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当年在大陆各地,它的销路比任何美术作品更“旺相”。过农历新年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也有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成为一种新年点缀品。
民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是班姬、王昭君、赵飞燕、绿珠的四美图,都作高鬃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由于明太祖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厉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厉史故事“白蛇传”、“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等。至于三国、水浒等古典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年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如姑苏年画中“西洋之剧场”就是。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纺县的寒亭;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他们的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也很大。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就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然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形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
杨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个市镇,地处大清河的下游,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镇居民经营年画生意者约占五分之二以上,由民末崇祯年间开业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极盛时期是在清光绪十年以前,每年要买出二千万份以上,行销华北与东北,远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如齐建隆、戴连增、美利记等字号早年所印的年画,在内地既已成为珍品,在海外更难得一见。
其次要说到寒亭年画,寒亭镇是在山东潍纺县城东北四十里的一块地方;但年画的制作并不在寒亭镇内,而是在寒亭镇附近的几个小村庄里,其中以西杨家埠最为著名,差不多有一百余家经营年画,多半只是家庭的副业,专门以此为业的不过几家,其中以“同顺堂”一家为最大,资本雄厚,出品除行销于山东境内各县外,南至大江流域,北至东北各省,西则直到郑州一带,不可谓之不广。
再次是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其开业年代约在太平天国以后,当时与天津杨柳青、广东佛山,是鼎足而三的年画名产地。除了苏州各地是它的畅销地以外,更远及湖南、湖北和云、贵、闽、赣诸地,若干年来始终如一。此中还出了一位名画家王铁珊,他的字体很秀逸,富书卷气,尤其用山水画的现实笔法,写西湖风景称为一绝。
桃花坞的年画,最时兴的除了三星图、天官赐福图外,还有滑稽年画和赏识年画。前者如:“老鼠娶亲”、“五鬼闹判”、“六童闹弥陀”、“怕老婆”等,皆寓有讽刺意味。后者如:“十二生肖”、“百鸟图”、“五伦图”、“西湖十八景”、“岁寒三友”等,皆足供人查考欣赏的。它也侧重戏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秋江、贾宝玉与林黛玉等、都出自名画家手笔,绝非俗不可耐。
最后便是广东佛山的年画了。佛山原是南海县一个大镇,其年画销路的最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之间,以农村为主要销场,包括广东、广西全境,和福建、湖南、贵州一部分地区,并远至南洋群岛。但至我国对日抗战以前,即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