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又叫踏青,是我国节令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源于远古农事祭祖的迎春习俗,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每当立春之时,正是万物萌发之际,大地绿草如茵,到处都是生气勃勃的一片青绿。这一天,天子要率百官去郊外举行迎春仪式,祈祷上苍保佑,鼓励农事。后来,这种活动就渐渐地成为一种礼制习俗,流传下来,并在春游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其他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健身和陶冶性情的运动形式。
春秋时期,春游已成为一项较为普及的活动。孔子的弟子曾暂有一次对老师说,他最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晚春,穿着新做的春服,和几个朋友结伴去城外的沂水游泳,到树木成荫的祭坛上沐风,然后大家一起高歌长吟而归。作为老师的孔子非常赞同学生的看法,说明孔子也是非常喜爱春游的。
汉代,基本上承袭了西周之时的迎春之礼这一习俗。在春和景明的季节里,帝王贵族们常借迎春之仪游览春色。西汉武帝,东汉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灵帝及献帝都常在春季出游,郡县官吏也常以劝农鼓励人们参加春游活动。汉代还有春日采风的习俗,《汉书.食货志》说,每当春日人们一起郊游之时,朝廷往往派人手敲木铎向郊游者采集诗歌献给官府。可见汉代的春游活动,已不仅仅是政府劝民农桑的迎春之仪,也不仅仅只是“礼拜”而已,它在迎春演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赏心悦目的余兴节目和有意义的活动,足见汉代春游风俗之盛。
春日郊游到唐代就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娱乐活动。在首都长安,每到春天就会兴起规模盛大的春游活动。《开几天宝遗事》说春游之时的园林中,游人如织。风流的长安青年们喜欢成群结队地骑马出游豪饮长歌。有些游兴大的富家子弟甚至在园林中设置帐篷。长安的青年妇女们也是春游的积极参加者她们漫步在空气清新的林木中摘花折柳遇有名园则席草坪而坐,载歌载舞,好不开心。由于大量人群春游野宴,因而,一到春日,长安的“园林、树木无闲地”。
春游在宋代形式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宋代的春游活动一般从正月初八就开始了。由于城市经济繁荣,也给春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妇女们成群结队外出游玩、赏花,名曰踏春,出现了专为春游设定的节日——踏青节。宋代的学校甚至还给学生放春游假,太学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让学生们痛痛快快地放松一下。
由于宋代城市的发展,民间艺人的大量出现,使得春游也与观赏杂技杂耍结合了起来。如洛阳一带,每年正月梅花开,二月桃花开,以及三月牡丹开放的时节,人们往往在花开得特别好的地方围起一个圈子,供各种杂技艺人在那里表演节目。城里的男男女女这时就带上酒菜纷纷出城,到风景秀丽的地方,边饮酒唱歌,边赏花和观看杂耍,热闹非凡。
春游,作为一项颇具特色的民俗娱乐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充满勃勃生机和趣味性。这项古老而有意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