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锦溪古镇是对历史凝固的记忆,那么,锦溪丰富的水乡民俗风情则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历史悠久的宣卷、抒发真情的民歌、扑朔迷离的传说、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这些不断被发扬的民俗文化,展示出锦溪无穷的魅力。
在锦溪,可以领略江南丝竹、民间歌舞、龙灯舞狮等一系列水乡民俗文化,以及苏州评弹表演等节目,感受吴地文化的深邃内涵。
锦溪古镇定期举办民俗文化周,集中展现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届时古镇蓬池广场有舞龙、舞狮、挑花篮、打连厢、抬花轿、荡湖船表演;古莲池菱塘有鸬鹚捕鱼节目,上塘老街则上演丝弦缱绻、江南丝竹、沪剧、锡剧、昆曲等传统折子戏;古镇的大街小巷、河埠码头、临水长廊、亭台楼阁还悬挂了千余盏大红灯笼,烘托着喜庆气氛。
宣卷这一说唱形式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江浙一带,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表演形式简单,一张八仙桌,一个丝竹演奏班子,一个主角表演,一块醒木或手绢、扇子作为道具。正因为表演灵活,唱腔独特,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宣卷在街坊、乡村特别流行。
2006年,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锦溪宣卷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顿时名噪一时。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锦溪人对宣卷可谓是情有独钟。解放前后,锦溪镇老艺人王秉中把自己全部心血投入到宣卷传唱中去,并培养了宣卷传人、自己的侄女王丽娟。目前,锦溪镇已经有了5个宣卷班子,全镇参加表演者达到了50多人。宣卷演唱也不断增加不同的风格和内容,演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小小的丝弦宣卷班现在一年要演出250场以上,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锦溪很多传说,给古镇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陈妃水冢就是其一。陈妃到底是谁的妃?陈妃缘何死去,缘何葬于锦溪?不同的答案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诉求。至于康熙皇帝游锦溪、历史文化名人沈周、陆龟蒙、文徵明、张昭、高启等,因为与锦溪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因为有着这样许多“迷”一样的传说,有人曾把锦溪的文化用“神秘”来概括。很多游客来到锦溪,在享受那一份宁静的同时,探寻历史的真相,也成了游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历史传说相呼应的是锦溪古老率真的民歌。“耕稻要唱耘稻歌,两腿弯弯泥里拖,眼观六尺要看棵里稗,香草黄草一纳掳。”这是歌唱劳动的。“栀子花开来绿叶头,好姐妮嫁拔瘌痢头,沉香木做了猪栏栅,木樨花开勒冷炕头。”这是对爱情的呼唤。更有许多大胆率真的表述,展现了水乡人的淳朴情感。锦溪中学李惠元老师收集整理的民歌有100多首,收集的传说有五六十个。他称这是最“原生态”的文化,是锦溪人生活、情感、智慧的结晶。
丰富的水乡民俗风情成就了锦溪多彩的群众文艺。镇里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常年在乡间演出,20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一两支文艺演出队伍。三联村的王爱大老人,10多年前从村办厂退下来后,组织了村里的阿婆,成立了一支“王爱大舞龙队。”她们不仅在重大节日、镇里的大型活动、村民们的婚嫁喜庆、乡村庙会等日子中,展示精彩的挑花篮、打连厢和舞龙等传统节目,而且多次在镇里的外事接待中出场,给许多外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