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故事:“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语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中记载的一段孔子出行的故事。意思是树木本来要静止,但风却不停地吹刮,使它静不下来。一般常与“子欲养而亲不待”连用,用以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据载,春秋时,孔子带领弟子们游历途中,听见有人啼哭的声音,那声音很是凄惨。孔子听了很有感触,对弟子们说:“赶上去,赶上去,前面有贤人在哭泣。”大伙赶上去一看,原来是皋鱼,只见他身穿粗布衣,抱着镰刀在路边悲伤地哭泣着。

孔子很奇怪,便停下车问道:“先生莫非有丧事吗?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我并不是有丧事,只是我这一生犯了三个非常严重的过失!我年轻时一心求学,遍游诸侯各国,遍访有识之士,但等我回到家时,双亲已经去世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过失;

我一生自命清高,举止傲慢,不愿侍奉昏庸的君主,以至于蹉跎岁月,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是第二个过失;

还有就是与一些交情深厚的朋友断绝了来往,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儿女想等自己事成之后再来侍奉双亲,而父母却已经去世了,岁月年华一去不复返,去世的双亲再也见不到了,我要从此与世人永别了。”说完便死去了。

孔子听后沉默良久,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皋鱼的话,它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于是,有13名弟子告别了孔子,回家侍奉双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