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泰国,泰拳正在蓬勃发展,它不仅是一项全国性体育运动,一座文化宝库,也是少数年轻人摆脱贫困的捷径。泰拳是从十六世纪暹罗武士的空手格斗技术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武术。在泰国武装部队司令兼泰国奥委会主席切他·他那乍罗的极力倡导下,在曼谷北郊建立了泰国第一所国立泰拳学校,这座学校隶属于教育部,是为纪念泰拳在泰国文化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而创建的。 目前,泰国武装部队的士兵仍在接受泰拳训练,切他说,学习泰拳有助于“抵御外辱”。泰拳的保护与推广工作受国家文化委员会监督。不过,对成千上万的泰国年轻人来说,泰拳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条野蛮的、令人难以抗拒的生存之道。学习泰拳能摆脱农村燥的生活和城市里喧嚣的噪音,而且也是一条获取功名和发家致富的捷径。 泰拳历史 现代泰拳已有70年历史,并且借鉴了西方拳击运动的一些做法,如拳手必须戴拳套、设置裁判和把每个回合的比赛定为三分钟等。在国外,泰拳常被人称作“可使用脚进攻的拳击”,其实,除脚以外,泰拳手的腿、肘部和膝部都可成为令人生畏的武器。泰拳手的精神力量也是令人生畏的,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比赛前对神灵的膜拜,咒语来自佛教、锡克教、迷信,甚至巫术。数百年来,泰拳手开发出来的攻击技术不亚于其它任何一种武术。不过,泰拳更具有原始的野性,更具有野蛮打斗的味道,观众绪也异常热烈、火爆。在一些烟雾缭绕的俱乐部和小体育馆里举行的泰拳赛中,拳头打在皮肉上的声音往往与场下的赌徒、旅游者和普通观众的叫喊声交织在一起。 这项运动也是表现泰国国民心理阴暗面的一个橱窗。泰国素有“微笑的土地”之称,其人民也因热情和彬彬有礼而闻名。与这些赞誉之词相对的是,杀戮和暴力事件牺牲者的彩照也常常出现在泰国最畅销报纸的头版,使获胜拳手的名声大振。目前,最有名的泰拳选手是来自武里南省的纳姆·卡巴恩,这个省是泰拳的发源地。 从小要圆梦 选手尼蒂库·卡桑迪说:“泰拳是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去保护,谁去保护呢?”这位拳手和在工厂做工的父母一起,从泰国的东北部移居到了曼谷。他9岁起开始参加比赛(泰国劳工法规定,泰拳手年龄不得低于12岁,但这一规定很少得到执行),至今已参加过30场职业比赛。许多拳手和尼蒂库一样,从9岁起就开始参加训练和比赛,一些14、15岁的选手已开始在泰国最好的体育场内参加拳赛,并且时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大多数泰拳选手在25至26岁退役。尼蒂库第一次参加比赛得到的报酬只有120铢(不足4美元),现在每参赛一场得到的报酬是1500铢。他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出场费为10万铢的选手。”泰拳选手往往通过收入多少确定等级,10万铢(约合3200美元)相当于冠军拳手的出场费。 泰国不设置少年联赛,也没有为少年或儿童特制拳套或头盔。少年拳手的比赛和成年人一样,每场比赛分五个回合,每个回合三分钟,每个回合之间可休息三分钟。每个拳手在比赛前作特殊的祷告,并向自己的教练屈膝行礼。此外,拳手还要跳一种特殊的舞蹈,以示对上苍的崇拜,同时起到威慑对手的作用。 艰苦的磨练 泰拳的这些神秘色彩是吸引外国人在泰拳运动中一试身手的原因之一。七十年代初,驻泰国的美军士兵卡瓦海姆开始从事拳泰运动,并在一次地区性赛事中赢得冠军。从此以后,源源不断的外国人投身于这一运动,其中大部分外国人在曼谷最好的训练营地训练,那里有最好的泰拳拳师。 设在曼谷北郊的第一所国立泰拳学校拥有最好的设备,除拳击台外,还设有专供训练的器材、营养中心和宿舍,并为各个级别的拳手、教练员和裁判员分别设置了课程。到11月开学之时,将有来自44个国家的300名选手入学,但其中只有12名泰国选手,因为大多数泰国拳手无法支付这所学校三个月的课程所需的80至160美元的学费。 泰国拳手经常使用的训练营类似于纳龙高速公路立交桥下的普拉希特训练营。这座训练营坐落于曼谷条件最差的孔提港口区的贫民窟,训练营设在露天,设备包括拳台上血迹斑斑的护绳、四只沉甸甸的大吊袋和一套锈迹斑斑的举重器材。当地居民就住在用木板和旧轮胎搭成的简易棚子里。前泰拳选手、45岁的波蓬是普拉希特训练营的主人。他说:“我不想让这里的孩子成为吸毒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在他说话之时,二十多个年龄从10岁到18岁不等的孩子正在练习,或打拳袋,或在作空手练习。 在西方人看来,十几岁的孩子用腿击对方的头部是十分野蛮之事,但这在泰国似乎未引起任何争议:泰国有30万名童妓,还有数不清的儿童在做苦力,比起他们,练习泰拳的孩子所受的苦难算不了什么。教练波蓬把最大希望寄于14岁的杰卡拉身上,目前他的出场费是3万铢,也是泰国中部数省中47公斤以下级别的冠军。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出场费为10万铢的拳手,以便帮助他的父母迁出贫民窟。波蓬急欲培养出一位全国冠军,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赢得赞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他说:“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 泰拳的沃土 这些泰拳选手的圆梦之地是这所学校以西一英里处的隆彼尼体育馆,这是拳手心目中的圣地。这座已有41年历史的体育馆有1万个座位,一道绿色的铁索把拳台和观众席隔离开来。18岁的希克沃德说:“在这里比赛仍使我感到有些害怕。”据世界泰拳理事会的排名,他在53.5公斤以下级别的选手中排名第8位。他的出场费为4万铢,相当于他的农民父母一年收入的三倍。不过,今晚的选手使他相形见绌,他的对手是排名第二的洪加布阿。两位拳手开始比赛时,场上观众已达6000人,其中许多人已为这场比赛下了赌注,赌徒们不停地用各种各样的手势改变自己的赌注。警察常到现场维持秩序,也常常追捕那些拒付赌资的赌徒,给他们拍照,使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到现场观战。比赛开始后,希克沃德没有给洪加布阿留任何情面,他不顾下腭受伤,频频出拳猛击洪加布阿的腹部。两位拳手在护绳边扭作一团,随后拳脚相加,互不相让。在比赛终止的铃声响起之前,洪加布阿连续打中希克沃德五拳。比赛结束了,经过对各位裁判给分的统计,主裁判同时举起了两位拳手的一只手,这场比赛竟成平局。观众们感到茫然,发出一阵阵议论。许多拳迷认为,希克沃德不畏强手的精神打动了裁判。希克沃德对战平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感到满意,但他没有在曼谷庆祝自己的战绩,当晚就坐末班车赶回400公里以外的家乡,第二天又开始了更艰苦的训练以迎接更多的比赛。到11月份雨季结束后,希克沃德和他同龄的少年拳手们将重返教室、工厂或稻田,重新过起泰国贫民那种艰苦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艰苦的生活是培养泰拳选手的沃土。 泰拳在“拍纳黎萱”时代(公元1555年至1606年),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科目。史称“黑王子”的拍纳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带领泰国人民解放了缅甸占领下的暹罗,光复了大城皇朝。经过连年的战争,拍纳黎萱深知要想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支勇敢善战,武技高强的军队,便特将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的拳术,名为“奔南”。 “奔南”为暹罗土拳,凶狠毒辣,招式包括有头撞,口咬,拳打,脚踢,蹬踹,扫绊,肘击,膝顶,肩抵,臂撞。推拽,抓捏,压打,摔跤等无所不有。全身任何部位,可用则用,是一种用于实战的拳术。古代泰族士兵习练拳术后,无不强悍勇猛。 “虎王”拍佛陀昭时代(1662年至1708年),是泰拳发展的鼎盛时期。举国上下,都倾心于拳术。在格斗形式上,最初拳师以条状马革缠捆双拳,进行格斗。其后改用麻绳缠拳,即所谓的“缠麻”式拳斗。以后又有用棉条缠拳。棉条表面可以用混有石粒的粘粹浸泡,使相表面更加粗糙坚硬,大大增加了杀伤力。拳师在格斗中,常常被打得皮开肉绽,血流满面,其状惨不可睹。当时的拳半活动,在1687年法国皇帝派遣的特使,西蒙·卢比尔所著的《暹罗王国》一书中有所记述:“大城王朝节目盛会中,节目多姿多彩,有角力家与用肘腿搏斗之勇士演出。拳术比赛进行时,彼辈以三四匝麻绳捆护手掌,代替老挝(高棉)估同式样之角斗中所用铜环。” 据史料记载,“虎王”本身酷爱技击,并亲自整理、总结日趋繁杂的拳术,形成了泰拳的基本体系。今天的一些泰拳技术运用仍沿用了“虎王”总结的格斗体系。身为一国之君的“虎王”还常常午装打扮,以平民的身份参加佛盛会中的擂台赛。与内地拳手对阵,竟连胜两战,赢得大奖后悄然离去,此举成为泰拳史上的佳话。 据缅甸的史料记载,在大城王朝末期,泰拳名师乃克侬东,在缅甸军队攻克大城时被俘,囚于缅甸。公元1774年,缅甸王猛拉在京城仰光为大佛塔加顶举行庆典,盛会中安排一场泰、缅拳师的比武。乃克侬东被迫与缅甸武士做御前较技,竟连克缅甸高手九人,使缅王感慨万分:“泰拳师武艺非凡,以匹夫之勇,竟连破九人,至十人莫敢与敌,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辈当可免丧邦之痛。” 乃克侬东威震缅甸的事迹,在泰国史上本无记载,而邻邦缅甸的史籍上却详尽地记载了此事,因此属实无疑。乃克侬东的事迹为泰拳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来泰拳馆的拳师都奉乃克侬东为宗祖。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披猜·军拉洼匿警中将的提议下,将乃克侬东扬威缅甸之日(三月十六日),定为泰国拳师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是后话。到了华裔英雄郑昭率领若干战船,沿湄南河而上,杀败缅军,光复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后,泰人亡国之痛记忆犹新,深感拳术的作用巨大,习武之风更为盛行。武艺高强者被拜将封侯者,也大有人在。如嗒城拳术教师乃豪和皇府拳师乃墨等,即为当时的著名人物。 据载,此间的程逸府青年拳师乃通里,绰号“白牙”,自幼酷爱武术,成年后四处寻访名师学艺,并挑战各路高手,被誉为武术奇才。公元1762年,乃通里赴嗒府旧城的萱芒玛国作拳术比赛,先挫嗒城名师乃豪,获得郑皇的赏识,再命其和禁军拳师乃墨比武,又获胜,被郑皇赐封为“銮披猜”。乃通里一生追随郑皇东征西讨,冲锋陷阵,浴血沙场,战至剑断马翻,还能奋勇杀敌,凯旋而归。为泰国收复失,争取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名留青史。在今天的程逸府署广场,依然几立其铜像,被史学家誉为“断剑名将”。 到了曼谷皇朝(1782年始),西欧各国和暹罗交往日益增多。1788年间,曾有法国角力技击家到泰国和泰新师比武,获皇府安排与禁卫军拳师万拍兰交战。拉玛一世、佛陀约华亲临观赏。赌金达五十秤,哄动一时。 有许多佐证史料可证明泰拳活动在曼谷皇朝非常流行。1860年,英皇派特史约翰·鲍宁爵士赴暹,鲍宁在其回忆录《暹国》一书中,记述了当时暹罗流行的娱乐活动有赛艇,杂技,幻戏,并经常有拳赛。同期,由英国人安娜·利安路云斯女士所著的《暹罗宫廷中之英国女师》,也有描述当时泰人角力的记载。其书中写“暹人好战……角力方式粗野单调,尚力为主,甚于技与风格。于拳赛方面,暹人惯以皮条捆手作套,偶混以铜线,用皮环箍首。拳师集中攻敌头部,抗力极强。力击失势,倾覆,或垂手示降者当败论。” 拉玛五世皇朱拉隆功,自幼得名师指点武功,尤精拳棒,名闻全国。曾在皇室庆典于其父皇御前表演身手。登基后,好武兴趣不减当年。公元1898年,下谕令设立“皇廷拳师”制度。以技高者为首,逢有皇府庆典国宴或固魂典礼、剃度礼、荼毗大典等重大活动时,领各团武师献技表演,拳团成员可获年饷而免交税金。 翌年,皇家举行皇室奉安大典,其中拳赛为南北高手对抗。胜者获五世皇御赐封以“万”级官衔(暹罗古代将级官衔)。获此殊荣的有三人,泰南猜耶府拳师乃邦·占侬通,封号“名武将”;中部华富里乃宫,封号“准拳将”,东北部柯叻高手乃铃·泰巴硕,封号“妙技将”。 这个时期武风盛行之地,东北部有柯叻、南部有猜耶。它们均享有“拳城”美誉。 进入本世纪初,泰拳的活动中心,依然以上述两个“拳城”最负盛名。 公元1917年,暹罗志愿军远征欧洲,参与盟军伐德。在驻守法国边境缅因堡时,曾做暹罗拳术的表演,受法体育报刊好评。法国人评述泰军人体格虽小,但极矫健敏捷,掌握技击厉害而罕见,实非西方人可思议。其剧烈之处,充分表现泰民族之坚毅强悍的性格。 到了1920年,泰皇蒙骨九昭(拉玛六世)为“野虎兵团”筹募基金,特委任野虎军统领拍耶难铁盛为拳击事务总监,于于“玫瑰园学府”广场举行盛况空前的拳赛。全国各地名师纷纷响应赴京城参赛,如乃昆·占咯、乃央·限他黎、乃奔·塞拉、乃桐·干哈、乃蓬·因达抑颂、因空·因甲、乃盖·素缴、乃霄·合碧、乃耶·巴占等高手都应邀参赛,其中以原籍“柯叻府”的拳师最为出色,柯叻位于泰国的东北部,民风之悍,为全国之冠。素有“拳城”的美誉。 此次拳赛,使皇城拳坛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不少京城名宿发起了对抗外府拳师的同潮,盛极一时。在众多名师中,有精于西洋拳、摔跤的海军教官銮匹博·蓬拉皆,名震全国的华裔宗师全成,泰国西洋拳始祖蒙昭威汶·沙越里旺亲王,玫瑰园武术教师銮威讪·鲁那功,五世皇时代的高手拍猜触促差纳,“刀光大师”坤意沙讪派也干,刀棒高僧拍差翁· 戍拍涌慕大师等等,都是当时泰拳界的出色名师。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泰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影响。西洋拳击于1912年传入泰国,其比赛的形式和技术,逐渐被泰拳采纳并应用。尤其在国柱擂台初期(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师后,为了安全,“戴套”式泰拳比赛开始采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缠麻”式拳赛,比赛回合也陆续减少到五局。 1937年4月1日,泰国政府教育署体育厅首次颁布了泰拳竞赛规则。至此,全国擂台比赛的制度和形式,终告完善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国受到了战乱的影响,泰拳比赛也一度萧条不景气,数年间仅在内地佛寺盛会时偶有拳赛举行。大战结束后,著名的“叻喃隆拳场”竣工,泰拳进入现代标准竞技。各地拳师纷纷进京,为了名誉财富大显身手,使一度冷清的拳坛,空前活跃。1946年至1951年,史称“叻喃隆拳场”时期,堪称近代泰拳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后“仑披尼拳场”于1956年建成,进一步推动了泰拳的发展,为泰拳开辟了新的局面。 两个现代拳场的建立,为众多泰拳师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同时,加强了拳师间的交流,促进泰拳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泰拳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泰拳由民间传统武技演变成现代职业拳赛历经六十多年,经过“玫瑰园”、“国柱庙”、“柴厂”、“是乐园”、“萱昭策”而至现代的“叻喃隆”各个拳场时代,泰拳已演变成泰民族的国技,是泰民族英勇不屈的象征。泰国拳师屡次与外邦拳家较技,屡战屡胜,蜚声国际武坛。这纯属泰拳师历经实战的磨练,和历代皇帝及近代执政者的大力推行的结果。二十年前泰皇蒲眉蓬驾临仑披尼拳场所致的勉词,充分显示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其词曰:“泰拳师乃刚毅果战之士,泰国拳术,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亦有利于身,翼我民悉力共介,令此民族传统技艺,克发扬光大。” 今天的泰国武术,已渐分为二种形式,一是以舞蹈方式表演的武艺,包括剑对剑、棍对棍、双刀对双刀、双刀对双棒、长棒对短棒、双刀对盾牌刀、双拐对长棍等等。另一种是纯对抗的表演或竞赛。表演时,彼此可真可假,以表演残忍的打法,酷似职业摔跤。近年来了迎合寻求刺激的西方游客的口味,以及受赌徒们的影响,逐渐吸收了空手道、柔道、摔跤、西洋拳等手法。 泰拳不仅传播、流行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南亚各国,而且逾百年前就已由法国海员带至欧洲。1830年传入法国后被演变成一种“腿击术”。1964年,泰拳被日本拳击经纪野口修传入日本,易名“踢拳道”,风靡一时。随着八十年代向国际发展,泰拳已在世界各地日趋流行。其独特的实战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泰拳简史 自从人类产生起,便有了徒手格斗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拿等基本的格斗动作,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不断地提炼和发展格斗技能,并使之日益精深完善。 泰拳和其它民族的技击项目一样,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惜在1767年缅甸军队攻克泰国国都时,泰国早期的历史资料、文献档案被毁于战火之中。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泰国历史大都是从泰国民间仅存的记载,早期欧洲旅行家的著作和缅甸、柬埔寨、中国等方面的资料拼凑而成的。这种混合而成的史料,自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这给泰拳的史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泰拳发展的概貌。 经考证,泰族文化虽深受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影响,而且泰族和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几百年来,泰族在中南半岛一带,生息繁衍。他们在长期的抵御外族侵略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术。因此,我们可以说,泰拳是泰民族在长期的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泰族原居于中国西南一带地域,史称“南蛮”。据记载,公元649年,泰族祖先尚居中国的云南省,唐史称之为“六诏”。蒙细奴罗统一六诏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诏国,后改称“大理”。以后据地称雄,势力日益强大。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当时南诏的政治组织机构已相当健全,其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和中原媲美。在兵制武备方面,则有“田桑之余,便习战斗”之说,由此可见,古代的南诏已有技击活动的存在。 至宋代,南诏成为中国的藩属。到元时,中国势力日趋强盛,大理被元军所灭,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泰人便陆续南移至现今泰国北陲之地,并逐步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汇合成一个强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建立了暹罗王国。 泰族立国后,战事连年不断,频受四周强邻的侵扰,因此,历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巩固其王朝统治和对付频生的内争外患。古代暹罗君王大都亲临战场,领兵杀敌,因此,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泰拳高手。士兵们在战场上远距离作战时使用刀枪剑矢,近距离搏斗时则以拳肘膝脚作为进攻武器。 有关泰人习拳练武的最早记载,可见诸《北方纪年史》,这是记述泰族进入中南半岛后,由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早期典籍。 据载,当时在军中已有拳斗活动,作为休战期间侯王们的消遣娱乐。拳赛虽然没有成为职业比赛,但诸侯们已有豢养武士角斗,以取悦君王的风气。随着宫迁拳师与退役士兵年龙返乡,拳斗技能逐渐传入民间。据史籍所载,大城皇朝初期颁布的法律,已有豁免在拳斗中杀伤对手者治罪的条例。到了大城皇朝鼎盛时期(公元1350年),拳斗之风日益盛行,遍及全国。泰人逐渐领悟到新术可以卫国安邦,故习武之风甚烈,不但成人好武,而且泰族儿童也能挥拳踢腿,习练拳艺。拳术已发展成民间的时尚娱乐活动。 公元1411年间,清迈王驾崩,两太子为争夺皇位相持不下,最后决定各选派一名武师作为代表进行比武决胜,规定搏斗到一方流血为止。经过几小时的剧烈格斗,结果南方武师因脚伤流血而改,北方武师取得胜利。这是泰国历史上首次拳赛的记载。 1518年,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制胜术》一书,内容包括了兵器、武术和武备等方面。 泰拳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近百个拳场,数千个拳馆,数万名职业拳手的现代技击运动。 随着西方文化东来,暹罗传统拳术,亦受影响。西洋拳于1912年传入后,其竞赛形式与技术渐被纳入泰拳范畴,赛事形式由传统的缠麻式变为穿戴手套式进行。回合数目亦陆续递减为5局。 1937年4月1日,暹罗政府教育署体育厅首次颁布拳术竞赛规则,全国擂台赛制度与形式至此完善统一。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拳赛制度。这些场地设施和拳赛制度为泰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泰国的拳赛制度可分为业余的职业二种。一个少年进入拳馆习拳,经过数年的艰苦训练,待其成熟后,即被安排登台比赛,与其他拳馆同级体重和水平相近的拳手对阵,从此便走上了职业拳师的道路,并以比武来谋生。 有些泰拳师习拳最初,多半是业余性质的,习拳者有劳工、学生、军警等等。如果在拳业上有所成就,往往会放弃原来的职业而专心练拳成为一名职业拳师。一般为了兴趣爱好而上擂台比武者不能称为职业拳师。 职业拳师的拳坛生涯是十分清苦和冷酷的,但由于拳酬较高,促使拳师们为些拼命苦练。拳赛使得不少拳师名利双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个初次登台的新手,每场比赛可获三百铢(泰国货策。20铢等于1美元)的报酬,如果表现出色,酬金也随之上升。一个名噪一时的走红拳师,每场所得不下七、八万铢。就是一般的职业拳师,也有四千至五千铢的拳酬。如果是全国顶尖的一流名手,身价可高达二十万铢之巨。对于一般泰国劳动者月收入千余铢来说,拳王的身份,元疑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 在泰国的首都曼谷几乎每天都有拳赛,分别在叻喃隆(每周一、三、四和周日)和仑披尼(每周二、五、六)两大拳场举行。周日下午还有电视转播。入场费,以曼谷最低水平的拳赛为例,可分三种价格,擂台周围四议论人位是九十铢,擂台四角,每票一百八十铢,而台边座椅为贵宾席,票价是三百六十铢。水平较高的拳赛,票价则由一百六十铢开始。如有一流高手对垒,票价自然还要提高。观众对拳赛的热情程度也是其他项目所难以比拟的。叻喃隆拳场可容纳二万观众,大赛之时,常常爆满,还有不少无票拳迷被拒之场外。 从80年代起,每年十二月五日,曼谷皇家都有大型的拳赛举行,自上午开锣,战至深夜,为国民提供免费观赏泰拳的机会。拳手比赛的场次,在80年代初一般安排六十多对,到了1986年增加到一百六十多对,并有拳坛老前辈登台助兴。 泰拳的赛事,通常是由“主催人”即拳场经纪人根据拳场的委托筹办比赛,安排赛期。拳场主催人和拳场当局、拳馆主人、拳师等各方面的关系十分微妙。拳赛组织的好不与主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曼谷的叻喃隆与仑披尼两大拳场,一直是泰拳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盈利思想也越来越影响到拳场的动作。拳场也不得不以盈利为目的,谋取利润。 叻喃隆拳场是泰国第一个标准拳场,是政府御户署的物业,故有皇家拳场之称。1945年开幕时,是露天拳场,以后因赛事需要,进行加盖整修,于1951年全部完工,从此拳赛便可风雨无阻地进行。叻喃隆拳场因属政府所有,并由专业人士管理,所以工农业成绩颇为可观。每年还从勇利中拨出经费,捐赠给空军、海军和警察部队用作福利开支。 仑披尼拳场于1956年竣工开业,为陆军署所有。由陆军第一师团参谋长为场长,其营业收入全部归陆军第一师团所有。仑披尼拳场虽然不及叻喃隆拳场那样健全,效益也欠佳,但两大拳场的建立形成了竞争机制,大大促进了泰拳事业的发展。 拳场初期采用委聘节目经理制度,由节目经理联络拳坛的有关人士,安排拳赛。随着泰拳赛事迅速扩展,“主催人”制度便应运而。主催人受其所属拳场的委托,按期筹办拳赛。因此主催人的能力和才华直接关系到拳场的经营好坏。目前,由两大拳场认可的主催人共有16名,个人与拳场当局,拳馆主人和拳师有着十分微妙和关系。 根据1984年一项官方的统计,全泰国71府内有固定拳场84个。另外各种小型的临时拳场和擂台不计其数。仅曼谷一地,每周最少有十场定期拳赛,分别在两大拳场和电视台推出。近年来两大拳场在周末下午和周日增加赛事,电视拳赛的广告效益也日趋增加,因此各电视台争相排出拳赛,比重也越来越大。 在泰国全国有注册的拳馆就有6105家。一般拳馆拥有的拳手,多者约50人,少者约5人。拳馆的馆主或经理,也多为退役的拳师,且兼任教练,培养新人。这些馆主设馆收徒的原因,一则是嗜拳如命,爱好泰拳以便有所寄托;二则也是作为一种企业来经营。 馆主对拳师前途的影响很大,拳师在技术、体质及武德等方面能否有所成就,主要依靠馆主的教导、训练和培养。拳手是画个拳馆的经济命脉,能培养出优秀的拳手不仅是拳馆的荣誉,而且可为拳馆带来丰厚的经济命脉,能培养出优秀的拳手不仅是拳馆的荣誉,而且可为拳馆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因此有潜力的新手,往往被视为拳馆的资源,重点培养。 泰拳馆主不仅要提供必要的训练场地和训练设备器械,而且,训练拳手多是分文不取的。馆主照顾拳手生活,尽心尽力地传授拳技,可谓是倾囊相授,不遗余力,甚至连自己的绝招经验都全盘端出,决不隐秘。当然,这种付出是会得到回报的,馆主如能教出武艺高强,技术超人的拳手,不仅可从拳手出赛所得分成支付拳馆的开支,还可通过打赌输赢获得赌金,在这种经济利益的促使下,馆主必定对拳手严格训练。这有助于泰拳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技术势必越来越精,拳赛也更为激烈精彩。 在泰国,活跃的拳手每年出赛一般在8至10次之间。拳师的年龄也有所限制,曼谷的拳场,限制出赛拳师的年龄最小不得少于18岁。但有志于练拳,想成为一流拳手的,大多在10岁左右就开始苦练拳术了。 在曼谷以外各府的拳赛中,对出赛拳手的年龄则无太多限制,年龄不足15岁的儿童,上擂比赛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通常一名拳手的擂台生涯约5至8。鼎盛期为23岁左右,这是泰拳手的黄金时期,有无建树主要是在这一年龄阶段,以后因体能下降而渐渐力不从心。因此泰拳师通常在26岁左右就退役,而年逾30岁还在擂台上拼斗的,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以强生弱死来形容泰拳比赛,一点都不夸张,泰拳师的生涯充满残酷性和冒险性。一名拳师,自乡间,打至县镇,再进入府市,获佳绩者才能打入京城曼谷,真是身经百战。然而功成名就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拳师不仅要受皮肉之苦,而且要冒生命危险。以往,因没有标准擂台、拳套、规则,拳赛非常残酷,拳师的伤亡率极高。今天泰拳比赛的措施已有很大的改进,拳师的生命也有所保障,但因泰拳比赛异常凶猛激烈,残废事故还是难免。现在,全泰国每年约死亡两名拳师,而受伤者则难以算计。 一名拳手的身价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协商决定。拳酬高低悬殊很大,这要根据拳手的名气和经纪人的商业才干。一名新手在他的第一次比赛拳酬仅有三十铢,而一名有声望的冠军拳手最高拳酬可达十五万铢。 拳师出赛所得的拳酬,根据私下协议,要和馆主分账,最高是六四开,拳手拿六成,而通常是五成对分较为多见。对于馆主来说,经营拳馆的经费开销很大,拳师的食宿、疗杂用、教练薪金和添置训练器械等,全部由馆主支付。如果经营有方,可赚取极为可观的盈利,如经营不善,不仅拳馆因亏本而倒闭,馆主也会因此而破产。现在曼谷一流的拳馆,供养拳师二十名者,每月经费高达五、六万铢之巨。因此馆主要维持拳馆的开支,必须依赖拳师出赛分成。 有部分拳师,对与何人比赛或酬金的多少是无权过问的。尤其是由内地被贩卖入京的年轻拳手,通常是寄人篱下,任人摆布,形成一种变相的剥削。这是拳坛商业化所带来的阴暗面。拳手有时被转卖,在这种交易中价格也是不等的,有身价的拳手转约费可高达五十万铢。而无地位的乡童仅值三千铢,全数归原馆主所有。但也有因打拳而出人头地的,如在1981年退出拳坛的名将“千岁高手”威仓莲,就因其擂台上的优异成绩,虽出身颁寒,而勤俭致富,受到人们的新生,被选为市府议员。 早期的拳赛,拳师较技大都是为了爱好泰拳和追求名誉,不太重视拳酬问题。如在1921年玫瑰园拳场,拳师拳酬每欠仅有一百铢,皇城拳师尼戎和东北部主将乃央一战,也仅获赏金一百二十铢。进入叻喃隆拳场时代,拳赛业务大大提高,拳师的待遇也逐渐优厚。今日拳坛红星的收入,可与影视明星媲美。 泰人以打拳、观拳、赌拳为乐。拳赛已成为极具刺激的一种娱乐活动。纵横泰国拳坛30年的名人添汶曾说过:“在泰国法律上,泰拳属于一种赌博。拳师相斗,博取彩金,与斗鸡和斗鱼同寓一纲目。”拳师竭力搏斗,置生死于度外,不正是以性命作为赌注吗?而拳迷则以拳师的输赢来下注赌博。赌博与拳赛已合为一体。因此,拳拳比赛历来吸引子大批的赌徒。 拳赛的赌博之风,使得拳师在比赛中的战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了求胜,荣誉道德已不是最重要的。拳师大都注重得分取点,速度、力度和耐力成为致胜的主要条件,而技术反而次之。前代拳师,激战到最后一局,已稳操胜券时,还竭力拼搏,以图击倒对手。而现在的拳赛,前两局多按兵不动,探听虚实,等获优势领先后,不等到比赛结束,就开始游走台上,不再拼挣。因而技术变得简单,一些技术性强、冒险性大的动作已越来越少见。 赌博之风,严重影响了拳赛的固有特色。但更为严重的是,近二十年屡次发生打“假拳”事件,赌徒、拳迷事先贿赂热门好手,让其输拳,而下注于冷门拳手身上,从中博取彩金。因此拳坛当局,极力制止这种擂台假局的发生,也采取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初犯者可遭停赛六个月的处罚;若是屡犯之徒,则予以终身放逐,永不得在京城擂台露面的严惩。 近代拳坛涉及庞大赌金的有名赛事枚不胜举,最令人瞩目的是1979年,泰拳师“冷面虎”纳隆莲力挫日本踢拳道高手藤原一战,彩金高达百万铢。1983年末美国空手道世界冠军“猛龙”当威逊征战泰国,遭“窗心腿”沙玛击败。双方协议,以击倒决胜,各下注三百万铢,如比赛分点数决胜,则赌金各一百万铢。结果泰国拳迷赢得巨额赌金。 对于拳坛赌博的弊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政府国家行政局曾在1972年试图禁止,结果仅采纳监察制度。如果没有赌博,就难以有众多的狂热拳迷,拳赛的气氛也就不可能那么热烈。没有拳迷们的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泰拳师的拳脚也许不能表现得那么精湛勇猛,泰国拳赛也将逊色一半,失去其因有的传统特色。 泰国拳历史变迁 徒手搏击,远在人类尚未发明武器或创造文字记载历史之前就已开始。人类祖先在长期劳动和与大自然斗争中,锻炼和领悟出生存的格斗本领,武术在此种环境下演进而成,并且日益成熟精博。 泰族原居于中国西南一带地区,即现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于唐朝建立南诏国,受唐室册封,其后改称为大理,至宋代沦为中国藩属。元代,大理为蒙古军所灭,成为中国行政省之一。泰人为避遭压迫,陆续南移至今泰国北部边陲,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汇合成一强大民族,定都素可泰,是为暹罗开国之始。 泰族立国之后,战事连年,饱受四方强邻侵扰,故历朝皇帝皆崇尚武功,以巩固其统治和应付外患。古代暹罗君王,大都亲临战场,领兵抗敌,所以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武术高手。军人在战场上运用刀枪剑矢,短兵肉搏时则以拳腿肘膝作武器暹罗拳术即产生在这实战环境下。当时军中已有拳术,休战期间王公贵族常以观新消遣,拳斗虽未成职业,然而诸侯已有豢养斗士角艺,取悦君王之风气。迄宫迁拳师与军人老返家乡,拳斗之术逐入民间。据历史记载,大城皇朝初期颁布法律,豁免于拳斗中杀伤对手者治罪一条。在大城王朝鼎盛之时(1350年),拳斗之风遍及全国。喜习武艺,老幼无异,寺院僧侣,乡村老者,都是传播拳术媒介。 泰族立国之后,战事连年,饱受四方强邻侵扰,故历朝皇帝皆崇尚武功,以巩固其统治和应付外患。古代暹罗君王,大都亲临战场,领兵抗敌,所以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武术高手。军人在战场上运用刀枪剑矢,短兵肉搏时则以拳腿肘膝作武器暹罗拳术即产生在这实战环境下。当时军中已有拳术,休战期间王公贵族常以观新消遣,拳斗虽未成职业,然而诸侯已有豢养斗士角艺,取悦君王之风气。迄宫迁拳师与军人老返家乡,拳斗之术逐入民间。据历史记载,大城皇朝初期颁布法律,豁免于拳斗中杀伤对手者治罪一条。在大城王朝鼎盛之时(1350年),拳斗之风遍及全国。喜习武艺,老幼无异,寺院僧侣,乡村老者,都是传播拳术媒介。 1411年,清迈王驾崩,两名太子争夺帝位,双方武力对峙数年,最后同意各派勇士作代表,比武决胜,结果南方高手因伤败退,北方武师乃限4育知碧取得胜利,正是一战定江山,此乃泰国历史记载比武事迹首次。 古代泰拳法,是完全以实战效果为尚的拳术,招数中,有头抵、口咬、脚踢、绊足、拳打、肘击、膝顶、臀撞、抓捏、摔跤及各式各样技法,包罗万象,身体任何部位,可用则用。古代泰族战士学习拳术之后,莫不强悍异常。 拳斗形式,最初拳师以条状马革缠绕双拳,始行打斗,后改用粗麻缠拳,拳面因而粗糙异常,拳师互击,皮破血流,故甚残酷。 著名“虎王”拍佛陀昭素时代(1662-1708年),暹罗拳术发展至最高峰,举国人民皆醉心新术,乃缠麻式拳斗的极盛时期。“虎王”本身酷爱拳术,据历史记载,曾致力整理日趋繁杂的拳术,并去芜存菁,形成泰拳的基本体系。 在大城王朝末期,有一名泰拳师乃克侬东,在缅甸军队攻破大城时被俘为奴,羁留于缅甸。1774年,缅王猛拉在仰光城为大佛塔加顶举行庆典,盛会节目之中编排有泰、缅拳师比武。泰拳师被遣与缅武士于御驾之前较技,竟连胜9人,缅王有感而叹曰:“泰拳师武艺非凡,以匹夫之勇,竟连破9人,至10人莫敢与敌,苟非其群王庸弱,彼辈当可免丧帮之痛。”乃克侬东威震缅甸事迹,为泰拳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历来泰拳馆拳师皆奉之为宗祖,在本世纪50年代,泰国将乃克侬东扬威缅京之日(3月17日),定为泰国拳师节,以资纪念。 进入本世纪初,在泰国的拳坛活动中心地,东北部有柯功,南有猜耶,分别享有“拳城”美誉。 1921年,拉玛六世皇拍蒙骨告为暹罗野战军筹募基金,下令在玫瑰园大学校广场举行定期义赛,盛况空前。此时全暹罗各区拳术高手踊跃响应,赴京参加竞赛,展开龙争虎斗,为拳坛掀开了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国受到战乱摧残,拳坛沦于萧条境地,数年之间仅在内地佛寺盛会偶有拳赛举行。直到大战结束后,著名的叻喃隆拳场掀幕,为现代标准擂台竞技开端,时全泰各地英雄豪杰纷纷进京,为名和利大显身手,拳坛空前蓬勃。1946年至1951年一段期间,史称叻喃隆露天拳场时期,堪称近世泰拳坛的黄金时代。其后仑披尼拳场于1956年相继完成,协力推动拳业发展,为拳坛开辟新局面。 两个现代拳场的建立,是促进泰拳事业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泰拳在本土的蓬勃昌盛,顺理将泰拳师的技术推至高峰。 泰国拳由民族艺术演变成职业体育迄今,经过“攻瑰园、国柱高、柴厂、是乐园、萱昭策”,而至现代化的“叻喃隆”各个拳场时代,泰拳已演变成为泰民族之国技,是其精神的象征,泰拳师屡与外帮拳家高手们较斗,不论对西洋拳、日本空手道、朝鲜跆拳道、法国腿击、美国自由搏击,还是海外中国武术名手,皆获胜果。今日泰拳蜚声国际武坛,乃系数百年来拳坛精英不断奋斗,以及古代帝皇和近代执政者大力推行的结果。 随着80年代国际性武术交流的扩展,泰拳在民办各地日渐流行,其实战价值和地位已得到广泛重视,前景极为可观。 泰拳是泰国民族的传统技击项目,是泰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泰国虽有佛国之称,然而泰国人民的尚武精神却自古已然。人们运用身体四肢的拳、肘、膝、脚共八个部位作为击打的武器进行格斗较技,故此,泰拳又有“八臂拳术”之,泰民族也因而有“八臂民族”的美誉。 随着80年代国际性武术交流的扩展,泰拳在民办各地日渐流行,其实战价值和地位已得到广泛重视,前景极为可观。 泰拳是泰国民族的传统技击项目,是泰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泰国虽有佛国之称,然而泰国人民的尚武精神却自古已然。人们运用身体四肢的拳、肘、膝、脚共八个部位作为击打的武器进行格斗较技,故此,泰拳又有“八臂拳术”之,泰民族也因而有“八臂民族”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