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以南地区,历来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这里既有着山势雄峻的高原地形,又有着四面环山的盆地,更有众多纵横交织的湖泊河流。在历史地理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这里生活的高山、黎、壮、畲、瑶、彝、苗、侗、土家、布依、傣、佤、怒、纳西、羌、景颇等民族,大部分依山傍水而居。在他们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项目直接来源或间接来源于这里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形式。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民族,在他们中间,盛行一种球戏,名叫竿球,其打法别具一格。这种球戏所用竹竿长达七八米,球是以棕皮或青藤做成,故又称为藤球。这种球大如瓜,轻如棉。每当节日里,村民们便手持长竿纷纷来到村前空地里,听族长一声令下,大家各自将球抛向空中,立即仰头摇动长竿向球刺去,球被刺中后又缓缓落下,大家又持竿跑动追逐,在欢乐的气氛中连续顶刺,落而复顶,往复不绝。这种竿球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来源于一种叫“竹竿祭”的古老祭祖仪式,主要盛行于彰化以北地区,有时是男女同戏。高山族还爱玩“背篓球”,这是男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玩时女的背竹篓在前面跑,男的随后紧跟,用象征着幸福的常青槟榔朝女方的背篓里投掷。小小的槟榔球,成为青年男女爱情最好的试金石。
长跑,在高山族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番社采风图考》中说,高山族人“自幼习走(跑)及长,一日能驰三百余里,虽马不能及。”清代,官府利用其善跑者来担任驿卒,他们一昼夜就能将信送到台湾岛最远的地方,所跑的距离要比“马拉松”远上几倍。
在台湾高山族妇女中,有一种被称为“纱绵氏”之戏的活动,它实际上是一种秋千,是高山族妇女们喜爱的一种运动形式。清朝诗人曾有专门诗句对高山族所喜爱的活动形式给予了描述:“藤球掷罢舞秋千,世外嬉戏别有天;月儿回圆禾几熟,岁时频换不知年。”较准确地反映了古代台湾高山族人民游戏时欢快的心情。
在西南几个少数民族中,各有自己缤纷多采的传统体育活动。傣族的泼水节,是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并进行拜佛、赛龙舟等活动。《云南游记》记述说:“每岁二三月间,女子在田播秧、唱歌,男子路过其间,輒群起以竹筒盛水浇之,以为笑乐。及其衣服透湿,又群向之殷勤慰问。”傣族在“泼水节”期间,还有抛彩球的求偶活动。
黎族生活在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黎族青年爱玩“跳竹竿”游戏。每当风和清朗的日子,他们手持竹竿对面蹲坐在椰林里或海滩上,若干人一齐将手中的竹竿一开一合地敲击,有节奏地发出“瓜哒、瓜哒”的声响,跳竿者就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巧妙地转身、跳跃,那灵巧的动作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打扁担”是壮族人的传统体育项目。这项活动据说始于唐、宋时期。活动开始后,参加的人俩俩相围在长凳或舂米木槽旁,用自己手中的扁担敲击,打出和谐的音响和复杂的节律,扁担声声分外响亮,数里外都能听到。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苗族,还盛行一种集音乐、舞蹈、体操、武术为一体的“跳芦笙”,它的起源可上溯到2000年以前。苗族人在跳芦笙时一边吹着芦笙一边进行各种技巧的表演,如滚球、走竹竿、倒立、爬杆等。其表演难度大,带有竞赛性,且观赏性强,是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表演项目。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人的民风比较强悍,历来习武之风甚浓,每逢民族节日或丰收时节,均有手持月牙长刀的小伙子随着跳“打歌”的姑娘们边歌边舞,刀光人影,熠熠生辉,顿使人神情奋发。彝人还有一种“上刀山”的令人胆寒的活动,又称“刀竿会”。它是以利刀(刃口向上)代替木梯之横木,多至数十格。表演者赤足蹈刃,登至梯顶端,作种种技艺表演,其惊险是可以想见的。生活在怒江两岸的怒族人,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溜索。这种溜索,架在两岸之间,一来一往两根,一头高一头低,上扣溜板,人在溜板上顺抛下滑,即刻到达对岸。后来,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为一项锻炼人的胆量和勇气的运动形式。每逢节日,青年们常常举行溜索比赛,在长长的溜索上前后追逐。
除了以上几种体育活动外,还有许多颇具特点的民族体育形式。如湘西土家族的“打飞棒”、畲族的“赛海马”、布依族的“丢花包”、纳西族的“东巴跳”、侗族的“抢花炮”以及普见于南方水域的赛龙舟等,都是保存着本民族特点的活动项目,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绚丽多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