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散步感言


小学语文散步感言

  《散步》教学反思1

  当科组长把上一节精品课程课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心里是很没底的,作为一个新老师,对于平常上公开课都没十足的把握,更何况是采用一种我从来没尝试过的教学模式——“学生讲课”。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时也是锻炼自己,我还是接受了。尽管由于准备的时间短,来不及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适应这中模式,加之小老师的素质差异,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紧张的情况,因而课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我满意,但是我还是从中收获了很多。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如何在“学生讲课”的模式下,让初一的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明白中年人所处的重要的地位,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为此下来我仔细的阅读了文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基本上没有了问题,但是如何通过小老师的嘴让学生逐渐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又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为此,我先和几个小老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了平等的合作和探究。当时的效果还不错,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都对本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其中有个小老师说“以前还认为当老师很容易,现在真正要让自己当老师时才发现有这么多东西要准备”,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只是这次小老师的人数稍显少了一点,以后可以尝试分组,让每一组的同学准备轮流讲课,这样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语文这门科目的整体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我忽略了一点,即小老师的表达能力,虽然我挑的这几位都是语文成绩不错的,对文章有比较深刻理解的学生,但是毕竟要让他们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有条理地去引导学生,这方面还是欠缺很多。另外,对于同学们的回答,小老师都没有很好的评价和引导,只是匆匆表扬而过,这也是一个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这次课后,我总在想,以前我像一个“救世主”,给学生知识,给学生力量,给学生关爱,引导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面前我永远是正义的、强大的、乐观而豁达的,我因学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满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独,因为这份骄傲是不真实的。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备课,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真正去关注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虽然有时我也很“无知”,难免脸红尴尬,但我却倍感真实而轻松,因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我感谢新课程,感谢《散步》,感谢学生,感谢一切因爱而变得快乐而美好的事物。

  《散步》教学反思2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

  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3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习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散步》教学反思1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习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散步》教学反思2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3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4

  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围绕“亲情”,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细读课文,感悟亲情;拓展阅读,品味亲情;七嘴八舌,谈论亲情;动情落笔,抒写亲情;言行一致,亲情行动。在最初的设计中,我。计划用20分钟时间来完成其中的重点步骤:细读课文,感悟亲情。本以为应该能突出重点,但是由于教学环节设计得过多,一节课总共只有40分钟,,分配到各个环节的时间就相对有限。而教学设计预计的时间也仅仅是理论上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本该听读课文两遍只听了一遍。在提出“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句子”这个要求以后,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因此在学生讨论时,就只能说出“这句话表现了浓浓亲情”,或“这个句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温馨”。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感悟到了亲情,可是仔细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甚微:他们没有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反复的品味,无法真正体会到课文在平凡小事上、生活细节中表现出来的浓浓亲情。即使有一些感悟,也仅仅的概念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到内心,没有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而老师在指导时也比较粗略,特别是没有利用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情感。因此即使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谈论亲情时热泪盈眶,但总体感觉仍就比较肤浅。

  由此,我体会到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性延伸必须根据对课文的深刻领悟。我在重新设计案例时,就缩减了教学环节,保证了品读课文的时间,加强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更从容的在课文中深刻领悟到浓浓的亲情。然后再引申到课外,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的亲情和爱,从而培养他们珍惜亲情的意识和情感,并促使他们为建设亲情付诸行动。

  《散步》教学反思5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散步》教学反思6

  根据学校的要求上新课前要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独自学习。做导学案前,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点难点做了很全面的分析,花了两个晚上才把导学案做出来了。导学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质疑有声,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实说,我对学生没有多大的把握,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很惊喜,因为在质疑有声这个部分,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课文重点或者难点的地方:比如对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这是文章的中心)等等。

  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他们答不出来,亲自出马以显示老师的地位。

  可是没有想到,在小组讨论后他们把每一道题都探究的非常到位,并且不少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又很有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分析非常准确深刻。

  比如谭小雨就谈到对文句“整个世界”理解,她认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世界里只有金钱名誉地位,他们勾心斗角,没有兄弟姐妹之情没有孝顺之心没有夫妻之情更有甚者不抚养子女。而文中的我的世界里却有这么和谐温暖的家庭,他重视爱母亲儿子妻子,他重视亲情,所以“我”很了不起。还有同学质疑文中的孙子的行为,他认为孙子肯定应该知道奶奶生病了,他应该顺从奶奶走大路。

  讨论后又有同学质疑文中“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他觉得“在到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前,“我”不应该擅作主张,我完全可以跟孙子沟通:奶奶生病了,我们应该照顾奶奶。而文中的“我”完全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典型,妈妈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所以解决分歧时,“我”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有了沟通就会更加和谐,而且这样既是抓住了教育的一个契机,也告诉我们家庭出现了矛盾有了分歧,应该依靠相互的理解和沟通来解决,而不是家长一方的主观愿望。这是文章的败笔。

  学生能够这样深入的理解文章,并大胆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创意的理解,这在我的意料之外。我第一次觉得上语文课做语文老师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常兴奋和激动,当然我也感觉到了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大踏步的前进。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认真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否则就不会有进步,否则就要落在学生之后了。

  《散步》教学反思7

  《散步》是作家莫怀戚的—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美文,是一篇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质疑、讨论来理解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及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作品。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采取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与考试的基本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尊老爱幼。

  学习这个课例,有两点感受强烈地触动着我:一是散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活。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溢于言表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板块教师都能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具体文段语句的诵读、思考、联想、感悟,披文入情,联通生活,触发共鸣,几次在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设计中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这就是文学与生活的沟通,文本形象与学习感悟的沟通,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沟通。此非形式的浅薄与热闹,而是认识的感同与升华。第二点感触是美文就应当美教。这篇散文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教者就不能简单粗陋地处理。这节课的四块设计都是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和谐的节奏来组织的,学生在丰富动人的开场白中进入学习情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移步换景似的品味一个个真情场景,学生们一次次诵读、一次次联想、一次次感动,文理、情理、心理达到了高度的感同与升华。美在文本、美在教学过程、美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美在学生精神上的陶冶与指引。

  《散步》教学反思8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家庭、亲情、友情的含义,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少年。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整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以“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交流,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的互敬互爱,相体谅。

  在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诵读《三代》和《北风乍起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伟大可贵。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计太多,没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美,非常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散步》教学反思(一)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1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二、《散步》教学的完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散步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落入窠臼。每个语文教师既怕又无可奈何。

  交给学生,会怎么样呢?

  授课之前,文本读了三四遍,参照参考书,教案,几趟下来,头脑愈加昏沉,知识点越积越多,教授课程并没有增加自信,它们在大脑里形成一股乱流,找不出头绪。

  参考书中一篇朗读的教学实录给了我灵感,看着满满厚厚的教案与教材,各式解读与知识点,我选择我不做一个只传授与填鸭的传声筒。

  从朗读开始。

  整个七年级课文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教参一直强调朗读。言为心声,朗读是再创造,相信每一个能够认真朗读的孩子。

  从早自习开始,我有意无意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不要求孩子们背诵,我发现只要是要求背诵,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加快语速,跑马观花,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细细体味语言,欣赏文本,而是被迫进训练场,进行竞技比赛。

  如今早自习,二十分钟不再是学生随意朗读。很多时候早自习被白白浪费掉了,我们选择让孩子自习,他们往往并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非一日之功。教育功利化的时代,精致利已主义盛行,学校是最后一方净土,当教师的永远要守护好这片家园。

  如今我会尝试帮他们定树立目标,一刻钟之后检测。走进学生,争取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在我面前朗读一次,增强他们信心,教授他们朗读技巧。

  到了这堂课,我心里有了底气。

  上课前,我让孩子们随意朗读几分钟,将整篇文章读顺读通畅。读完之后,我不进行先入为主的导语绑架,只有一个问题:

  同学们,这篇文章有一个词语,是整篇文章的内核,或是文章的灵魂,大家适着找找吧?

  我的要求是,不论你找出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并找出证据。

  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拿起笔重新阅读起来。这个时候,我想即便找不出,也不打紧,能够沉浸在阅读中也是最大的收获。

  不一会儿,有些同学开始举手,我示意他们站起来回答。

  A说“生命”,(这个小家伙特别激灵,每次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鼓励他们的自信心,我态度中立。

  我说:“很好,请你找出理由哦!”

  A点点头,先坐了下来。

  B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的不是一个词语,而是好几个。”他试探着问我。我说:“当然可以。”

  他说:“老了”、”挺不住“、“熬”……

  同学们听他这一说,都大笑起来。

  C说:“责任,孝顺……”

  同学们还是有笑,他们既表示认可,又觉得好像不够。

  他们在等,习惯性的等待我给予他们肯定。

  我让他们继续思考理由,而不是轻意决定谁对谁错。

  A再次站起来罗列他的理由,诸如环境描写段落——”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他说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象征,而他母亲的衰老正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大自然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

  他的理由,同学们纷纷鼓掌给予肯定。

  其它同学有赞同C的”责任、孝顺“关键词的也纷纷起来回答。

  如——“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及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们又附和这个说法,觉得有道理。

  大家一致认为,作品既有生命的领悟,又说责任的韵味。

  至此,我觉得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差不多了,而我要做的是规范他们的语言表达,尝试赏析文本。而这些是参考书具备的内容。

  一篇文章教法多样,知识点永远抠不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能够让孩子们深入阅读,给他们领悟的空间,这似乎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