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狗的诗词42首


作为人类的好朋友,狗们历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关于狗的诗词。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收录在中学课本里,相信很多朋友都学过,陶渊明隐逸闲适的心灵,追求回归自然的心愿,都在一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里体现。想象一下,还没回到家中,可爱的狗狗已经在远处亲切地喊叫,而那些鸡也开心地歌唱,这样的图画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真有些可遇不可求了。难怪很多人想要离开大城市,去体味农村淳朴的生活。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明·曹学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号称“五言长城”,五言绝句写来十分经典。“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只是平平淡淡的白描,却在风雪夜中平添了几缕温暖。也许狗狗也体会到人们生活的不易,所以用叫声来表达自己的守候。而孤寂的旅人,得到这一声犬吠,也在寂寞的心灵中留下慰藉。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宋·连文凤《吠犬》

爪牙淬霜戟,眼睛耀铜铃。

轻猥更健捷,群兽此最灵。

吠尧非无知,怪水类桀形。

一片爱主心,庸作警世铭。

哀哉乞邻者,摇尾偷余龄。

古人有“桀犬吠尧”的成语,说昏君桀的犬向贤君尧狂吠,比喻奴才一心一意为主人效劳。而这首诗为狗狗翻案,说狗吠尧并不是无知,而是因为忠诚。诗中对狗狗“爪牙淬霜戟,眼晴耀铜铃”的描写生动形象,不但写明了狗狗的护主之心,也表现了诗人的爱狗之心。

唐·白居易《早兴》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号称老婆婆都能够听懂。这首诗把生活中平常事物写的富有诗意,让人称叹。特别是“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借用狗狗的灵敏聪明,写出了早上地上都是露水,微微湿润的景象,使人身临其境。

魏晋·张俨《赋犬》

守则有威,出则有获。

韩卢宋鹊,书名竹帛。

张俨(?—266年),字子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国学者。弱冠时即知名,历任显职。以博学多识,拜大鸿胪。宝鼎元年(266年),奉命与丁忠出使西晋,吊祭晋文帝司马昭。在洛阳,不辱君命。于归途中病逝。其子为文学家张翰。

唐·方干《夜会郑氏昆季林亭》

卷帘圆月照方塘,坐久尊空竹有霜。

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唐·卢纶《山店》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卢纶(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唐·成彦雄《寒夜吟》

洞房脉脉寒宵永,烛影香消金凤冷。

猧儿睡魇唤不醒,满窗扑落银蟾影。

本诗出自《全唐诗》(卷759-18),作者成彦雄,字文幹。南唐进士。

唐·施肩吾《山中喜静和子见访》

绝壁深溪无四邻,每逢猿鹤即相亲。

小奴惊出垂藤下,山犬今朝吠一人。

作者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唐·徐凝《再归松溪旧居宿西林》

五粒松深溪水清,众山摇落月偏明。

西林静夜重来宿,暗记人家犬吠声。

徐凝,唐代(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诗人,浙江睦州人,代表作《奉酬元相公上元》。《全唐诗》录存一卷。

唐·曹唐《小游仙诗》

冰屋朱扉晓未开,谁将金策扣琼台。

碧花红尾小仙犬,闲吠五云嗔客来。

曹唐,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生卒年不详。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唐才子传》称他“作《大游仙诗》50篇”,则当有遗佚。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著名。

唐·白居易《犬鸢》

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

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

腹舒稳贴地,翅凝高摩天。

上无罗弋忧,下无羁锁牵。

见彼物遂性,我亦心适然。

心适复何为,一咏逍遥篇。

此仍著于适,尚未能忘言。

宋·孔平仲《狂犬》

吾家有狂犬,其走如脱兔。

撑突盘盂翻,搜爬堂庑污。

逢人吠不止,鸡噪猫且怒。

固难在家庭,只可守村墅。

不见已半年,意谓少惩惧。

昨日至城东,摇尾喜若赴。

衔衣复抱膝,屡叱不肯去。

一跃数尺高,其强乃如故。

岂惟性则然,汝分亦天赋。

未闻有骅骝,蹄啮弃中路。

安敢携汝归,重令儿女怖。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其兄孔文仲、孔武仲。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宋·苏轼《径渡清深浦》

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

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

食馀已瓠肥,终不忧鼎俎。

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

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

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

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

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

盗肉亦小疵,鞭箠当贳汝。

再拜谢厚恩,天不遣言语。

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步屧寻春有好怀,

雨馀蹄道水如杯。

随人黄犬搀前去,

走到溪边忽自回。

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宋·吕本中《畜犬》

王人长年闲,柴户终日闭。

虽云伴我懒,常有跋扈志。

端如在笼鹤,又若伏枥骥。

举首望道路,久欲从此逝。

恨无陆探微,写此师子戏。

如何尚摇尾,更作求食计。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荥阳先生吕希哲孙,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子。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

宋·陆游《犬鸡》

小犬一何警,日夜吠篱落。

老鸡则不然,平旦方喔喔。

勤惰各其性,于我何厚薄。

糠粞一施之,且复慰寂寞。

宋·秦观《病犬

犬以守禦用,老惫将何为。

踉跄劣于行,累然抱渴饥。

主人恩义易,勿为升斗资。

黾勉不肯去,犹若恋藩篱。

屠脍意得逞,烹庖在须斯。

糟糠固非意,豚矢同一时。

念昔初得宠,青缰缠閟丝。

饲养候饥饱,动止常相随。

胡云不终始,委逐在衰迟。

犬死不足道,固为主人悲。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宋·梅尧臣《犬》

常随轻骑猎,不独朱门守。

鹰前任指踪,雪下还狂走。

人思上蔡迟,书寄华亭后。

莫将呼作龙,粱肉才经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宋·吕徽之《守犬》

风恬月朗眠花影,

吏不敲门门恰静。

何事猛然吠一声,

有人来汲门前井。

吕徽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宋台州仙居人,字起猷,号六松。博学能诗文。宋亡,隐居万竹山中,安贫乐道,以耕渔自给。

金·郦权《郊行》

溪桥纳纳马蹄轻,竹里人家犬吠声。

行尽滩光溪路黑,隔林灯火夜深明。

郦权,字符舆,邺郡(今河北临漳)人。金代文学家。生年不详,父郦琼,字国宝,原是南宋军事家,后降金,仕至武宁军节度使。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权以父荫仕宦,不得志。明昌初年(1190年),召入中都(今北京),为著作郎,不久卒于京城。著有《坡轩集》。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金·阎长言《阎立本职贡图》

谔谔昌周此一书,形容獒贡写成图。

宁知右相无深意,莫指丹青便厚诬。

阎长言(1165—1215)字子秀,号复轩;初名咏,避卫绍王讳,改名长言;山东高唐人(今山东长清)。于金朝承安五年(1200年),擢词赋科进士第一授状元,阎长言中第后留翰林院任职十年,应奉翰林文学,有“气节豪迈,文字一流”之誉,后任河南府治中,被召还朝,以道梗不得前,卒于亳州,其工词赋,性豪放,他门生众多,如金正大年间(1224~1231)进士康哗、翰林学士阎复和康壁均为其门生。他们4人都是金、元时期较为著名的人物,世人并称“二阎二康”,著有《复轩集》。

元·许衡《宿卓水》

寒釭挑尽火重生,

竹有清声月自明。

一夜客窗眠不稳,

却听山犬吠柴荆。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元·贡性之《题犬》

深宫饱食恣狰狞,卧毯眠毡惯不惊。

却被卷帘人放出,宜男花下吠新晴。

元朝贡性之的《题犬》,以观察细腻而见称,读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元·周霆震《军中苦乐谣》

半臂缠腰帽卷毡,剪裙荷叶腿齐编。

市西桥外看屠狗,笑掷并刀赌酒钱。

周霆震元代诗文家。字亨远,号石初。安福(今属江西)人。著有诗文集《石初集》10卷。

明·王伯稠《秋日过子问郊居》

叶舠百转入幽溪,灌木苍藤夹岸迷。

一缕炊烟小犬吠,柴门忽出竹丛西。

王伯稠字世周,昆山人。是集,卷首有王世贞兄弟《序》,颇相推许。然考其所作,似过于标榜。

明·申光汉《暮景》

树密深浓翠,孤烟淡作云。

前村闻犬吠,暗路草中分。

申光汉,明代蒙城人,才思敏捷,善作诗赋。朝廷为选贤良方正,遍招天下有志之士考试应选,试题竟是《豆芽菜赋》,应士很感意外。陈嶷略作思索,便提笔作赋。申光汉得举贤良方正后,拜浙江道御史,终按察副史。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明·姚旅《山家(次忠州)》

柏叶麝餐云暖,柳枝鸟踏烟寒。

稚子出墙看客,隔篱犬吠衣冠。

姚旅,字园客,初名鼎梅,明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少负才名,却屡试不第。后游学于四方,晚年潜心著述,有《露书》刊行于世。

明·高启《题李迪画犬》

矰儿偏吠客,花下卧晴莎。

莫出东原猎,春来兔乳多。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明·黄辉《巫夔道中杂歌》

星星冷炬拂云堆,夜踏偏桥半欲摧。

人队似猿穿岭去,犬声如豹透林来。

黄辉(1555—1612),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又号怡春居士、铁庵居士、无知居士、莲花中人、云水道人,南充人,明代诗人、书法家。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为编修,与“公安派”袁宗道等人结成“蒲桃社”,饮酒谈禅。迁右春坊右中允,为皇长子讲官,后遭劾去职,归乡闲居,万历三十九年(1611)复官,又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翌年病卒。

明·智舷《冬日穆湖村居同蕴辉上人赋》

买得渔蓑与钓纶,天寒日暮水无鳞。

浩歌一曲知何处,犬吠芦花不见人。

智舷(1557-1630),俗姓周,嘉兴金明寺僧。字苇如,号秋潭、黄叶庵、黄山老人、黄叶老人、黄叶头陀等。他诗文、书法俱佳。

关于狗的诗词42首

明·谢榛《游天坛山》

偶逢双玉童,相引蹑云去。

犬吠洞门开,三花最深处。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谢榛诗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说10卷,《四溟诗话》(亦题《诗家直说》)共4卷。

明·谢榛《潞阳晓访冯员外汝言》

野阔早霜明,林空凉吹动。

一犬吠人来,松窗破秋梦。

明·德清《题画小景》

风雨孤舟夜,微茫草树春。

茅檐惊犬吠,定是渡江人。

明·邓林《画犬》

宋鹊韩庐迹已遐,世无乌琢与桃花。

野人相遇惊相问,偃盖山前是我家。

邓林初名彝,又名观善,字士齐,后成祖为改今名,新会人。洪武丙子举人,任浔州府贵县教谕。秩满入京,预修《永乐大典》。凡五年,出为南昌教授。后又秩满试高等,迁吏部主事。宣宗时以事谪杭州。在杭多湖山之游,倡和甚富,田汝成作《西湖志》多采之。此本乃太常寺少卿。