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扎村是吐鲁番地区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村子掩映在白杨和桑树之中,一条不宽的河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沿河两边,建着零散的维吾尔族民居。宏大的清真寺与杂乱的居室并立于沟谷,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
麻扎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吐峪沟麻扎村全称麻扎阿里蒂村(汉意为麻扎的前方,因该村坐落在著名麻扎吐峪沟阿萨吾力开夫(原为波斯语,意为“住在洞里的人们”)麻扎的前方而得名)。它西距中国地势最低、气候最炎热的新疆吐鲁番市约47公里,东距吐鲁番鄯善县城约46公里,是坐落在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的一个维吾尔族古村落。
在南北朝时,麻扎村称丁古口。在西汉时期,麻扎村为车师都尉国所在地,后被车师国吞并。车师国分裂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后,现麻扎村属车师前国。在早于车师前国时代,佛教已成为车师国的国教。西晋时期,麻扎村开始成为佛教圣地。日本大谷探险队在麻扎村的千佛洞发现的《诸法要集经》,写于晋元康六年(296),是西域发展最早有纪年的佛教写本。东晋成帝威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高昌故地置高昌郡,下设高昌县、田地县。现麻扎村属高昌县。北凉421年,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灭西凉,车师前部隶属剑北凉,今麻扎村随北凉。
它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伊斯兰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意义。
村子里一切都是土黄色,土黄的山、土黄的屋,连成一片,远远望去,似乎空无一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土房土房,土坯砌房,不用木材不用砖墙,冬暖夏凉干净舒爽”。麻扎村全是黄黏土和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大部分为二层建筑,上层为平房,下层则为窑洞,屋顶留有方形的天窗,它的墙有1米多厚,即使是夏天,这里的人们仍旧盖着棉被过夜,这样的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独特。
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档,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反映了个人的喜好。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所以将麻扎村称为“中国第一土庄”。
吐峪沟千佛洞见证记录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宗教兴衰史,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内的石窟、壁画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佛教美术史、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吐峪沟霍加墓麻扎相传建于伊斯兰教创教之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此麻扎影响很大,朝拜者除新疆外,还有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和穆斯林教徒。另外,在麻扎村内的清真寺是麻扎村人共同设计参与建造和施工的集体作品,它们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科考价值很高。
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维吾尔语交际,信仰伊斯兰教,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驴车代步。徘徊在峡谷底处的村落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那溪边穿着鲜亮的民族服饰洗衣的妇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树下头戴花帽怡然自得地乘凉的白胡子老人,那在如时光隧道的券顶窑房下散步的蒙纱老妪,那跟着游客追逐嬉闹的天真可爱的维吾尔族儿童,只要进入视野,总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中国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麻扎村
从吐鲁番坐车子随着火焰山赤红的山体向东而去,进入一个叫吐峪沟的峡谷,沿石阶而下,一个小小的村落藏在沟底。全部是干净的泥土的黄色,和山浑然一体。随山就形,房屋挤挤挨挨地随着谷地、溪水的走向安排自己的形状,这就是麻扎村。
黄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
吐峪沟麻扎,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也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吐峪沟麻扎,全称是“吐峪沟艾斯哈布凯海夫”〔波斯语,意为“圣人住的洞穴”,麻扎,指穆斯林的墓园〕。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传说他的弟子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来中国传教。东行至吐鲁番盆地后,终于有一位携犬的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这六人长住此地。他们去世后,被埋在吐峪沟麻扎。这里虽在内地背包客中还很少有人知道,但在穆斯林心中俨然是一处圣地,称其为“小麦加”。按他们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去吐峪沟麻扎。
这里的麻扎有的是圆柱体,有的是圆锥体,据说贫富级别不同的穆斯林,麻扎的形状也不同,但它们都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眼前成百上千的麻扎在火焰山山脚下铺陈开来,静默无语,背后的山体似无言的墓碑,而那如焰的山的肌理,又仿佛古老的碑文。麻扎与山体同为赭黄色系,与深蓝的天穹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种热烈反倒传达出几分苍凉之感。
萨满教的遗存:
“七圣人麻扎”周围竖了不少的树干,树干上绑了很多各色布条,在盛大的节日里据说有时还演变成跳一种古老的舞蹈。
穆斯林的这种习俗最早缘自萨满教。萨满教在古代的西域新疆十分盛行,各土著居民均信奉。发展到晚期,萨满教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萨满”(一种神职人员,因此人们叫这种宗教为萨满教)。在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中,萨满的地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阿訇。而萨满教延续下来的一些习俗被原信萨满教、佛教、后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演绎到他们的伊斯兰教中。
在“七圣人麻扎”周围同样竖有的这样的木柱上也绑有五颜六色的布条,在麻扎里也有来朝拜的信徒们供奉的各色布条。
吐鲁番盆地的宗教不仅包括世界性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摹尼教、景教,还包括邻近的民间宗教,尽管这些民间宗教没有产生过长期的影响,如道教、印度教和苯教,但却留下了一段永久的混合,而这种混合的结果是,宗教在这里变得共融。
吐峪沟石窟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了,它是吐鲁番佛教兴起时最早开凿规模最大的石窟。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驿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现存的是多出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吐峪沟大峡谷位于鄯善县境内火焰山中段,北起苏巴什村,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十二点五公里,大峡谷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南北两端有简易的盘山公路相连通。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十三公里,位置优越 。吐峪沟大峡谷有火焰山最高峰,海拔831.7米。
充足的日照,对比强烈的温差,和千年不断的水流,这里也是生产葡萄的好地方。
麻扎村傍河而建,依山势而拾阶而上。村中小路黄土连连,桑葡满沟,春天的4-5月和8、9月,嫩绿的桑枝、葡萄覆满小村,满是甜腻。
最值得流连的是村中每户人家的小院、巷路。院落套院落,巷路接巷路,曲折蜿蜒,猛不丁,会误入“歧途”,进入废弃的死胡同。
村中的维族人生活悠闲。农忙时可在葡萄架下看到他们弯腰挥坎土曼的身影,农闲时可见他们坷蹴在老桑树下、土屋门前闲聊的情景。假如恰好是礼拜时间,他们会扔下游人和闲聊的话题,迈步走入村中惟一的一座清真寺中,20分钟后,他们会再回来和你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