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寿”文化


一 、关于庆寿

寿,是生命在时间上的概念,是生命长久之称。根据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六十岁以上才可称为寿。

二、 庆寿的功能

1、庆寿礼仪是体现人类自身尊严和价值所在;

2、庆寿礼仪是尊老敬贤的美德,在家族、社会的体现;

3、庆寿礼仪是对老人在家族、社会存在价值的肯定;

4、庆寿礼仪是表彰被祝贺者的既成业绩,树立典范。祝贺者有感恩戴德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庆寿是人生一种荣典,对晚辈则是一种教育;

5、庆寿活动是一种人生乐趣,一种精神、物质享受。

三、 庆寿时间

生辰俗称“生日”,即人所诞生的日子,根据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年龄不同,有不同提法。庆祝生辰各地方的情况也不一,自明清以来,按北京的风俗习惯,有“庆九”、“庆十”之分,即男不庆九,女不庆十。给男人庆寿用“十”的整数,每十岁为“一秩”也叫“一旬”。给女人庆寿则提前一年,如五十岁生日在四十九岁时庆祝,称为“四秩晋九”。在江南一带则流行做寿庆“九”不庆“十”的风俗。所谓“庆九不庆十”是说做寿不逢十,要提前一年逢九做,此习俗据传与《三国演义》六十九回里的“赵颜借寿“的故事有关。赵颜寿数本应十九岁,神卜管辂占卜以后,为其出谋借寿,主管生的南斗星君在赵颜的生死薄上“十九”之前加了个九字,竟让他活到九十九岁。也有说法是“做九不做十”是因为“九”与“久”同音,有长久之意,十则“十全为满,满则招损”。

寿,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寿命,或谓年岁长久之意,亦指老年人。《庄子》写道:“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可见,60岁以上者即可称“寿”。我国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60岁以上公民称为老年人,退休年龄也以此为准。

老人的年龄有许多别称,各有其一定的意义。60岁称为“花甲”。古人用天干、地支作为纪年的符号,天干是甲、乙、丙、丁……共十个;地支是子、丑、寅、卯……共十二个,按甲子、乙丑排下去,每60年一个循环,故60岁称为花甲之年,或简称“花甲”。《论语》中曾写:“六十而耳顺”。故60岁又称耳顺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它源于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又称“杖国”。这源于《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故70岁称为杖国之年,意思是说七十岁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国都。

80岁称为“耋”,八十、九十岁又称为“耄”,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给此时的老人祝寿,常常送一幅“猫戏蝴蝶”画,猫是耄的谐音,蝶是耋的谐音,恭祝老人长寿,含义深远。八十称为杖朝之年,是说此时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八十八岁称为“米寿”,因米可以分成八、十、八三个字。

90岁称为“九秩”、“九龄”、“眉寿”等。眉寿即豪眉,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长,也是老年人长寿的特征。99岁称为“白寿”,因为“百”字去掉一横即为“白”字,故称九十九岁大寿为“白寿”。

我国民间的风俗是60岁开始做寿,60岁之前的生日,不叫做寿,叫“过生日”。从60岁开始,每年都做寿。而在每逢整十,如60、70、80、90岁生日时,则要做大寿。尤其是八十和九十大寿,更加庄重、热烈,寿礼、寿俗更丰富多彩。此时,寿堂、寿幛、寿联、寿诗、寿文、寿烛、寿桃、寿面、寿酒等等,一应俱全,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色彩。

在寿宴之时,都少不了面条,称为“长寿面”。而且面条越长越好,老人吃一碗还不行,亲人还要给老人加面条,称为“添寿”。寿宴时还要敬寿酒。寿酒的谐音是“寿久”,有祝福长寿之美意。另外,民间还有敬“寿桃”的习惯,据传说吃寿桃可使人长寿。若因季节限制没有鲜桃,可用面粉做成“寿桃”。女儿去娘家为父母亲祝寿,往往送八个寿桃,象征“八仙庆寿”;也有地方的习俗是送九个,象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