了!”

  “这么美的笛声可惜听到的人太少了。”

  “对,他们应当去人多的广场演出。那样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我听到身边议论纷纷,不尽的赞美和惋惜之词。

  “不,小巷最适合他们演出。

  我听到一个声音在说,“音乐艺术在幽静的环境才能表现出最大的魅力。广场喧嚣嘈杂,会被俗音淹没。”

  说话者是一位雅儒的老人。我不禁投去敬佩的目光。

  很快,男子演奏完毕,对着观众深深鞠躬。

  “谢谢各位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还有在场的所有人。”年轻人大声说道:“难得各位朋友对我们的节目这么喜欢。下面,我和李闰美女士筝笛合奏,曲目叫做《新鸳鸯蝴蝶梦》

  笛声又起。稍顷,筝乐轻轻融入。那洞穿时空的筝笛之音悠扬飘荡、萦绕着无限的遐思与牵念,似缓缓飞升到星辰与皎月的深空里,和着云丝曼妙轻舞,如同天上人间的喧哗化作一片绚烂织锦。

  女子柔指拨弹,身姿豪迈。男子长发飘飘,洒脱自如。两人热情而陶醉,仿佛身处无人之境。

  我从来没有现场欣赏过如此美妙的音乐。演奏刚一结束,就第一个拍起手来,刹时掌声如潮。

  夜色沉沉地压下来,人群散去。两位年轻艺人开始收拾东西,儿子飞快地跑了过去。

  “哥哥姐姐是我见过最历害的人,比电视上的那些人还要棒!。”

  两人显得很意外,男子俯下身子。等我走近时,这才发现男子竟然是一位盲人,眼睛虽然很大很亮,却看不到我儿子身在何方。在我的帮助下,两只手才找到了儿子的小脸。

  “他的眼睛是怎么一回事?”

  我忍不住问道。

  “小波的'眼睛先天性眼盲,自小练管弦乐器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他参加过很多管弦乐器大赛,成绩斐然,但仍孜孜不倦自我提高。我则比他幸运一些。自从十二岁上得了小儿麻痹症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那时候我开始练习古筝,到现在己经练了十二年了。我从电视上知道他的事迹后,就找他组成了这个音乐组合。我们用音乐装扮人生,也把美好送给这个世界。”

  我暗自惊叹,敬佩之心又再一次升起来。

  我取出三百元钱,递给女子说:“这点钱不多,但愿能帮助你们做一点事情。”

  女子把钱推了回来,说:“大哥,不必了。你可能不知道,小波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有名的富商。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干部,经济上也说得过去。他们很爱我们,也非常理解我们。他们说,人这一辈子如果老是为自己而活,那么他的人生将是苍白和平庸的。因此,我们晚上演出,是为了活出我们自己精彩美好的人生,也是为了给贫困的的孩子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注意到,在我和女子对话的过程中,年轻男子自始自终没有说一句话。但看得出他在认真聆听,脸上始终展露着纯净的微笑。

白居易《夜筝》诗词赏析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自己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俨然就有听者在),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么?

  但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象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俗眼看佛经典散文随笔

  在我的周围,有几个朋友开始与佛有缘了。而这几个朋友,都是在别离数年后的重逢中,为佛所度。

  也许,我这个人六根不净,尘缘未了。所以迟迟于佛无缘,因为无缘,所以未渡。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坏人,但却是一个俗人。一个有着极强名利心、荣辱心、得失心的俗人。

  对于佛而言,我是虔诚的,但也是敬而远之的,因为我的慧根还很愚钝。至于那清规戒律,不是我这般悟性极差的人,所能得到的造化。倘若抛开宗教信仰而言,我是把它做为一门哲学来看,做为心灵鸡汤来服的。也许心灵的回归,便是一个轮回吧。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许是一种超越清规戒律之后的一种洒脱和张扬。倘若有人只是认为它是对佛祖的不恭和挑衅,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因为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正因为这一点的难求,于是人们才在虔诚、膜拜里探寻着心灵之所。

  我的这几个朋友,来自于万丈红尘中。他们都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遁入空门的。在红尘中他们也许是个凡者,但在佛的超度中,他们变成了凡者眼中的智者。这或许是一种心灵轮回的结果吧。

  其实无论于古于今的佛门中人而言,一个人的修行而来的境界,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的慧根和悟性是否与佛有缘。尽管真正的得道之人,大多出自于寺庙的香火间,或者诞生于云游的四海内。然而,带发修行的居士里,也应该有一些大彻大悟的高人吧。

  我喜欢这些人的超然物外,我喜欢这些人的淡定、从容。他们在“破我”的境地里,走出了不一般的人生。破的是一个小我,立的是一个大我。而曾经的大喜大悲,曾经的功名利禄,曾经的欲壑难填,都在净身和净心之后荡然无存了。他们的情怀只在众生之外,他们的`情怀却也在众生之内,只是为了普渡众生。

  我的这几个朋友,虽有些脱俗,但却没有脱颖而出。这跟他们的慧根、悟性、修行有关吧。然而,我却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出昔日锋芒毕露的欲望和哀怨来。我不知道是遮掩了,还是消化了。若略加时日,无欲则刚的精进光辉,会体现在他们身上。而这,却是我们这些处于纷争中的凡夫俗子所无法比拟的。因为他们从佛经中悟到生命的真谛,因为他们从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和自愿里,读到不凡。于是所有的一切身外之物,于他们而言不是牵挂,也不是烦恼,而是方寸之间的宁静和淡泊,将来便或是大千世界的宁静和淡泊。这需要一种定力,一种不再被迷恋和牵挂的定力。

  今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位妙龄女子。她手捧着一本《佛家故事》,在嘈杂的车厢里忘我的读着。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不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因为她的行为。突然,我觉得在“破我”里,一个人也许达到了破小我,立大我的境地。但是这一切都应该在忘我的状态里,摒弃旧我,寻找那个将立的大我。

  今天,我的朋友和他的师兄们去放生了。用募捐或筹集而来的款项,去西安的炭市街去买鱼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一种自然行为延续里的某一次。他们每次都去炭市街,每次都是购买上万元的活鱼。然后再把这些不曾被杀的鱼儿,带进了深山的泉水里,一条一条的放生。

  在这儿,我不去探讨这种行为在俗世里是否具有必要性,在这儿,我只是在从他们身上去寻找我们失却的东西。因为佛,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宗教,还有我们灵魂的安宁。而我只是用俗眼在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