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滚揉


揉弦是二胡优美音色的支柱,揉弦的技巧是决定音色优美的关键。二胡是听觉艺术,揉弦的音色优美不优美,好听不好听,取决与人们的感受。优美的揉弦,给人一种舒服、愉悦、美的享受;而低劣的揉弦,使人难受、心烦、无法忍受。揉弦是重要的基本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基本功。它不同于其他技法,基本功不过关就拉不了相应级别的曲目。从浅层次来说,揉弦不好听,并不影响你拉十级的曲子;但你有十级的水平,揉弦不过关,拉四级的曲子也难听。可以说优美的揉弦充分体现了二胡音色的美感,是二胡音色的灵魂。失去了这个灵魂,就失去了二胡的魅力。
怎样才能使揉弦的音色更优美、更好听?我认为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自己练出来的、悟出来的。名家的揉弦特别优美动听,令人羡慕不已。他们的成功既有老师的指点,又有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对于苦无高师指导的业余学琴者,只有靠自己去练、去悟了。我的老师是光碟、磁带、书刊、网站胡友的文章,以及结识几位胡友互相切磋。苦练了三年,揉弦才有了一点体悟,我把它写在《浅谈练习揉弦的体会》之中。最近仔细观看了一些名家的视频,对揉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实践有了一点感受,现整理出来与胡友讨论。
 
1. 滚揉的基本要求三要素。
歌唱性。揉弦好听与否,最重要的是富有歌唱性。优美的声音和音色,歌唱家是用歌喉唱出来的,二胡是靠手揉出来的。如果揉弦没有歌唱性的特色,肯定不好听。歌唱性不是直白、不是干吼,而是对二胡的本质音色(见掘作《浅谈二胡音色的美感》)加以修饰,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带有适度的波动,更接近于人唱歌的效果。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在揉弦过程中保证音准,并且在力度、幅度和速度方面保持相对稳定。音准不稳定是揉弦的大忌,在揉弦时音准不能控制,就等于跑调。偏离了本音的波动是揉弦的失误,是不允许的。力度、幅度、速度要根据乐曲的情感表达要求来调控,在一段乐曲中不能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忽大忽小,所以说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乐段之间揉弦的转换要自然,揉弦的变化要细腻。
均衡性。所谓均衡性是指每个手指揉弦时,音色要一致。手指在弦上滚动的距离、对弦的压力、张力要均衡。根据左手持琴的位置,在四个手指中,中指最有利,揉弦最方便。一指靠上弯曲度较大,三指离虎口较远,滚动不灵活,四指短且触弦距离最远,必须伸直,影响了关节的伸曲动作,只好用滚压结合的办法。不管每个手指的位置如何,揉弦的效果必须均衡,这是滚揉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小指,滚压的效果也应与其他三指的音色一致。其次,外弦与内弦的揉弦也要均衡,内外弦音量的大小、高低音区声音的均衡,还要通过运弓来进行调控。
 
2. 滚揉练习的三个关键。
保持放松的手型。如果说快弓是刚性的,揉弦就是柔性的,只有放松才能体现柔和。因此左手的放松是滚揉的前提,保持正确的手型是揉弦的关键。放松时的手型就是正确的。完全放松的持弓,肘部自然下沉,手腕平直或稍向内弯曲,大拇指自然向上,手指自然弯曲。拇指与其他四指像空握一个鸡蛋状。无论是动态按弦或静态持弓,都要保持这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不要刻意改变这种形态。大拇指在揉弦时不要加力向里弯曲,某一指揉弦时,其他手指一律放松,而且始终保持松弛的状态,随着手掌的上下摆动而摆动。按弦的手指关节的伸曲动作,完全是在手掌的带动下自然而然的在弦上滚动,而不是用指力去伸缩。在揉慢时可以反复体会所有手指松弛的感觉,一旦发现手指不在松弛的状态,应立即纠正,直到稳定地达到放松为止。这时静态与动态的放松手型就基本固定下来了。放松的滚揉,能够使琴杆不产生任何颤动。
找准活动轴的支点。手掌的运动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手腕,一个是虎口。手掌上下运动的主要支点应放在那里?笔者通过反复的对比试验认为,应放在虎口靠近拇指根部与琴杆的接触点上,而不应放在腕部。这是因为,一是该点位于手掌的中心线的左侧,作为手掌上下运动的支点比较合理。二是有利与手指的灵活按弦,特别对内弦按弦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如果与琴杆的接触点深贴在虎口的中部,会影响手指,特别是三、四指揉弦的灵活性。三是有利于揉弦频率的控制,在揉弦速度加快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手腕是保持手掌形态和角度、传送作用力的关节,在很慢的滚揉时,手腕作为手掌运动的支点还可以,但它很难支持手掌的快速运动。我们可以通过滚揉的慢动作观察手腕的起伏,手腕动作过大也会影响揉弦的稳定。我们仔细观看二胡名家的滚揉动作,手腕几乎是不动的,或者动作很小。达到他们这样轻松而自如的滚揉境界,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功到事成。
控制滚动的尺度。这里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手指滚动的范围。以前的二胡教材要求手指按音准-低-准-高-准的周期滚动,笔者称其为对称滚动法。现在的揉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欧景星教授总结为音准-低-准的滚动周期,笔者称之为不对称滚动法。欧老师说,观察歌唱家的歌声,其声音的波动都是按准-低-准的规律发声,这样音色才好听,也更符合人的听觉习惯。现在二胡演奏家们都在按这种滚动法揉弦,使音色更加优美,而且音准也便于控制,从而提高了揉弦的稳定性。不对称滚揉要求手指先按在本音上,然后手指上提,再慢慢回到本音就完成了一个滚动周期。我们要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练习。第二个问题是手指按弦的压力。无论是轻柔或者重揉,按弦一定要实而不虚,发出的声音才会圆润饱满。这样手指对弦就有一个压力。但是滚揉的特点是改变弦的长度,而不是改变弦的张力。对于二胡这种无指板的乐器,在滚揉中如何控制按弦的压力,是一个有难度的技术。滚揉要求压弦的力度应保持均衡,每个手指的压弦力度也必须一致,否则就会影响揉弦的音准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在练习滚揉时,要用感觉来调控每个手指压弦的力度,尽量减轻手指对弦的压力,避免压弦过重而形成的张力。对于小指用滚压结合的揉弦效果,也应使其对弦形成的张力,与其他手指的滚揉,在音色上要尽量保持一致。有些名家也能用小指实现了滚揉,几乎听不出是小指的揉弦,保持了不同手指音色的一致性。我们在练习时,可用三指作为保留指来帮助四指进行滚揉,会有较好的效果。
以上说的都是左手技术,优美好听的揉弦除了左手的功夫以外,右手的运弓也很重要,运弓不过关,发出的声音本身就不好听,就是先天不足,左手的动作再标准也无济于事。
 
3. 掌握滚揉的特色。
揉弦的变化。揉弦有滚揉、压揉和滑揉之分,特色各异。单就滚揉来说也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滚揉是单调的,缺乏表现力的。轻柔、重揉、迟到揉、先揉后不揉、先弱后强、先强后弱、弱-强-弱、强-弱-强等等,都是滚揉变化的形式。滚揉在力度、幅度、速度三要素的相互组合中也有丰富的变化(见掘作《浅谈练习揉弦的体会》)。这些变化要根据乐曲表达的要求来选择处理。我们应对不同的滚揉效果进行分别的练习,在熟练掌握后,把他们存储在自己的技术库里,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调用。
揉弦的风格。揉弦技术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工操作,在每个动作中作用力的传导、作用力的方向、距离、角度、力度的控制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在操作时与每个人的爱好、习惯、性格、修养、情绪的变化,以及对乐曲的理解等个人因素有关,不可能千人一面。演奏家在长期的练习和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揉弦风格,确定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于红梅的揉弦,柔美而细腻,含蓄而富有变化;许可的揉弦,大气而优美,华丽而淳厚,并且具有洋味(很接近小提琴的韵味)。作为业余爱好者,缺乏深厚的功底,我们要多听多看名家的演奏,仔细品味他们的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汲取他们的艺术特色,提升自己揉弦的质量,积累自己揉弦的底蕴。使自己的揉弦更好听。
揉弦的韵味。同样的滚揉,在表现不同风格的乐曲时也要有不同的韵味。特别是地方性特点浓郁的乐曲更是如此。例如演奏江南风味的乐曲,就不能用表现北方风格的揉弦手法去演奏。两者在揉弦的力度、滚动的幅度、揉弦的频率等方面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用同一种滚揉手法来演奏,肯定会失去地方色彩的韵味。因此我们在掌握了滚揉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不断的练习滚揉不同色彩的技巧,以体现出滚揉丰富多彩的韵味。
揉弦的情感。以上讨论的是关于滚揉的技术性问题。在实际演奏中,还有情感的附加。滚揉是技术,是手段,它是为乐曲的情感表现服务的。对乐曲的处理,首先要了解曲子的内容,情感的要求,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表现。把滚揉的技术赋予情感的内涵,揉弦才会具有感染力。声音是心声的流露,二胡的音色是心音的外化。不同的情绪演奏出的揉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带着忧伤的情感去演奏《喜送公粮》,滚揉的效果会成为被逼交租了。相反,用欢快喜悦的心情去演奏《病中吟》,揉弦的效果会不伦不类。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乐曲情感的处理,揉弦才能具有生动的表现力。
 
4. 滚揉练习的几个方法。
先慢后快。慢练是滚揉的基础。从手指的分解动作练起,反复体会指肚在弦上作球面滚动的感觉,控制滚动的距离、压力,与右手的长弓结合起来,从迟到揉到连续揉,聆听音色的变化。熟练后再逐渐加快。滚揉由慢到快也是一个关口,往往滚揉的频率一加快,音准、压力、手指的放松都会出问题,特别是手腕与虎口的支点要控制得当。练到快慢自如,稳定性、均衡性都过关了,音色自然就优美了。
先轻后重。只有轻柔才能体验滚揉的感觉,首先轻轻的滚,缓缓的揉,才能逐渐的长功夫。发现了问题也便于纠正。如果一上来就使劲滚,用力揉,根本就找不到滚揉的感觉,而且容易出毛病。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好纠正。轻柔的动作熟练了,巩固了,再加重揉弦,增加力度和幅度,并注意保持揉弦的音准,在演奏宽广的乐段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先上后下。上下是指把位。开始练习先在第一把位,有利于保持正确的手型。然后再练习中音区把位,注意指距的变化与手指滚动的距离控制,要和低音区把位的音色一致。到了高音区的下把位,难度会大一些。因为手臂下降,手型的角度需要调整,而且把位越下,指距越小,手指滚动的距离也要变短,这样才能与上把位从准-低的音波幅度相一致。揉弦的音色才能保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