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舒袖曼舞佐君酒——舞蹈与酒_酒史文化


第七章舒袖曼舞佐君酒——舞蹈与酒_酒史文化_

  在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长河中,舞蹈的出现使酒有了动感,在酒史长河里流光溢彩,丰富了酒的内涵。历代宫廷豪门饮宴更是将两者结合,饮宴的活动除美酒佳酿外,加上助兴的曼妙歌舞,往往使宴会增添欢乐气氛。

  舞,首先是用于祭祖之典,逐步发展到助兴宴会佐酒。

  巫舞是原始图腾舞蹈的遗迹,被称为古文化的“活化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腾崇拜和整个原始宗教泛灵崇拜时期,酒与舞蹈是先民们敬神、通神、娱神的礼品和手段,是人与神相沟通的中间桥梁。

  祭祀活动看做是原始先民敬神、娱神质朴形式的缩影,那么在封建社会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巫祭活动,莫过于楚国的祭神歌舞。诗人屈原根据楚国巫觋祭祀歌舞时的祝辞和盛况,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篇《酒歌》,为我们留下了酒舞娱神的有力佐证。

  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与酒奠作为原始文化形态,反映了先民意识形态中最崇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物质生活内容。才有了美酒、舞蹈敬于神祖的社会行为。唐代王维《渔山神女祠歌》记下了山东东阿迎神、送神时献舞祭酒的巫祭场面:“……女巫进,纷屡舞。陈瑶席,湛清酤,纷进舞兮堂前,目眷眷兮琼筵……”仍然承袭着屈原在《九歌》中所描绘的那种楚国酒舞祭的遗风。唐代王建有一首《赛神曲》诗,则让人感到巫觋们的神事活动与民俗的结合,别有一番清鲜的泥士气息:“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新妇上酒莫辞勤,使而姑舅无所苦。椒浆湛湛桂座新,一双长箭系红巾。但愿牛羊满家宅,十月报赛南山神。青天无风水复碧,龙马上鞍牛服轭。纷纷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劝行客。”在这里酒舞祭带给人的是一派轻松、欢乐与祥和。

  秦汉是我国歌舞艺术大发展时期,一大批优秀的歌舞艺人脱颖而出,更出现了一批贵至妃嫔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如戚夫人、赵飞燕、李夫人、翁须等。是因为封建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和粉饰太平的需要,也说明当时优秀的歌舞奴隶和歌舞艺人在舞蹈艺技水平、艺术修养等方面确已达到相当境界。

  楚汉相争之时,力能扛鼎的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夜起饮于帐中,美人虞姬陪坐一旁,把盏相劝。项羽追忆往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举杯相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拔剑在手,悲舞寒光,突然锋芒一闪,横剑项下,自刎而亡。

  大汉高祖刘邦,凯旋归故里,沛宫设宴,酒酣耳热之际击筑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慷慨感怀,忧思难解,起身舞蹈,于酣歌醉舞中渴望再有守土安邦的重臣。

  汉成帝刘骜的异母妹阳阿公主能歌善舞,家中供养着一支数十人的乐舞队,都是技艺超群的乐舞艺人,其中就包括著名舞蹈家赵飞燕、赵合德姐妹。

  阳阿公主为自己的生日举行盛大的喜庆酒宴。宴会上觥筹交错,笑语声喧,洋溢着一派热烈的气氛。这时细乐轻起,舞女飘然而出,舞者举足挥袖,俯仰跳跃,时而轻若飘尘,时而奔似涌浪,宾主们拍掌击节,为舞者助兴,击杯拊案随声唱和。

  汉成帝刘骜微服出宫,突然出现在公主府。阳阿公主惊喜异常,下令重排酒宴,特按照“孟夏之日……天子饮酎,用礼乐”的古礼,将自家酿造的上酎酒取出,亲自用樽中的长把大漆勺为皇兄舀酒。准备停当的乐舞队随着阳阿公主一声令下,钟鼓齐鸣,舞袖翩翩。舞女们和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会儿表演健鼓舞,一会儿表演鞠舞,一会儿表演假面舞,一会儿表演盘鼓舞。突然乐韵一变,赵飞燕似彩云一朵飘然而落,她身材窈窕,体态轻盈,身轻如燕,腰肢纤柔,禹步楚楚,若人手持花枝,微然摇颤,直看得刘骜目瞪口呆,恍入仙境,忘情之际,连手中的酒杯倾覆,滴洒袍襟也竟然毫无觉察。象发现了奇珍异宝一般欣喜万分。汉成帝宣赵飞燕入宫先封为婕妤,不久又废掉许皇后,加封赵飞燕为皇后。赵飞燕在汉宫太液池瀛州榭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突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风舞袖,好似要乘风飞去,急得皇帝令人拉住。为此汉成帝特命工匠为赵飞燕修造了一座七宝避风台,专供飞燕起舞所用。又传说赵飞燕“善行气术”,能作掌上舞,汉成帝命人精心磨制水晶托盘,令宫人托起,赵飞燕常作盘中之舞。

  汉代,除赵飞燕的“掌上舞”,还有戚夫人的“翘袖折腰舞”也曾名噪一时。酒宴上常见的舞蹈还有“巾舞”、“袖舞”出于西汉疆域扩张,少数民族的舞蹈如“巴渝舞”、“泽舞”、“稗舞”、“稗扇舞”等也经常在宴会上出现。

  隋唐宴乐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唐朝统治者为了满足政治上大发展,经济上大交流的需要,在纪承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民族和外域乐舞,故使隋唐宴乐歌舞中的诗歌、乐舞、艺技名流辈出,繁若群星。

  唐代最著名的舞蹈莫过于《霓裳羽衣舞》,此舞跳得最好的莫过于贵妃杨玉环,而杨贵妃木兰殿醉舞《霓裳羽衣舞》更堪称绝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轻盈似雪,飘然如旋,舒缓流畅中突转急骤,如此羽衣细乐,飘飘渺渺,令人无酒自醉。

  “醉古月腾舞”是传人唐朝的少数民族舞蹈中较著名的作品。据传跳舞的舞前必先饮酒,独具三分醉,寄情酒成酣,肌肤如玉鼻如锥的石国胡儿,在酒席前手中执着盛满美酒的精致酒杯,只见他举杯祝酒,一饮而尽,他脚步踉跄,东倒西歪,醺醺似醉。

  贞观七年正月祭日,宴三品以上及册收、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奏《七德》、《九功》之乐并舞,观者睹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惕然震悚,武臣列将咸上寿日“此舞皆是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群臣咸称万岁。蛮夷十余种自请率舞,诏许之。《七德》之舞即著名的《秦王破阵乐》,由120名披甲执戟之士表演,凡为三变,每变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所演为唐太宗登基前为秦王时征伐四方攻克敌阵的武功。《九功》舞又名《功成庆善舞》,是儿童群舞。元旦赐宴实际上是一次大歌舞国宴。

  唐代酒席宴上的舞蹈表演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具有较强的欣赏性。

  宋代宫廷宴乐歌舞的规模虽不及唐代,但在继承中也有所创新,特别是“队舞”,“字舞”等集体舞蹈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宋代宫廷宴乐中的一大特点,是将酒与舞蹈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祝酒,敬酒,行酒,都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那种带有礼仪性的酒舞风尚,被少数民族视为涣泱大邦之礼仪风范而竭力效仿。

  为了适应与满足士大夫阶层和巨贾豪富享乐消遣,乃至市民阶层的义化娱乐需要,出现了不少的酒楼、勾栏、瓦舍、妓馆、茶馆。在那些地方往往集中着大批的歌舞艺人,每有客人宴饮必唤歌舞助兴、劝酒,以示风雅。艺伎和酒客拥坐在一起,行酒无数,这时舞女支撑起绵柔的身躯,摇曳腰肢,舒展歌喉,且唱且舞,令人神迷魂荡。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词:“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更可让人领略那种通宵饮酒听歌观舞的情景。

  在那些达官显贵和文人学士的家庭宴饮和适情小酌时,也大多要有歌舞演出或小伎曼舞相陪,私养“家伎”。从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此风日长。西晋巨富石崇以三斛宝珠得著名舞伎绿珠。每当石崇宴请宾客或与他人恃财斗富、斗酒时,先命众家伎舞蹈献艺,继之让舞女为客人敬酒,如遇某位斗酒之人拒绝舞女所敬之酒,石崇即命人当着客人的面将舞女的双手砍掉以示淫威。这是血淋淋的饮宴。

  统观古代宫廷宴乐歌舞,豪门家宴狂欢,或是家伎曼舞陪酒的历史,可以看到从纵酒狂饮,舞色迷乱的无序无度,发展到以酒助兴,畅舞渲情的自娱娱人,仪礼有序的进化过程。

  酒与情是激流,那舞就是这激流中涌起的浪花和旋涡,动(舞)似

巨浪翻腾,排山倒海,静(姿)若寒水凝冰,心如池波。

  饮宴场上的酒俨然是一种毒剂,吮之愈美,亡之愈速;舞(女)径作是伐性之斧,蜡齿娥屑,常令命殂国丧。

  越王勾践兵败,吴宫受辱,归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后用大夫范蠡所设“美人计”,教西施学歌舞,学习容步,俟其艺成而后进吴宫。吴王夫差自得西施,荒于酒色,日夜歌舞宴饮,不理朝政。数年后勾践兴兵伐吴,大败吴国,逼得夫差自刎而亡。

  鸿门宴,历来被喻为凶险的象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统治集团内部的党派纷争,敌对国家交往中,往往是酒无好酒,宴无好宴。欢歌妙舞的背后,反倒是刀光剑影,血溅杯盘。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二年,在混同江举行盛大的“鱼宴”,命各部落酋长依次表演歌舞。当轮到女真族首领阿骨打舞蹈时,他却“端立直视”,推辞不肯起舞。耶律延禧大怒,认为阿骨打太傲慢无礼,想借口把他杀了,以除后患。但萧奉先认为阿骨打没有大错,杀了他会产生不良后果,且女真族弱小,不会威胁到大辽国的统治地位,辽帝这才放过了阿骨打。当然,3年后,阿骨打正式建元称帝,国号金,公开与辽分廷抗礼,这是后话。

  说到舞蹈,是人们生活劳动中的节奏、合作精神形态的提炼,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少数民族舞蹈,中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大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酒、歌、舞,所以说少数民族的酒与舞是不可分的是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饮酒时载歌载舞。歌、舞与诗处于三合一的原始状态,而且总伴着各种酒席、宴庆典等活动进行。在酒的作用下人们的精神亢奋、情感炽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于是“情动之中而形于言”,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诗、歌、舞合一的艺术形式,真实而坦城地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来。

  中国各少数民族大都保留着本民族的酒礼习俗和歌舞文化。而酒与舞的不同的结合形式,恰恰最能体现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性格。在诸民族自发的礼仪交往中,酒与舞往往被视作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热诚的接待,是最恰当、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寨往往被人称作“歌山”或“花山”,这正是苗家人喜爱歌舞的形象的比喻。苗家有一句俗语——“苗家无酒不唱歌”,因此,酒歌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酒歌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正是苗家丰富多采的舞蹈的伴奏。酒、歌、舞的结合构成了苗族豪爽、开朗的民族性格和他们好客、敬客的个性。从苗家婚礼酒歌中的“楼板舞”中,即可体会到这种民族的性格及其淳朴、憨厚的民族风尚。

  当某家的儿子通过自由恋爱的形式,娶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媳妇时,村寨里的青年男女就要汇集到新郎家中讨喜酒吃。新人将朋友们邀请上小楼,打圈围坐在一起,这时朋友们唱起酒礼歌,新人赶紧捧出美酒,供大家品尝。当酒酣歌兴之际,姑娘们走进圈内,小伙子们围在四周,拍手跺脚,旋转跳跃,掌声啪啪,楼板咚咚,歌声琅琅,跳起了“楼板舞”。狂欢之际.那新搭起的木板小楼似乎承受不住这么多的欢乐和幸福,嘎嘎作响,颤颤悠悠,整幢小楼似摇摇欲坠,这时家人们要赶快扛来大圆木在楼下支撑“抢险”。歌声、笑声、掌声、喧闹声、小楼板的咚咚声响彻山寨,传播着一片浓情,一片蜜意。

  《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族风俗云:“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寥寥数语,将彝族人民古朴、庄重、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彝族人民不愧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欣赏一下彝族姑娘出嫁时的“酒礼歌舞”吧。天黑了,在主人家门前院坝场子中,篱笆园内,天井溪旁,到处燃起一堆堆的篝火。人们围在火边,由“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起“酒礼舞”。

  酒礼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

  人们唱一排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十分隆重、热烈。通宵达旦,直至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方始告终。

  另一种是男性青年跳的酒礼舞蹈。歌声伴舞起,舞随歌势行,是这一酒礼舞的特色。首先唱祝酒歌:“自家砍来的柴烧起才旺,从自家田里摘来的谷米煮饭才香。满桌的酒肉佳餐,是彝族的礼信,先民留给后生的古老习惯,饭吃得饱,酒喝得憨,声声敬谢主人的盛情款待。”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接着是“补士”(男女双方的总管)对唱,众宾客手挽手,以“摆手舞”相伴。补士甲双手分执一酒壶、酒杯,补士乙只拿一只小酒杯。甲为乙斟满一杯酒,举杯开唱,乙接对唱: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辣又辣,乙:象“德珠阿博”的辣椒一样。(同时咂一口酒)甲:主人家的这杯酒苦又苦,乙:象树上“阿林”的苦胆一样。

  甲:主人家的这杯酒甜又甜,乙:象红岩土的蜂蜜糖一样。甲乙合:三杯酒有三种味,不知客人喜欢哪一杯?众宾客回答:主人家的美酒,杯杯象蜂蜜一样甜。

  对唱歌声一止,酒礼场上群情激奋,同跳“阿左娥”。边舞边唱:“山中绿叶处,有金竹子一双,砍下背回来,做对咂酒杆,往酒坛中插,叫一声‘阿祖’(先民)速来把酒咂,父饮心爽快,子饮情更欢,大家乐呵呵。”两补士手执酒壶、酒杯在前引导,从坝院跳到堂屋,再由堂屋跳到各个房间。舞蹈动作有“甩手步”、“抬腿步”、“一甩一拐踏脚步”、“吸腿向前踏地步”等。

  舞蹈古朴庄重,节奏单一。领舞者还往往根据自己的感情变化,即兴编舞表演,群舞众人不断吼叫,使舞蹈气氛更加热烈,场面也随之更壮观。

  最后,总管事请众人到坝院中坐好,新郎手执酒壶向每位来宾敬上一杯美酒。然后新娘舞出,围着插有咂杆的甜酒坛绕舞三圈,表示请宾客们“吃咂酒”。于是众宾客拥至酒坛,轮流用咂杆吃咂酒。小伙子和姑娘们则对唱酒礼歌,同跳酒礼舞,欢畅通宵,天明方散。

  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酒和舞蹈。无论是持猎归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熊熊篝火,烧烤猎来的兽肉,此时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歌声此起彼伏。牧民们举杯对饮,翩翩起舞。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元朝诗人乃贤在《塞上》一诗中曾生动形象地描绘过这一图景:“马乳新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另外象傣族的“醉酒舞”,汉族的“把酒拜”,藏族的“酒歌卓舞”,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酒舞礼仪习俗。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体验亲情厚谊和幸福欢乐。在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民间盛会中,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跑马节”、“转山会”等,更是离不开美酒和舞蹈。一边是烈马奔腾,一边是歌声荡漾。一边是英雄畅饮,一边是舞袖飘扬。美酒敬壮士,艳舞舒芳心。酒舞融情,更是一种豪放,一脉柔情,总之都是美。

  综上所述,中国几千年的酒舞历史,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现象中的至情、至谊、至善、至恶、至美、至丑……,形成了具有极大反差的社会万象。如此丰富的酒舞生活内容,为中国古今艺术大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笔下和舞台上,酒与舞的耦合创造出种种风格的美,个性的美,形象的美,令人美不胜收。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太白醉写》一戏中的“一点三颤”,“一歪一斜”,表现了“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飘逸潇洒,豪放无羁,不畏权贵的艺术形象;《醉打山门》中一组醉态演练,模仿十八罗汉造型的舞蹈身段,将鲁智深粗犷的性格,豪爽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京剧《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无不是突出一个醉字,而又立足一个舞字来刻画表现武松威武勇猛的英雄形象的。还有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都是一个酒字,一段舞来刻画古典女性柔情刚意,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的无限激情。这些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总会使人在欣赏之后,加倍感受到那种酒与舞的藕合带给人的畅,快,使人在那艺术的醉态舞中感悟到一种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总而言之,无论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的演绎,酒与舞蹈都极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内涵,如诗如书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