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历史文化


惠安置县于北宋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辖有16个镇。惠安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42公里,面积972平方 公里,人口110万。

由於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早在4000多年前,居住在崇武大山和东园音楼山岭的先民,就以渔猎为生;宋元时,惠安人已由海路与各地经商。明清两代,更以海为田,开辟盐场。现原盐年量占福建省的四分之一。而年产水品占全省第三位。由於靠海产螺,故惠安也称为“螺城 ”。惠安也盛产花岗岩,并拥有十多万名石雕匠及建筑工人,素有“石雕和建筑之乡 ”美称。

惠安石雕的历史与介绍

惠安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巧夺天工,久负盛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

一、简介

惠安石雕是以硬质的青石料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惠安县,成品多用于建筑装饰。

惠安石雕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较早地传播到海外,在东南亚等地备受推崇。在国内,它与曲阳石雕齐名,“南有惠安,北有曲阳“之说在石雕界广为流行。

惠安素有“石雕之乡“的称誉,雕艺源远流长,享有盛誉,已形成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线雕和碑石等六大类上万个品种。

二、溯源

惠安雕艺源于黄河流域,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当时的闽南始祖林禄墓中,就有文武仲翁虎、羊的石圆雕等立于墓园以示壮观;唐朝名人王潮墓园中的人物雕像、宋朝的洛阳桥墩上的石将军等,都体现了惠安石雕的悠久历史。进入明清时代,作为建筑装饰品和文化艺术,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石雕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商品流通于市场。

明代以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多为圆雕。这些作品粗犷流畅,充分体现古代中原文化的特点。此外,也可见到一些精细传神的浮雕作品。明代时期,石雕内容趋于丰富,技艺也较为精湛。

明末清初,惠安石雕逐步走向成熟,艺术风格转为精雕细琢,形成惠安石雕的独特风格。清末在北京颐和园举行的全国性工艺品竞赛中,惠安石雕以玲珑、纤巧、流丽、繁缛的特点,在全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惠安的雕艺工匠走遍各地,并把作品和技术传播到全国以及东南亚一带。据史载,石雕工艺品在清朝初期就从古崇武港运入台湾,至今台北龙山寺的“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石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光彩夺目,许多寺庙、民宅保留着闽南石雕艺术。

建国后,惠安石雕市场不断向外拓展,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石雕工艺又有新的跨越,门类更细、技艺更高,发展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艺,园林雕塑、建材构件、碑石、器具、工艺品五大类产品千百个品种。

技艺采用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以玉雕、盆雕的细腻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惠安石雕以精湛娴熟的技艺,充满时代活力地走向世界。从南京中山陵、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岗山纪念碑到周恩来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中华世纪坛,无不凝聚惠安人民的聪慧才智,成为惠安石雕艺术辉煌的见证。

近年来,为了集中展示新时期惠安石雕艺术,惠安县兴建了科山公园及崇武石雕博览园,园内荟萃了大量的石雕精品,这些佳作充分展现出山之阳刚、水之灵秀、大海之粗犷、流云之飘逸的特有风格和魅力。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惠安石雕业已步入正规化、大型化的发展轨道。2000年,惠安石雕行业总产值达65亿元,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之一。

仅2003年,惠安县雕刻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雕艺之乡”的称号。

惠安海岸线长141公里,沿海有大小港口14个,其中崇武港是历史最悠久的渔港和避风港;崇武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滨石城,它建于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惠安也拥有中国古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它建于北宋皇五年(公元1053年)。

惠安女极勤劳朴实,衣着服饰十分奇特而又绚丽多姿,已成为惠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富有浓郁乡情的“渔文化”和“石文化”,常让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海与石头的女儿 邂逅别样风情的惠安女

惠安,南中国的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温湿,草木繁盛,海天一色。惠安女是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在南国的阳光和海风的抚摸下,身材颀秀,性格活泼,是天海灵秀造出的奇葩。她们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闻名海内外,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

惠安人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安石工天下闻名。坚固的花岗石在他们手中柔如面团。“捏塑”成各种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楼宇、高峡飞渠,小至镂空青石球。而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的。从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岛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见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头。她们或二人或四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边套着硕大粗砺的花岗岩石条,每条重数百斤,扎扎实实压在了这些海的女儿双肩之上,一路微喘轻叹,不避烈阳的脸上挂着汗珠,此景此情,让人怜惜、让人震撼。

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惠安女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执著坚定的男子气概。如今回头再看这闽南乡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却是另一种风情。在这里,海水和石的矛盾对立且和谐,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美感,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

二、溯源

惠安雕艺源于黄河流域,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当时的闽南始祖林禄墓中,就有文武仲翁虎、羊的石圆雕等立于墓园以示壮观;唐朝名人王潮墓园中的人物雕像、宋朝的洛阳桥墩上的石将军等,都体现了惠安石雕的悠久历史。进入明清时代,作为建筑装饰品和文化艺术,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石雕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商品流通于市场。

明代以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多为圆雕。这些作品粗犷流畅,充分体现古代中原文化的特点。此外,也可见到一些精细传神的浮雕作品。明代时期,石雕内容趋于丰富,技艺也较为精湛。

明末清初,惠安石雕逐步走向成熟,艺术风格转为精雕细琢,形成惠安石雕的独特风格。清末在北京颐和园举行的全国性工艺品竞赛中,惠安石雕以玲珑、纤巧、流丽、繁缛的特点,在全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惠安的雕艺工匠走遍各地,并把作品和技术传播到全国以及东南亚一带。据史载,石雕工艺品在清朝初期就从古崇武港运入台湾,至今台北龙山寺的“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石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光彩夺目,许多寺庙、民宅保留着闽南石雕艺术。

建国后,惠安石雕市场不断向外拓展,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石雕工艺又有新的跨越,门类更细、技艺更高,发展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艺,园林雕塑、建材构件、碑石、器具、工艺品五大类产品千百个品种。

技艺采用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以玉雕、盆雕的细腻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惠安石雕以精湛娴熟的技艺,充满时代活力地走向世界。从南京中山陵、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岗山纪念碑到周恩来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中华世纪坛,无不凝聚惠安人民的聪慧才智,成为惠安石雕艺术辉煌的见证。

近年来,为了集中展示新时期惠安石雕艺术,惠安县兴建了科山公园及崇武石雕博览园,园内荟萃了大量的石雕精品,这些佳作充分展现出山之阳刚、水之灵秀、大海之粗犷、流云之飘逸的特有风格和魅力。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惠安石雕业已步入正规化、大型化的发展轨道。2000年,惠安石雕行业总产值达65亿元,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之一。

仅2003年,惠安县雕刻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雕艺之乡”的称号。

惠安海岸线长141公里,沿海有大小港口14个,其中崇武港是历史最悠久的渔港和避风港;崇武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滨石城,它建于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惠安也拥有中国古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它建于北宋皇五年(公元1053年)。

惠安女极勤劳朴实,衣着服饰十分奇特而又绚丽多姿,已成为惠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富有浓郁乡情的“渔文化”和“石文化”,常让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海与石头的女儿 邂逅别样风情的惠安女

惠安,南中国的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温湿,草木繁盛,海天一色。惠安女是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在南国的阳光和海风的抚摸下,身材颀秀,性格活泼,是天海灵秀造出的奇葩。她们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闻名海内外,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

惠安人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安石工天下闻名。坚固的花岗石在他们手中柔如面团。“捏塑”成各种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楼宇、高峡飞渠,小至镂空青石球。而从采石场到作坊,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的。从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岛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见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头。她们或二人或四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边套着硕大粗砺的花岗岩石条,每条重数百斤,扎扎实实压在了这些海的女儿双肩之上,一路微喘轻叹,不避烈阳的脸上挂着汗珠,此景此情,让人怜惜、让人震撼。

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惠安女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执著坚定的男子气概。如今回头再看这闽南乡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却是另一种风情。在这里,海水和石的矛盾对立且和谐,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美感,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