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苗族跳三桩


   芦笙、木桩、铁锅、尖刀、瓷碗……看起来都是毫不相关的物品。但这些原本毫不相关的东西竟然能巧妙的融合在同一民族的体育表演项目中,你能相信吗?

  如果您来到距云南昆明约70公里的易门县,就会有机会看到这种在吹芦笙的过程中滚锅、滚刀、顶碗,还有走木桩的绝技,当地人原本将它叫做"芦笙舞"或"跳芦笙",但现在的芦笙舞由于不断的加工改编创新,已经被称为"跳三桩"。

  芦笙舞是广泛流传于苗族地区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活动,每逢过节或婚丧嫁娶等大事,苗族人都不忘吹上一段芦笙,与此同时合乐起舞,以表达心中的感情。而自古以来在芦笙舞当中更有一些翻滚、大跨步等动作,动作进行时,手中的芦笙去曲调不变,声音不停。芦笙舞当中还有吹芦笙踢脚的较量,年轻人一边吹芦笙,一边伺机伸脚踢向对方,被踢倒者为负方。

  这项深受苗族同胞喜爱的活动活动近年来易门县不断地改编和丰富,终于在1998年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悠扬的芦笙乐曲中,11位身着节目盛装的苗族青年翩然入场,一番造型亮相之后,他们分头坐进了三口直径为1米2的大铁锅中,随即前后用力将铁锅晃动起来,铁锅沿四周的边沿滚动,滚到最为惊险处,铁锅已近乎侧立,而坐在锅中的三人眼看就要被倾翻出来。

  正当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之时,后排的小伙子已经走上前来, 分两组摆好了5把刀口向上的尖刀,两名吹着芦笙的小伙身体后仰,以头和双足落地,脖颈架在刀尖上向一侧做翻滚动作,滚动之间,手中的芦笙乐曲始终不断。

  在观众如潮的掌声中,苗族姑娘小伙们已经吹着芦笙做起了各种高难造型动作,有一字下腰,有飞燕,他们的头上还顶着货真价实的瓷碗,而后排的两位小伙子则跳上三个高低不平的木桩,一边吹芦笙,一边表演起吹芦笙踢脚,最后,三位小伙子躺在木桩上,以脚底搭成一个平面,另一位年轻人边吹芦笙边爬上去,最终稳稳地站在了最高处。

  如此精彩遥表演在当时的全省民运会上引起了轰动,次年作为全国民运会的表演项目又受到全国的关注。而易门县文化馆的有关编创人员却为记者介绍了当时编创这个节目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1989年该县在文艺调演时表演的芦笙舞只有10多个简单的动作,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为重新编创新动作,亲自到苗族聚居的易门县歪头山,请教了不少老人才将滚锅、滚刀等近乎失传的绝技重新整理出来,使"跳三桩"发展为30多个动作,同时将内容由过去简单的吹芦笙扩展为滚锅、站肩、滚刀、顶碗等部分。

  为训练11名年轻人掌握这门绝技,表演队经历了艰苦的磨炼,在木桩上吹芦笙踢脚的小伙子刚开始训练的一个月从桩上掉下来上百次,而滚刀的年轻人不仅头皮被磨破,身上还时常被尖刀划伤,在滚锅时连人带锅翻倒在地更是经常的事,但表演队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歪头山村练就了一身绝技、走向全国。

  如今,"跳三桩"已经成为易门县民族体育活动中的一个"知名品牌",它不仅成为苗族群众逢年过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也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在重要节日当中的一个保留节目。

  如果有机会,您还是亲自来云南看看苗族同胞是怎样"跳三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