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想体育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两军对垒,谁能逐鹿问鼎,让人惊心动魄;
  体育是智慧的较量,用兵布阵,谁有锦囊妙计,使人捉摸不定;
  体育是美丽的展示,刚柔兼具,谁更技高一筹,给人赏心悦目。
  从古罗马竞技场上奴隶间的角斗,到现代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的竞争,体育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兴奋点,也从来都成为教育的关注点。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正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现时代,对人的素质与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使得体育日益蓬勃发展,体育对社会文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但是,在学校中,体育的性质与功能却发生了不少偏移与弱化,在升学应试的压力之下,体育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装演门面的“花瓶”,体育仅仅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体育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体育,呼唤我们心中的理想体育。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不断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这是人类本性的反映,而这一本性因体育运动得以展现和弘扬,又因奥林匹克的存在和发展而得以提高和升华。奥运会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的好友法国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神甫提出来的,后顾拜旦借用于奥林匹克运动。1920年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认为奥林匹克格言,并在安特卫普第7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对无穷伟力的无限向往,向人类能力的极限不断挑战,正是竞技运动所体现的价值,也是奥林匹克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肉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强健的肉体,就难以有坚强的精神。为了让坚强的精神能够寄寓强健的肉体,就有了“马拉松”,有了“掷铁饼”,也有了“斗牛”、拳击、摔跤……。正是这些在我们看来近乎残忍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人的竞技精神、奋斗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得以培养和展现。当登山探险队拿生命做抵押,征服了一座山峰又去征服另一座山峰时,当长江第一漂的壮士将自己扔进惊涛骇浪之中时,当蹦极运动员纵身跳下万丈悬崖时,当举重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又向新的目标挺进时,他们是要干什么?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快、更高、更强”。竞技选手们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每0.01秒的提高,每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出现,每一场精彩的表演,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难道不是现代社会所要提倡和弘扬的吗?难道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吗?
  这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不仅是郎平为澳克玛所说的广告词,更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写照,也是这位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生写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击,鼓励学生不断向上、进取,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
  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向人类能力的极限挑战,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要提倡的精神,但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着重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表现为尊重人性、人权、人的本质,它以身体活动的方式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体育的视野中,体育不只是强力的冶炼,它也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等,作为教育取向的重要领域,从而体现人性之美好、之崇高。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也不仅仅是推动竞技运动的普及,而是将它纳人教育和人文的范围,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来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因此,体育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体育运动是人类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体育运动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作用的对象,在科学的训练和锻炼原则指导下,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人的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使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得以积极改善,从而取得肌肉发达、反应灵敏、精力充沛的效果,体现力与美的完善结合。这种功能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其次,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同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及团结友爱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等,无不是美好人性的体现。所以,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来看,体育都能也应该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完善,体现人生之崇高。
  对于体育的上述作用与功能,长期以来的教育无疑是忽视了。《辞海》对体育的定义也只停留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的水平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也这样界定体育:“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样,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体育体现人性之崇高的魅力,在学校教育中就被大打折扣了,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追寻的理想。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说过:“我们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种竞技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按照目的调节内外活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积极健康的意志活动有如下的品质。一是自觉性,即能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确定行动的目的,有步骤地采取有效的行动方式,从而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二是果断性,即在需要做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而在需要延缓决定时,又能深思远虑,直到情况成熟时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坚韧性,即能持之以恒地把采取的决定进行到底,而不是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干扰,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所吓退;既不会因成功而自满,也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四是自制性,即能够为达到既定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忍辱负重,在所不辞,善于用理智驾驭情感,用远大的目标抑制过度的欲望,用自制的方法收拢分散的注意等等。
  显而易见,体育作为一种强力的运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这些优秀的意志品质。而恰恰又因为体育是一种强力的运动,会对个体健康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看到,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每一项奖牌的获得无不与参赛选手们在长期体育训练中所养成的顽强意志、坚韧不拔的品质密切相关。当占旭刚奋力举起自己从未举起过的重量时,当孔令辉咬紧牙关战胜世界强手瓦尔德内尔时,当张军、高凌这对年轻的羽毛球选手毫无惧色地面对世界排名第一的强劲对手时,当竞走选手王丽萍以其耐力及毅力走至终点时……此时此刻,金光闪烁的奖牌在观众的眼睛里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大放异彩、让人激动不已乃至终生难忘的,正是运动员们那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
  一位从美国回国的友人感慨道:在美国,许多儿童可以不知道克林顿,但不可以不知道乔丹。热爱运动,追求健壮,参与竞争,崇拜英雄,这种体育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得以根植。也正是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如德国的十年一贯制学校中,体育在学校教育计划的时数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德语和数学。古巴、法国等国规定中小学生体育课不及格或达不到大纲要求,学生不能升学或毕业。在英国的公学中,学生甚至是整个下午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各种生活环境和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工作。英国许多保守党大臣,皇家将军的87%。教会大主教的83%、法官的65%、外交官的88%,都毕业于这类学校。而我国近些年来,由于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而由于独生于女的“独”,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肥胖墩”,有的成了“小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人的。因此,迫切地需要学校体育承担起磨练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桑新民等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练;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
  需要说明的是,意志力不仅是体育魅力的体现,更是伟大成功之要诀。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说道:“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和练就的意志力,如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去,无疑更会绽开绚丽的成功之花,使人生更加充实。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作过统计,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 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仅占 41%;第二个25年里占65%;第三个25年里占79%。而时至今日,已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独享其誉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直接参与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达42万之众。“合作”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会合作,学会共处(learn to work togeth-er)”是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之一。2001年在瑞典举行的世界教育大会,就把它作为会议的主题,并认为它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目标。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体育运动又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并求得两者间的内在统一。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运动队不但要求运动员有优良的运动天赋和高水平的竞技能力,更要求运动员所在的运动队能为他们提供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运动才能的集体氛围。特别是集体比赛项目,更需要每个运动员有效地发挥其个体水平与整体协同作战的群体性水平。即使是个人比赛项目,运动员的成功也凝聚着集体的智慧。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项目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不与运动员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及爱国情操息息相关。
  体育中的各种项目总是带有竞赛评比的特点,然而在对抗的竞争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不仅在竞技上有交锋,也在思想、感情上有交融。无论是田径类、球类,还是体操类、游泳类等,参与其中的队员的运动行为,除了受自身的身心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队友、教练、裁判、观众的影响,受到运动规范、运动气氛、队员间角色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运动员的运动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他应在运动中养成友好、同情、体谅、协作、团结、礼貌等优秀品德,树立起团队精神及集体情怀。有了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队员之间就能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全队战术配合就更容易奏效;有了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队员间才能形成共同的心理气氛,困难时相互激励,胜利时相互欢贺。此外,团队精神及集体情怀会对每个运动员个人比赛心理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赛中更能保持适宜的精神状态,增强比赛中的自信心、果敢性及合理的荣誉感,强化个体“我是林中木”而“独木不成林”的责任心及合作意识。
  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如果迁移到其他工作领域中去,无疑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中国女排老队长孙晋芳曾用她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征服了“东洋魔女”,征服了世界列强,独领风骚十余年。在她出任国家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后,曾深有体会地说:“长期的集体训练和比赛,培养了运动员的团队精神。在彩票工作中体现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小局服从大局。”1997年,在统一全国体育彩票电脑网络的过程中,所以没遇到太大的障碍,就是因为已建立了本地区电脑网络的地方都坚决地服从国家体彩中心的决定,放弃自己独立的网络,并入到全国统一的网络中,自觉接受国家体彩中心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教会学生追寻奥林匹克精神,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或俱乐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指导学生对抗团体竞赛时,既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在跨地区、跨国家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合作精神及集体,情怀往往上升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及国际主义情怀。当年中国女排从五十年代水平很低的起点,到八十年代登上世界高峰,这一过程是与她们恪守“勇攀高峰,为国争光”这一运动员守则紧紧相连的。著名作家严文井曾在给中国女排的一首诗中写道:无论祖先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骄傲的遗产,我们需亲手创造新的足以自豪的东西。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风云中大放异彩,战功赫赫,长盛不衰,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乒乓骁将为国拼搏的结晶。当任何一次国歌奏响,国旗飘扬时,运动员、教练员那激动的泪水不仅仅是胜利的欢娱,更是他们内心最诚挚的祖国自豪感、幸福感的显现。它也唤起过无数国人的爱国激情。
  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当中国奥委会征服了评委会成员的心灵,成功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时,当中国足球队在沈阳击败阿曼提前两轮冲出亚洲时,当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中捷报频频凯歌高唱时,体育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举行各种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各类体育知识,也让学生们生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生发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为国争光。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每种运动的项目,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及比赛规则,这些规范对运动员的行为起着“戒律”作用,表现为一种秩序、节制、约束,体现出体育的科学性及公平性。体育训练首先就应该是对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对规范践行、履约,并逐步形成习惯。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体育比赛的规则也逐渐严格化、复杂化。作为运动员及教练,必须对各种运动及比赛规则及技术发展动向进行研究,制定并实施符合规范及技术要求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措施。要在体育训练中扎实培养学生对规范的服从,并在客观规范制约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学生或运动员及教练员、裁判员在比赛中具有规范意识及纪律修养,这是文明的表现,也是对体育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道德义务。我国优秀老运动员容志行,文明踢球18年,从不故意伤人,即使受到对方的有意侵犯,也从不施加报复,从而形成了为人称道并影响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志行风格”。原中国女排队长孙晋芳,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在裁判判错时,举手微笑表示服从。比赛结束时,她被授予“优秀运动员”及“最佳运动员”奖。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成了主要的价值取向。在此影响下,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也出现了明显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给本应公正比赛的体育精神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引发了体育比赛中种种不良行为,出现了诸如嫉妒、虚荣、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江苏省资深体育局长孔庆鹏先生在分析运动员身份和资格的“异化现象”时说:“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沽名钓誉,骗取成绩、荣誉和利益,千方百计地在运动员参赛资格上大做手脚,以致把比赛搞得面目全非。基层传统的项目比赛成为地区性学校比赛;青少年比赛成了大哥哥大姐姐与小弟弟小妹妹的比赛,成了有胡子的和没胡子的比赛,甚至是长辈与小辈的比赛;省比赛成了小全运会;中学生比赛、大学生比赛、职工比赛、农民比赛中大量的假学生、假职工、假农民乔装打扮,混杂其间夺金掠银,瓜分奖牌。”在各类重大比赛上,少数运动员、教练员急功近利,挺而走险,以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以踢“假球”来搞幕后交易;也有极少数裁判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在比赛中做出偏袒的仲裁,等等。可以想象,所有这些与现代体育精神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会给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当今体育运动应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宗旨的。体育中各种运动规范及标准,以及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守则”,在发挥其约束、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会使人的行为变得高尚,它赋予了体育运动以高尚的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在规范面前,没有个人的、等级的、国家的、种族的、财产的差异。正因如此,公正、公平成为全球伦理道德。通过竞技运动促进人道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并谋求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与和平交往,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的理想。我们期盼这种理想通过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无数实践变为现实。
  在学校体育中,尤其要率先垂范,让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和体育竞赛的基本规则,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特点之一是竞争,而失去公平的竞争,就丧失了体育的本质意义,从而也丧失了体育特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体育教学和各类学生间、学校间、地区间的比赛中应该远离弄虚作假,鼓励学生无论在体育竞技中还是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都要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赢得尊重。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有一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也明确把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心胸宽广、情绪良好等心理健康内容作为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灵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及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从时代发展来看,现代社会对人的冲击主要指向人的心理层次。生存环境及生存问题的日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市场和竞争的加剧,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增加了人的心理负担,使人不断处在焦虑和应急状态中,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青少年儿童成长来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中,极易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体育作为教育的整体部分,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中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同时体育本身作为一种强力的训练,它不仅需要运动者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更需要运动者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或心理考验。因为缺乏优良的心理素质,本来具备高水平技术的运动员却发挥失常,导致失败;而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运动员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胜利,这样的例子在体育比赛中是屡见不鲜的。
  “养乎吾身,乐乎吾心”,既健身又健心,既强筋骨又振奋精神,这是竞技体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的功能与价值。为此,在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在体育运动的训练上, 除了技能、体能训练外,还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此来解决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训练,促成运动员在竞赛中发挥心理力量,提高运动成绩。同时,这种训练,又使得体育运动发挥了强身健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体现在技术水平的发挥方面,还体现在正确对待比赛的成功与失败上。胜不骄,败不馁,这是优秀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也是学校体育应予重视的一个问题。当年中国体操健儿在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男子团体比赛中,在前五场顺利过关,总分名列首位时,李宁意外从单杠上掉下来,造成了接着上场的童非必须以9.85以上的高分才能取胜的紧张局面,而恰恰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童非沉着冷静,以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心理品质赢得了9.90的高分,使中国体操队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个人体操全能比赛时,俄罗斯优秀选手霍尔金娜在高低杠比赛时掉下而使比分受到影响,但她经过短暂的心理调整后,以平静的心理再一次跃上高低杠,并向观众展示了她精湛的、几乎无可挑剔的技艺,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赞叹和敬佩。世界乒乓名将瓦尔德内尔稳定的心理素质既令对手望而生畏,又令世人惊慕不已。
  在学校中,如何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先,敢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如何指导学生既能够在游戏、比赛、竞技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发挥自己的实力及原有水平,又能够坦然地接受各种结果,把运动和比赛作为一个“过程”,是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人文情怀的养成。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感受力与美的和谐,为学生打开世界体育之窗,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培养审视世界风云的良好习惯。
  在古希腊,奥运会召开之前,人们往往会在奥林匹亚宙斯庙旁举行神圣的仪式。他们从祭坛点燃火炬,然后高擎火炬奔赴希腊各个城邦,一边奔跑,一边高呼:“停止一切战斗,参加运动会去!”火炬到达之处,战火无不熄灭,即使是剑拔弩张的双方,激烈厮杀的城邦,也开始了“神圣休战”,人们似乎忘记了仇恨,忘记了战争,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奥运会的竞技中去。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和平的使者。
  在现代社会,体育也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过重要贡献。著名的“乒乓外交”创造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为中美关系的解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即使是竞争性很强的竞技体育,也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因为它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橱窗”。而恰恰是这种体现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因素竞争与较量的竞技体育,为学生打开了世界体育之窗,使之体验到蕴含在体育运动中跨国家、跨地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相互补充,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启迪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这正是现代体育中人文精神的表现。
  特别是现代奥运会,已经将体育与文化融为一体。它将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崇尚奋斗、崇尚英雄等,弘扬为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是持续的、全球性的。其最高层次的活动是在世界上最盛大的体育节,即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聚一堂。”奥林匹克运动是通过奥运会这一东西合壁、雅俗共赏的体育载体,将富于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传播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人群、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正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事实也证明,体育竞赛的主体是有国别的,但体育活动本身以及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欣赏是超越国家的,乔丹那鬼斧神工的篮球技艺,马拉多纳那近乎完美的“上帝之手”,精彩绝伦的NBA联赛、意甲联赛、英超联赛,恐怕是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难以拒绝的视觉诱惑。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唤醒学生对全球共同利益的关注。在这一点上,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更是责无旁贷的。在跨国家、跨地域的各种体育运动与竞赛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尊重“差异”,并注意吸取各国体育运动及体育文化的优秀之处,欣赏其独特之处,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
  总的来看,当今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已逐渐将全球社会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集中起来,具有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审美价值。其中,象征着五大洲团结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象征着人类追求光明与理想的奥林匹克圣火,记载奥运会举办地和举办时间的历届奥运会会标以及作为奥运会象征物的富有特色的奥运会吉祥物等等,都已成为全世界体育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国际语言”,鲜明而又独特地印在全世界无数人的心中。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国际性的体育节日,以及其它跨国家的体育竞赛,成为了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人种和肤色,相聚一堂“共唱同一首歌”的世界人文奇观。
  在体育活动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有可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以及获得一系列最基本的感受。这些感受往往是迈向审美境界的开始。在体育活动中,我们通过奔跑、跳跃、冲刺、滑行、旋转、翻腾、滚动、摇晃、碰撞、升降等,强烈地刺激着各种系统与感受器官,引起运动感、肌肉感、节律感、时空感、立体感,从而产生对力量的震撼、对速度的惊奇、对勇敢的赞叹,都会引导我们走进精神世界的美。
  现代体育更是把这种美推向极致。诸如艺术体操、团体操、技巧、冰上舞蹈、冰上芭蕾、冲浪、花样游泳等等,都为我们展现了无数美的瞬间,定格了无数美的永恒。
  在学校体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进人体育美的精彩世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教师要一改散漫、荒疏的恶习,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在示范教学时,要以精湛的技术、优美的形象、娴熟的技艺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要把体育的美育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堂负担中解放出来,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使学生充分享受自然的气息。但是,在某些学校竟然也有不少学生最头疼、最讨厌的是“上体育课”,因为某些体育教师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强迫学生从事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体重过重的学生,被迫去做不适合自己身体素质的运动,被迫去接受统一的达标测试,被迫去咀嚼在运动中失败的苦果。
  事实上,学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行各业正朝着满足人的个性化方向发展,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个性化的趋势正在增强。作为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体育,也应当把体能的发展和训练与个性的培养和完善统一在一起,应使体育成为个人享有的一种权利,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个体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和方式。
  美国小学的体育以运动游戏为主,升中学以后开始上正式的体育课,并在众多的运动方式中凝聚自己的兴趣点,选择自己修身益智的项目。在中学大约有2万个提高各项竞技水平的运动队。这在我们来说会觉得散乱,但他们恰恰是在这种自由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了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而在上大学以后,基本上没有中学那种体育课了,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各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上万个体育奖学金名额,平均每所著名大学约200个。这对大多数中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保证学生体质的增强,更为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及独特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氛围。
  近代体育传入我国时,正值西方体育由于战争和殖民扩张被扭曲为政治工具的特殊时期。当时,衰弱的中国从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育方式,让“兵操”进人学校。压抑个性,提倡服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欲望受到无情的抵制和忽视。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至今仍在学校体育中存在着。有的学校把体育活动作为整饬课堂纪律,训练学生遵守规则的手段,体育教师变成了变相的教导员。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常常用1/3甚至1/2的时间进行遵规守纪的操练,甚至用强迫性训练作为对不遵守纪律学生的惩罚手段——“罚跑XX米”,“罚站XX小时”,等。这样,体育不仅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而成了学生恐惧的“魔鬼”;体育不再成为强身健体的使者,而堕落成为摧残人性的工具。我想在这里不客气地说:谁这样糟踏体育,谁这样理解体育,就请谁离开体育这个神圣的殿堂。
  这里要分析一下体育评价的重要形式——“达标”。达标本是国家关于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标准,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而有的学校把达标等同于体育,把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使体育成为达标的应试教育,致使一些难以达标的学生,放弃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运动,而全力投入为达标的努力中。事实上,学生的体质与体能状况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达标,有的反复训练也难以提高成绩,达不了标。这样,本应令人展现力量,令人精神松弛,令人焕发朝气与活力的体育课,竟然会招致学生厌烦乃至恐惧,就毫不为怪了。所以,我主张学校体育要搞达标,但又不能“唯达标”,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标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质状况和某些特殊体育才能,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才不至于把体育达标作为评价教学的根本目标。
  从体育自身来说,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的美。如体操美体现形体。动作之美,田径则体现速度、力量的美,等等。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都应体现多样化、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我国有些学校在设置体育课程中不仅注重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体现体育教学的多课型并举,而且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开设一些选修课及专项课。如地质院校增加登山、负载行军等内容,商业院校增加保龄球、台球等内容。这不仅有健身、娱乐之功效,而且体现因材施教,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各自的生活与工作。
  在中小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上要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项目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首都体育学院的毛振明教授在谈到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时,用两句话加以概括:让体育在孩子们心中更美好,让体育在孩子们未来的生洁中更有用。如果真正以这两句话来指导我们的体育,体育将会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更多的师生所接受。总之,应该充分重视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校体育真正从“应试体育”转向“素质体育”。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社区或民间的体育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体现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趋势。
  体育活动的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校的体育“尖子”在毕业离校后不会锻炼身体了,大多数学生是为体育而体育,为达标而达标。这与学校体育过度“学校化”、“课程化”有很大的关系。而持之以恒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体力消耗日益减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同时,生产过程日益转向单一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的紧张程度,心理的负荷程度都日益增加。特别是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福音,却又给人类带来灾难:环境污染的加剧,人的体力活动的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增加,等等,这势必促成劳动者在工作之余对各种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体育活动的追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此外,中青年人对形体美的追求和老年人对健康身体的渴望也更加强烈。所有这一切,使得体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有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得多的地位。体育的终身化、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正逐渐增强,体育已经从少数体育工作者专门的职业和少数社会成员享有的消遣和娱乐,扩展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为现代人终身的需要和习惯。
  再从体育本质来看,体育不仅具有健体的功能,也具有娱乐和观赏的价值。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的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美仑美奂的姿态、顽强的意志及作风等,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它反过来又刺激和带动各种民间体育比赛和娱乐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促成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同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结合,从而使体育活动拥有了广阔的群众基础。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当成是学校围墙内的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截然分开,结果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参加了多少次体育课外活动,毕业后仍不会进行体育锻炼。上海体育学院沈建华教授指出,要把习惯在高墙深院中封闭式的学校体育活动向开放式转化,要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和竞技体育纳入课外活动中去,同时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建立新型体育活动模式即学区体育,如建立俱乐部制等。这或许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为了适应体育终身化、社区化、生活化的趋势,学校体育在制订教学目标及设置课程时,应充分把握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按照“终身体育”的原则来设置和调整学校的体育模式,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或民间的体育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在学校内建立一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生活,立足于国民整体身心素质的提高和改善。
  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亿万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广泛吸纳青少年儿童参加形式多样的野外、户外体育活动,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寒暑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冬长跑、春郊游、夏游泳、秋登山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夏(冬)令营体育健身活动,让青少年儿童在大自然中锻炼意志,锻炼体能,陶冶情操。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成功的范例。上海一些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传统体育项目与继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及引进新型体育健身项目并举,力争体现体育的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多样性。如引进的现代人身心发展需要的新型项目有越野、保龄球、台球、高尔夫球、软式排球等;引进民间体育内容有拳术、荡踢、滚铁环、登高等。许多城市学校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定期向社会、民间开放。在学校的运动场及其他健身场上,校外群众男女老少举家健身,在欢声笑语中挥汗如雨的场景,已经成了当今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当然会遇到一些诸如学校安全、设施完好等具体的问题,但是只要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事实上国外的许多学校是没有围墙的,体育设施是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的。这不仅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也增强了学校与社区的亲和力,潜移默化之中还给学生们以热爱体育的影响,其综合效应是显著的。

  在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保留着这样一段格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我在这里试将这段格言稍加修改,献给诸位读者:
  如果你想拥有健康的心灵,请参加体育活动吧!
  如果你想拥有强壮的体魄,请参加体育活动吧!
  如果你想拥有成功的人生,请参加体育活动吧!
  如果你想拥有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请从学生生涯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