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六章第一节


第六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新的体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入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尝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了一些新颍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到叉车陈旧教学思想的影响和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往往是昙花一现后随之消亡,这些教师的开放意识和创新行为难成气候,甚至被认为是“歪门邪道”。

然而,当前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为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我们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言,传统的、统一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得到改变,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将出现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第一节 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一、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

体育教学体系包含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是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要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选择教学内容上给我们留有相当大的余地,这是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根本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过去的理解有所不同,体育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看作教科书,教师的职责是“教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教学内容不是教科书,同时教师也不只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内容不是教科书上限定的某些内容,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可选择的。既然教学内容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只要是能达成目标的手段应该都是可取的,这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当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且要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1.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指导我们进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精神的。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该很好地审视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这一目标。至于那些有害学生健康的内容,即使它们几十年来都是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沿用的运动项目,也应该坚决地摒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之外。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这种对健康的整体性认识促使体育教师今后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重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内容,这可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以水平这一概念来划分学段,这是因为处于同一水平阶段的学生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这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未注意这一问题,以往试图从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排列,将其看作是一种线性关系的延伸。如短跑教学内容,从一年级跑30米开始,逐年地增加跑的距离,逐年地提高跑的速度,逐年地增加跑的难度,这可能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但不一定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如投掷教学内容,掷实心球从小学三年级起直到高中三年级,整整的十年里,以同一面貌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内容里,既无知识性,又缺乏兴趣性,即便是从其锻炼身体的价值来讲,也很有限,而且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规定死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无需考虑某一学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兴趣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水平来划分学段,给我们体育教师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各地、各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同一水平阶段学生相似或相同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达成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这里还会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即哪些教学内容最能促进学生达成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二是在优化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设计和使用教学内容。例如,在课程标准水平四阶段有发展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如有田径场)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耐力跑的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跳绳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因此,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要考虑学生水平阶段的身心特征,以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并达到相应水平的学习目标;二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选择教学内容。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对上述问题的最好说明。

3.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具体地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成人化的、竞技性较强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会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儿童时期,学生大多热衷于捉迷藏、过家家、攀爬、堆沙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同学开始喜欢那些文文雅雅的、富有节奏感的各种舞蹈,而男同学则越来越喜欢充满竞争的球类运动。可是我们传统的体育课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这些需求,常常用竞技化、军事化的(如队形和队列练习)、成人化的教学内容来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其结果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反而使学生被动地应付体育课,而且也抹煞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非常强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又如何去满足一个班上几十位学生的不同需求呢?实际上几十位学生不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选择,因为同一水平学段学生相近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爱好、兴趣与选择是相同或相似的,同一水平学段的学生所选择的内容会相对集中在一些运动项目上。此外,与传统体育课的不同之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包括课内的体育活动,还包括课外的体育活动;不仅包括校内的体育活动,还包括校外的体育活动。如果课内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可以采取其他手段指导和帮助学生从课外、校外的体育资源中获取其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其个体需求。例如,有些学校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网球爱好,可以指导他们到网络上或书刊杂志上去获取网球的一般知识和技法,并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有关的场所进行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健身性

由于受竞技运动思想的影响,许多体育教师非常熟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运动项目,对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也是驾轻就熟,他们在讲解和示范动作的技术细节和动作的组合动作上也完全是一个行家里手,加之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因此,他们也都选择这些竞技性的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来实施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例如,耐力跑的教学往往采用匀速跑、变速跑、定时跑、越野跑、分段计时跑、依次超越跑、领跑、陪跑、跟随跑、规定速度跑等教学手段。然而,竞技运动是以挖掘人的最大潜力为目标的,它所追求的主要是技术的完美和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以健身和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甚至要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学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则是以增进学生的整体健康为主要目标,因此,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内容和方法应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重要方面。

此外,我们还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以往许多学校在小学低年级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其理由在于这一阶段是学生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然而,这是竞技运动的理论,它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健康的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运动器官和系统中发育得最迟的就是心血管系统,过早地让儿童的心脏承受巨大的负担,对心脏的发育显然是有害而无益的。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认真考虑其是否有利于提高相应水平学段学生的健康水平。

2.科学性

教学内容的健身性是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育。然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一些教学内容不但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甚至还可能损害学生的健康。例如,传统教学内容中的短跑,在1~2年级采取的是30米快速跑,并且还作为考核项目;在跳跃项目的教学中,1年级就有了立定跳远的考核内容,这些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证明,短跑对小学生健康的负面影响超过积极作用,而在硬地上的立定跳远又会影响小学生小腿跟骨的发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应该表现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即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受益。例如,学生在水平四阶段学习篮球项目,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体能和技能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同时采用大小篮球进行课堂教学,让体能和技能较差的学生使用小篮球,这有助于促进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3.兴趣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性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注意到了兴趣性的问题,但没有很好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一个体育教师原来可能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他对短跑运动情有独钟,上课时就特别喜欢用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方法和手段来教学生跑步。也许这位教师对短跑运动的讲解和示范都很规范,练习方法也很正规,但大多数学生可能对此都毫无兴趣。毋庸置疑,学生也喜欢跑,但他们,特别是小学生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情地跑,而不是喜欢竞技运动味道较浓厚、索然无味的跑。因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兴趣性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当然,这不是说竞技性的田径项目对学生而言兴趣性相对不强,我们就不要选择它们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将这些教学内容教“活”,使学生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些运动项目,并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具有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来的。

4.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有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较好,有些就较差,例如,推铅球是一种发展力量的教学内容,然而,无论是从组织教学、练习密度还是从场地器材的角度来看,推铅球这一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力量的效果都是很差的。发展学生力量的方法很多,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实效性强、学生有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学生的力量。又如,在高中体育课中,许多体育教师都在教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然而,真正有能力学会这种跳高技术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背越式跳高技术过于复杂,对大多数学生显然是过高的要求。一星期就这么两节体育课,学生怎么能够学会这一技术?既然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做或做好背越式动作,学习这一技术的实效性也就很难体现出来。

当然,并不是说上述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点也不能教,由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兴趣性和健康性相对较差,加之体育课的时间本身就很少,体育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介绍性内容进行教学,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但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或掌握这些技术。

5.简易性

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各校差异很大,许多边缘地区、农村地区无力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尽量考虑那些简单易行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体育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应注意创造性地发挥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例如,跳绳用的绳子功能很多,教师应充分开发一根绳子的作用,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一整节课中仅用绳子作为教具进行教学,他安排了绳操练习、接力游戏、组字比赛、打绳结、掷绳结、跳短绳、跳绳拾物、花样跳绳等内容,最后用一个集体跳长绳练习使体育课达到高潮,他让学生把绳子一根根连接起来,长度超过篮球场的宽度,然后由两个学生来摇绳,其他学生站成一路纵队排在球场中间,大家齐声高喊:“一、二、跳!”随着长绳的飞舞,所有学生一起跳了起来。开始学生的动作不整齐,总跳不好,可是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大家的尝试和努力下,终于取得好的效果。看课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不仅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一些跳绳技术,增强了体能,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是一节既具有兴趣性和健康性的体育课,又是一堂简便易行的体育课。

实际上,只要我们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开展大胆创新的教学活动,几乎所有的器材都能开发出许多功能出来。然而,一些体育教师尽管每天使用着同样的器材,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已形成了一种定势的思维,似乎单杠就是用来做引体向上的,垫子就是用来做仰卧起坐的。然而,一位德国的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国的讲课,给了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他的教学充满了器材的组合运用。例如,他利用肋木、体操凳、垫子、跳箱组合成一种被称为“体操山”的联合器械,让学生在上面爬、滚、翻、走,使这些没有生命的器材变得生机勃勃,把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变得趣味十足,整节课并没有增添任何昂贵的、现代化器械,全都使用体操房里原有设备。所以说,教学内容的简易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地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特色,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有许多体育传统文化可以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这些在民间、少数民族盛行的体育运动游戏项目,如滚铁环、抽陀螺、放风筝、打秋千、斗鸡、骑马、抢花炮、叼羊、摔跤、舞蹈等,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又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另外,地域性不单纯指地域性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风格、教学形式等方面。

三、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正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国家在中小学课程总时数上给予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个时数比例,即小学体育在水平一阶段相当于每周4课时,水平二、三和四阶段相当于每周3课时,水平五阶段则相当于每周2 课时。在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2000年版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六·三制的学校体育课时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为每周2课时,小学三~六年级为每周3课时;五·四制的学校体育课时数只有初中一年级(相当于小学六年级)为每周3课时,其余均为每周2课时。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关于体育课时数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有所增加,尤其是水平一阶段,从原来的2课时增加到4课时,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与重视。同时,课程标准并没有对各教学内容进行课时数的限定,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来灵活调节课时。

那么,在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又如何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体育教师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体育课时数的增加绝不是用来多上体育理论知识课或室内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不是体育课和健康课的简单合并,它十分重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育课上的活动,以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过多地利用体育课去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只会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曾一度盛行室内课,认为必须多给学生一些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这种做法据说也是“国外进口”的,这是对国外体育教学的一种误解。我们参阅了日本的保健体育教科书,发现该教科书的确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甚至五分之四的内容是知识性的,但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实践课为主,其课本中的实践部分(技术内容)之所以很少,是因为课本主要不是用于保健体育课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课外阅读的。况且,日本的保健体育是一种体育内容与保健内容合二为一的课程,该课程并未强调应将许多教学时间用于传授体育与保健知识。

当然,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课的基础上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下雨天等),可以适当安排室内课来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

2.灵活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每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这就给体育教师灵活安排教学时数,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安排教学时数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和难易程度来确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例如,我们准备采取一系列跑的游戏手段,并安排8课时来使学生达成某一水平阶段发展速度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学生在6节课后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那么剩下的2节课就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不必要求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再如,原先安排了10课时让学生学习某一舞蹈组合动作,但绝大多数学生经过10课时的学习仍未掌握好动作,且学习舞蹈的热情丝毫未减,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延长教舞蹈的课时,直至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动作为止。

由此可见,灵活性原则可使体育教学避免过去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

3.综合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一堂体育课的学习中,既提高了体能,有学到了技能,同时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此外,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注意结合运动实践创设一些特别的情景、安排一些专门的时间来促使学生达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需特别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室内课的教学或安排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活动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